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也谈“八十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左联’”

火烧 2010-03-0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八十年来纪念左联的重要意义,强调其在文化创新、理想追求与底层关怀方面的精神价值,回顾左联作家的贡献与牺牲,呼吁传承不朽精神。

也谈“八十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左联’”  

王志光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03月03日 )发表了陈淑渝同志的《八十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左联”》文章。作者提出了在今天我们还要纪念“左联”的理由。笔者读后深有同感。作为曾经感召和带动过几代人投入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的“左联”,当年是以文化的“拓荒者”的姿态出现在神州文化舞台的。“左联”留下的作品,留下的精神,留下的足迹,是不能随着时间的的推移而消逝的。  

陈淑渝同志在谈到“左联”在文化创新方面时认为:“‘左联’的确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鲁迅、瞿秋白、聂绀弩、廖沫沙、徐懋庸等人的杂文是创新,茅盾、丁玲等人的小说是创新,田间、胡也频的新诗也是创新……在特定意义上,整个‘左联’时期的创作都可以视为创新。” 陈淑渝同志还认为:“除开创新精神之外,我以为“左联”还有诸多方面的精神传统,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理想追求,二是底层关怀。”当然,陈淑渝同志并不回避“左联”的弱点和不足,实事求是地指出“左联”在文化创新方面的“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  

近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文化界的一些人在评价“左联”的历史地位时动辄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一些认识对“左联”批评的多,肯定的少;甚至有些人以“左联”的时代已经过去、“左联”作家的作品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由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撤销了“左联”作家的作品。这些做法的“动议”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过人的想象力。明眼人早已看得清楚,当前文化艺术界的一些精英人士对“左联”的这种严苛态度不过也就是要从根本上断掉“左联”留下的民族精神。在不断鼓噪全盘西化的这些文化精英那里,是绝不能容忍“左联”的这种精神继续存在下去的。陈淑渝同志在他的文章里没有公开笔者的这样的说法,但我相信作者的心里是十分清楚的,只不过是不愿直接点明而已。但是,我更理解和赞同作者说的“直白地说,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历史事件的纪念,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现实行为,不会为怀古而怀古”这一席话。  

正像陈淑渝同志所说的那样,“左联”在创新中华民族新文化方面不但付出了智慧甚至付出了热血青春和宝贵的生命:“他们都是在白色恐怖严重、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投身于革命营垒的。有的为理想入狱,如艾青、周立波、楼适夷、孟超、廖沫沙、丁玲等;有的为理想献身,牺牲于曙光显露之前,如李伟森、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洪灵菲、潘漠华、应修人、宗晖等。他们用一腔热血谱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历史的第一页。”我们的学生时代都读过“左联”的作品。如果说在那个时候我们还只能从形式上接受作品的思想内涵,尚不能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的价值的话,那么,今天重温“左联”作家的作品,我们才能真正感觉到其间蕴涵的价值,才能从中知晓什么叫做“不朽”。  

“左联”在中国文化舞台上的崛起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笔者认为,“左联”的崛起是适应了中国必须摆脱外来奴役、立志图强发展的时代主流。“左联”崛起的直接动因只能归于这样的一点。“左联”凝聚了一大批当时条件下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一批铁骨铮铮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他们背负近百年的民族耻辱,他们立志用他们的笔来唤醒沉睡的国人。鲁迅、瞿秋白、聂绀弩、廖沫沙、徐懋庸、茅盾、丁玲、田间、胡也频……这些文化精英或是用他们的犀利的杂文,或是用他们沉绵的小说,或是用他们隽永的诗篇来唤醒中华民族的精神,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左联”的那种直面人生、直挞时弊、直抒胸臆的果敢明快、酣畅淋漓的文风,直示了他们的不屈刚毅秉直的个性!今天读“左联”作家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一种爽快!  

陈淑渝同志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科技、管理理念以及技术产品的引进,我国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但就全局来看,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水平还亟待提高,“引进依赖”和“创新惰性”仍需不断克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不能全盘复古,也不能全盘欧化,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笔者以为,“左联”之于今天的价值就在这里。  

当今的中国依然需要“左联”的这种不墨守陈规的创新精神。可以这样地说,新中国的诞生,如果从文化精神上寻求动力,那么“左联”的精神就是催生新中国诞生的精神!同样,今天的中国,未来的中国,要想想继续她的自强不息,依然需要“左联”的的这种精神。

   

 2010年03月04日 于心明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