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贫富差距的遮羞布
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229元,日平均工资为111.99元。与2007年相比,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加了4297元,增长17.2%,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0%。
国家统计局最新年度统计结果甫一发布,舆论又是一片哗然:职工平均工资近3万?这意味着每月工资要达到2100元,看到此标准许多人自愧不如。
“很惭愧,我没有达到平均工资数。”
“算来算去,我的工资水平都没有达到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结果的数值,想想都是一件灰心的事情。”
“我有罪,我的工资水平总也达不到国家公布的平均线。我给国家拉后腿儿了。”
谁能体会到这些话语背后的无奈?当然,人们更是在追问:
(一)统计真实吗?
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困难,放假、减薪、裁员、关闭,在这么一种态势下,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不仅丝毫未受到影响,反而逆势而升,大幅上涨,增加了4297元,这样的统计真实吗?
(二)统计科学吗?
值得注意到是,根据现行统计制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统计范围只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并不包括城镇私企和个体工商户;所统计的工资指这些单位在上年度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不论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内;年度工资总额指个人税前工资,还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基金。
再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统计,城镇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近七成,而恰恰这七成统计对象是全部城镇职工中平均工资最低的大头,但却被排斥在统计样本之外!一旦将他们统计在内,数字将“别是一般滋味”!这样的统计科学吗?
(三)“平均”是个啥?
“将比尔盖茨的财富和我的财富相加除以二,就是我俩的平均财富。”假如这样的话,“我”不是全球首富,也跻身前列了吧!
证券业、金融业、航空运输业都是大亏,凭什么还拿高薪?而且“有些行业是通过不合理不公平的规则获取高薪,有的甚至是在接受国家注资的背景下发高薪,”这公平吗?。 “这些行业拿高薪挖 不服”。
平均工资背后的差异才是真问题。。统计全国性平均工资,掩盖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域之间在工资标准上的差异,掩盖了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均;掩盖了一些行业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过快或过慢的真相。
分省统计,2008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9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2个省(区、市),后者占全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70.0%;
不同类型单位的平均工资也有差异,机关、事业单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是企业,企业平均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格局多年来一直未有改观。
拉美经济学家说过,阿根廷人均7000美元的意思,就是一部分人放在烤箱里,一部分人放在冰箱里。
在平均的掩盖下,所有社会矛盾都消失了,所有经济问题也消失了。所谓“平均”:不过是贫富差距的遮羞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