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新华社的同志再次采访新泰
昨天上网,发现网友们已经把六名破格公选的年轻干部全部人肉搜索出来,他们无不具备官二代的背景,有两个似乎后台还很硬。同时也看到网友对新华社的报道有很多批评,有的甚至直接把新华社称为“新泰社”,有的甚至恶搞了所谓“新华社消息”:称群众对新泰新提拔干部的满意率达到100%
为什么一些网友如此不相信新华社的报道呢,笔者看那个报道,基本上是客观的 ,比较准确地记录了被采访者的话,特别是比较全面一些。没有断章取义。当然也有可能存在只筛选有利的消息,过滤了负责消息的做法。笔者一是没有现场采访过,不能胡说;二是感觉报道正面反面的消息都有,好象没有过滤过。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新华社的记者显然是被新泰市的两位领导给忽悠了。怎么被忽悠了呢,笔者在《公然造假量身定做选官二代的“新泰门”说明了什么(修改稿)》<乌有之乡就有>一文中做过分析,问题的关键主要是在他的两次公选这个上面。
为此,既是作为对新泰这个做法的置疑,也是建议新华社可以从这些角度深入采访,把这个事情搞扎实,以权威的客观的公正的消息给网友一个解释。否则网上的消息真真假假,如果不了了之了,反而会更加激发一些网友的不满情绪。
第一,新泰山的7名新任副乡科级干部,哪些是由第一次由山东省和泰安市联合组织的大公选选出来的,哪些是由新泰市自己组织的小公选选出来的。大公选有没有采取省市统一笔试,县市区自己组织面试的办法?
如果6名80后全部是由大公选选出的,即都是由省市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和统一考察后选出来的,那么作弊的复杂性与成功性都不高,说明这6名同志都是很优秀的干部。大家就不应当再置疑。因为省市两级遵守制度的意识和监督要远远高于县一级。
第二,新泰市自己搞的公选具体的环节都有哪些,详细的操作规程必须要公示出来,接受全国网友的监督。从新华社的报道以及最开始网友的贴子中发现,至少他在以下几个环节上可能存在问题。
一是报名资格为什么一变再变,为什么某些岗位会设置非常具体的年龄和专业限制,特别是专业限制有必要吗?为什么新泰招聘的那些研究生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呢,不是要留住人才吗?
二是笔试出题是由谁委托的,具体委托的是哪里,试题是由哪些人保管的?笔试是怎么组织的?
三是面试是如何组织的,是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组成的由专家组组成的面试组,还是从新泰以外地区抽调的面试考官。考官中有没有新泰的领导,这些都需要新泰市详细解释。是面试还是面谈。特别是第二次公选,最初始的报道是“面谈”,这个做弊的可能就太大了。
第三,6个胜出的副局长,每个岗位应当有5个人参加面试,他们的姓名职务学历需要分示出来,面试后应当有3个人进入考察环节,被刷下来的那12个人的基本情况。新泰是不是按照通常的做法,严格执行了这些要求。存不存在一个岗位有少于三人报考的情况,存不存在面试时只有一个人参加面试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新华社调阅相关资料,除了应当保密不能公开的外,其他的都公开,让群众来监督。
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只有完全公开全部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错了就处罚那些违规违纪的人,对的就坚持。其实,官二代只是一个使网友们生气的原因,官二代中也有杰出优秀的人才,也不能因为他们出身是干部家庭,就剥夺他们从政的权利,这也不合法。如果一切都合乎规定,公正竞争,我想网友们是能够正确看待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