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苏东坡的用人之道

火烧 2011-10-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44
文章探讨苏东坡对取士之道的深刻反思,指出当前社会学历造假和空谈作风的弊端,借古鉴今,呼吁重视真才实学。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全才。诗、词,赋、文、书、画,无所不精,无所不名。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与他的前辈恩师欧阳修号称“欧苏”;与黄庭坚开“豪放词派,号称“黄苏”;又与晚一点的辛弃疾号称“苏辛 “;仕途虽然坎坷,但也曾官居“礼部尚书”。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敢于以诤言进谏的人;改革与保守派都不喜欢他。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特别是因“乌台诗案” 入狱;大赦途中客死常州。我认为,以他做过低级和高级官员,以及多次受贬的经历和才学,他对“取士”的思考与认识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

    苏东坡写过一篇名为《日喻》的劝学的文章;这篇文章是专门为准备参加当年进士考试的渤海青年吴君彦写的。文章用“盲人问日”和“南人习水”二个小故事说明“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的求学之道。深入浅出,促膝而谈,非愚弱者皆可明其理也。

    在文章的结尾,苏轼批评了由于当时取士的偏颇导致学者“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的不良风气;当国家“以声律取士”的时候,年轻人就走捷径“杂学而不志于道”;当国家“以经术取士”的时候,年轻人又“知求道而不务学”了。这也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必然恶果。苏轼对此颇有微言,故“ 作《日喻》以告之(渤海吴君彦)。”

    我们现在是以“年龄和学历”取士,谓之“精英”。年轻,人皆有之,不足为奇;于是乎,“学历”便成了是不是“精英”的唯一标准。大学生扩招、硕/博研究生扩招,这二年,工程院院士也扩招,对象是省部级领导。社会“知求道而不务学”蔚然成风!一时间,处级、厅级干部捞硕士,省部级干部捞博士、院士,不亦说乎!大学、党校也大办“在职研究生班”卖文凭,各得其所,何乐而不为。 组织人事部门的“政绩”就是在履历表中反映干部的“学历”大大提高了;至于是不是货真价实的真才实学是另一回事,并不重要。官员混“学历”成风就是这样开始的。

    苏轼在文章中又非常恳切的劝说:“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意思是说,取士重学历而不重真才实学,必然在社会上引起形式主义学历造假风和坐而论道的空谈作风。结果必然是“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取士,最靠谱的只能是从实践中来。考察甄别干部不是翻档案,看学历;而是看他的实践工作业绩:份内的,份外的;本职岗位的,社会方面的;处理解决实际工作的,理论研究或教学的成绩成果;简简单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得见,摸得着,任何人不服不行。许多暗箱操作自然而然就会寿终正寝;用人上的腐败也会无地自容,逃之夭夭了。自己技不如人,才不如人,业不如人,何不满之有?政通人和,得来全不费工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