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福反对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
何亚福撰文说《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现逐条予以反驳:
一.技术并不万能
何亚福说:在原始社会,人口的数量很少,虽然表面上的“人均资源”很丰富,但实际上,那时的人类对很多资源(例如石油和煤)都不会利用,所以“人均资源”再丰富,对人类也没有什么用处。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表面上的“人均资源”越来越少,但由于科学技术在进步,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大,所以实际拥有的人均资源反而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人口越多,科技进步就越快。
这是十分荒唐的证明。
就地球而言,物质始终是守恒的,不论在原始社会还是当代现在,物质一直在相互转化,随着人们能力的提高,资源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原本就存在的。因此,不是因为人多,资源就增加的。这就好像有一杯牛奶,在古人那里,古人的吸管很短很细,但现代学会了加长加粗吸管,所以可以喝到更多的牛奶。但是,请注意,牛奶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剩余的牛奶会越来越少。
这就导出另一个问题,技术再发展,不会创造更多的资源。相反,技术发展了,吸管加长了、加粗了,却在更为快速地吸取牛奶,人类社会的人口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也在加速石油、天然气、煤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的开采。没有证据显示,所有这些矿藏因为技术进步在增加。
二、与谁分享?
何先生天真地认为:在当今世界,自然资源是全球共享的,只要有钱就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购买到各种资源。
自然资源的确可以共享,但这种共享却不是没有代价的。中国可以购买阿拉伯的石油和澳大利亚的铁矿,但问题是这种情形的前提是有钱。这是何先生承认的。但是何谓有钱?有钱就意味你有另一种资源,手上没有与别人进行交换的资源,你如何与全球共享自然资源?
中国现在所以可以购买石油和铁矿,以及其它的资源,正是由于中国自己有丰富的资源,中国把大量的资源向世界销售,换来外币,才可以购买世界其它国家的资源。假如,我们的资源都消耗殆尽了,你拿什么去交换呢?
还有一个事实需要注意,交换需要有愿意交换的对象。你想交换,未必别人愿意跟你交换。澳大利亚铁矿可以囤积居奇就是不卖给你铁矿,这时,你就必须拿出更多的资源来交换。这时意味着价格提高。而交换还需要有剩余的财富才行。中国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少,你拿什么去交换呢?
三、如果被人卡住了脖子
何先生还忘记了一个前提。交换是和平时期可以做的事情,但是一旦有些国家蓄意想阻挠中国的实力发展,甚至发生了战争,遏制所有资源交换的平台和管道,比如扼守马六甲海峡,停止澳大利亚铁矿供应,切断俄罗斯向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请问你如何交换,如何获得资源?
何先生强调了资源利用能力,认为: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区别就在于利用资源能力的差别,而与人均资源的拥有量无关。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
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区别一方面与利用能力有关,但更关键的是资源的获得能力。这种获得能力使得发达国家能够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依赖其他手段获得,比如战争手段。
资源利用能力是资源向经济内部进行资源转化的效率,但是如果没有资源输入,那么经济体本身再强的资源利用能力也是枉然。这就好比一个健壮的人消化能力很好,但是没有食物,他的消化能力再强,能解决温饱问题吗?
何亚福先生提出:非洲国家虽然人均资源丰富,但他们利用资源的能力低,所以是落后国家;西欧国家和日本虽然人均资源贫乏,但他们利用资源的能力高,所以是发达国家。
这是一种非常肤浅幼稚的看法。
一个国家是否落后或者发达,是综合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仅仅从利用资源的能力是不能判定国家是否发达的。
上面已经证明,发达国家一方面有资源的利用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在不断输入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社会经济运转。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只关注利用能力而不关注输入资源的,美日欧都十分重视资源的战略储备就是明证,日本更是加紧收购资源,甚至埋藏到地下,以备不时之需。可见强调资源利用能力是偏颇的。
同时,要看到落后国家通常曾经是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在科学技术教育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劣势,而发达国家通常占据优势,这使得发达国家占据交换的优势,可以用成本十分低廉的产品,换取大量资源消耗型的产品,不断加剧分配的不均衡。这才是落后国家的真正原因。
四、当资源供不应求
何先生认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衡量一种商品的稀缺程度,一个主要的指标是看这种商品的价格。在市场经济中,一种商品越稀缺,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上涨;一种商品越丰富,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下降。用“价格”这个指标来看,从几千年前一直到现在,世界人口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多,那么从表面上来看,人均自然资源是越来越少了。但事实上,从总体上来看,自然资源(例如铁、铝)的价格并未越来越贵。反而有一种资源,它的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价格却越来越昂贵。这种资源是什么呢?就是劳动力资源。
这种观点也是荒谬的。
根据目前的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状况,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是在加剧的。
仅就铜而言, 2003年上半年铜均价在1680美元/吨,2004年初达到3000美元/吨,2006年伦敦铜市场承接2005年的牛市,从年初的4400美元/吨,一路飙升,最高达到8800美元/吨。
2002年开始,石油的价格率先开始大幅上涨,年初20美元左右/桶年底就冲到了35美元左右。2002年3月至2004年4月国际油价在25-35美元/桶区间内横盘,成交密集区在30美元。其后,国际油价持续飙升,几乎以固定的斜率运行,2004年突破50美元/桶大关,2005年突破60美元/桶,2006年突破70美元/桶,7月最高飙升到78.40美元/桶。08年甚至达到140元/桶。
而劳动力呢?珠江三角洲地区历来是打工者聚集的地方,那里的情况工资二十年后仍不能得到提高,以至于很多打工者放弃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打工。
五、合理制度
何先生认为:
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里,人的一生中所创造的价值总是大于他的消费,也就是说,人的平均价值是正数。因此,人口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大,利用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实际拥有的人均资源也越多。换句话说,人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资源。
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
社会财富取决于人口、人均产能、人均消耗量。人均产能大于人均消耗量的时候,就产生人均的剩余。就是所谓的“人的平均价值”,剩余越多,人口多,社会财富就随人口增加而增加。
但前提是,人的生产依赖于资源,假如没有资源,人均产能就是一句空话。没有资源,人均产量就是零,而同时人在消耗,那么就会出现人均剩余的负值。这种情形下,人越多,财富消耗越大,社会经济萎缩越来越快。因此,人口增加并不能直接增加财富。
历史上,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人均产能一定大于人均消耗量。何亚福也承认这存在于合理的社会,那如果社会不合理呢?如何保证人口越多,财富越多呢?谁来保证呢?
实际情况是中国历史上在同样的社会阶段,既可能发生人均产能大于人均消耗量的情况,也发生了人均消耗量大于人均产能的现象,请问,如何解释呢?
六、“替代”的神话
何先生认为: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其替代的资源。俗话说:“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只要科学技术在进步,资源永远也不会枯竭。
这是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可是科学技术做不到将所有的资源进行替代。
比如空间,这就是无法替代的。任何城市的空间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空间会越来越小。
时间是无法替代的。人的寿命是有限的,科学技术不能无限延长。
同时,当一些能源相互替代的时候,更多的资源是无法相互替代的,尤其是有色金属,每种金属都有独特的性能,是其他物质不能代替的。
显示资源的无可替代性的最重要指标就是人均资源量是在不断降低,而不是不断增长的。
七、过剩人口
什么叫做过剩人口?过剩人口就是人口总量超出社会经济人力资源总需要量的部分。
过剩人口或失业问题首先是个人口问题,其次才是社会问题。正如何先生说的,失业人口总是存在的。也就是任何社会都存在失业问题,这说明,社会制度不是出现人口过剩的首要原因。
失业人口的存在表明,劳动力供给超出了社会需要的总量,那么为何会出现过剩?是因为劳动力的提供没有根据劳动力资源需要来调节。人类没有一种机制来自动调节调节劳动力的供给。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其次,人口一旦出生,就是刚性的,就是说不能人为消除人口,否则就是不人道。但是技术进步,新设备的投入,效率提高,在不断压缩劳动力的需求。
再次,人类需求的变化也会不断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汽车的消费就产生了汽车制造工人的需求,热能的需求,就产生了煤矿工人、输电工人、电力工人的需求。人均需求的增加就会导致对生产的需要,推动劳动力需求的产生。一定的人口规模就产生了人力资源的需要,在一定历史阶段,社会需求规模会导致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
社会制度的确是产生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
何先生试图用美国的例子来解释他的观点。
他说: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口只有1.2亿,那时失业率高达25%,如果你认为失业是由于人口太多,那么你是不是认为那时美国也应该减少人口呢?然而,美国人口在2006年10月突破3亿时,失业率只有4.5%。
但是这个例子非常牵强。要知道经济危机的时候,人均的消费是很小的,也就是时候,消费总量是在减少的,这时再少的人口也会出现过剩。相反,美国人口突破三亿所面临的消费规模则是全球性的,世界消费市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何先生为何不说最近美国失业率已经攀升到10%左右的事实呢?可见美国的例子说明不了问题。
恰恰是世界性的失业危机正在逐步攀升,继续推动经济危机进一步扩展。失业人口越多,那么消费继续不振,需求下降,导致产能过剩,资金流动不畅,资金链断裂,形成金融危机,这是经济危机环环相扣,逐步升级的全景。
八,内需
何亚福先生认为:
计划生育不但无助于降低中国的失业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的失业问题。这是因为,计划生育减少了小孩的数量,从而减少了中国的内需,而内需不足是制约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阻力。
看似有道理,其实十分荒谬。从生活经验我们就可以看到,当今的少年儿童比三十年前、六十年前的儿童在生活质量、消费水平、物质消耗、受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等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养育成本不是降低的,而是在不断提高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年限也是不断延长的,目前一个儿童的物质消耗水平是六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儿童消耗水平的许多倍,因此,小孩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是我们由于人均消耗量的大幅增加,实际上儿童的养育消费总量并没有减少,何来减少内需之说呢?
所谓内需不足,是相对于中国过剩的产能而言,而恰恰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产能过剩,内需的扩张速度低于产能扩张的速度才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内需不足表现在教育、艺术、体育投入不足,收入分配向少数人倾斜,大多数人收入比例没有提高,而社会保障中的医疗、养老投入同样不足,这就迫使人们减少正常消费以备不时之需。
九.环境问题
何亚福先生说:环境问题不能作为计划生育的理由。他举例莱茵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污染很严重,被冠以“欧洲下水道”的恶名,后来经过莱茵河流域各国的共同治理,如今莱茵河又恢复了清澈、明亮。
但是殊不知,莱茵河位于欧洲,但是欧洲的河流在净化的同时,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河流却在污染。污染并没有减少,而是在转移。
为何会发生污染?这是因为人类在“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为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人口的生存,否则,经济不需要“发展”,污染也无从产生。
有人会说,我们可以治理污染,确保经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问题是,治理污染也需要成本和代价,就是要增加消耗和投入,但是目前情况是,人类不能完全消除对环境的污染,这存在技术障碍,其次,消除污染的代价高昂,消除污染的成本甚至超过了污染产生时的收益,要治理污染最合理的办法是不发展。
但是不发展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人要就业,要吃饭。于是,我们看到更多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转移,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于是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环境在好转,可是更多的地区和国家在遭受污染。
有没有可能通过资源循环和环境治理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危机呢?这里至少有几个问题需要持续关注解决:
1、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2、所有自然资源不能为人类独占,也就是说,所有人类看来是资源的物质和能量,其主权是属于全自然界各个物种的,人类有什么权利将所有资源据为己有?
3、所有的资源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结构,当人类将“资源”纳入到人类经济体系的时候,实际是破坏了自然界内在的运行结构;
4、人类的改变世界的能力增强,其实没有改变资源的总量即物质和能量总量。物质是守恒的,能量是守恒的。我们可以转移,转化,但不能创造;
5、太阳能可以利用,但是利用太阳能还需要大量的其它物质,比如太阳能接受和转化设备,这都是稀缺的资源,电动车是不错,但电力的产生和储备都需要稀缺资源。
6、核能是不错的,但核能是不容易控制的,你如何保证核能设施始终是安全的?其次,核废料往哪里倒?
7、金属是可以循环利用,但循环利用的筛选、提炼、加工都是需要稀缺资源的,成本非常高。
8、即使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循环,那么我们还是得到一个资源的定值,但是分母人口如果还继续增加,那么人均资源必然不断减少。并不会因资源得到循环而改变。
十、“养活”即可?
何亚福认为粮食问题也不是人口控制的理由。他的论据是什么呢?
其一,他认为一亩田可以养活一个人,中国18亿亩地可以养活18亿人,而且其他资源如草原和海洋都可以转化为粮食养活人;
其二,他认为随着农业科技的提升,粮食单产提高,所以中国不会缺乏粮食;
其三,他认为一个国家并没有必要实现100%的粮食自给率。可以采购其它国家的粮食供应我国人口。
这种论证是否有道理呢?
首先,中国人民不会仅仅停留在被养活的程度上。也就是说,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国人民还希望更好的生活,因此,“养活”是一个非常低下的评估标准,而当我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那么就意味着人民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为更为丰富的食品,这样一亩地是完全不够的,人民不仅要吃米饭或面食,还需要各种饮料、副食品、水产品、水果等等,因此,一亩地是不能适应这种需要的,而当人均土地资源拥有水平需要提高的时候,那么一亩地显然就不够了。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列世界第4位,人均约0.1公顷,但世界人均约0.36公顷;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126位,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反观美国人均耕地11.7亩、印度3.3亩、世界平均水平4.2亩;中国人均耕地1949年为3亩,目前为1.35亩。这样,由于人均资源拥有量低下,那么就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假如人均耕地提高到2亩,那么中国人口就必须降到9亿,而当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世界平均4.2亩的水平,那么中国则应降到4.28亿。何亚福错在将中国人民的食品供应水平停留在一个静止的“养活”水平。
其次,减少人口、提高人均耕地资源也在于粮食安全。何亚福认为一亩地可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忽略了人口的粮食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假如一亩地养活一个人,而没有更多耕地的保证,那么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或虫害,那么耕地粮食产量一旦下降,那么必然出现粮食饥荒。2009年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就达到2.74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34亿亩,其中重旱3761万亩,干枯416万亩。 全国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假如每个人仅靠一亩地养活的话,那么就会使得2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这是关系一国人口生死存亡的重大的问题。
那么粮食单产提高可以解决粮食安全吗?由于土地肥力是有限的,因此提高粮食单产实际是将加速土地肥力的消耗,而假如采用化肥增加肥力,实际也是消耗其他土地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如氮磷钾肥都是需要各种矿物资源的。同时,提高粮食产量还有化学污染的危险,会影响到人口的身心健康。
那么通过贸易采购其它国家的粮食可否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对外贸易不可作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主要渠道,因为粮食是战略物资,会受到国际金融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任何国家的国计民生都不能依赖国际贸易获得。否则,我国经济和粮食安全将掌握在别国手中。
何亚福认为,近30年来,虽然中国的人口仍在增长,但中国没有一年缺乏过粮食。这不成立,30年的经验并不能说明粮食安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十一、人口密度
何亚福认为从人口密度来说,很多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国大:中国为138人/平方公里,韩国为480人/平方公里,日本为335人/平方公里,德国为230人/平方公里,英国为250人/平方公里,意大利为190人/平方公里……即使去掉中国西部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中国的人口密度仍远不及日本和韩国…
他以此证明中国的人口密度不大。但是,当我们从下表可以发现中国138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实际没有反映真实情况,因为中国大量地区并不适合人的居住,比如沙漠,比如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区域,还有大量的森林、湖泊和沼泽区域,人都不宜居住。因此按国土面积138人/平方公里与别国进行比较是不适宜的。从下图各省人口密度表中,发现可以发现我们有22个省市的人口密度超过意大利,18个省市人口密度超过英国,19个省市超过德国,13个省市人口密度超过日本,8个省市密度超过韩国,中国人口密度在许多适宜人口居住的地区已经很高。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的不适宜人居住的面积降低了整个国土人口密度指数。因此只凭中国138人/平方公里的数据与世界进行对比是不恰当。
我国各省市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表(人/平方公里)
1、澳门 – 19243
2. 香港 – 6688
3. 上海 – 2603
4. 天津 – 888
5. 北京 – 823
6. 江苏 – 717
7. 山东 – 591
8. 河南 – 572
9. 安徽 – 455
10. 浙江 – 453
11. 广东 – 418
12. 重庆 – 378
13. 河北 – 353
14. 湖北 – 319
15. 湖南 – 314
16. 辽宁 – 288
17. 福建 – 287
18. 江西 – 251
19. 海南 – 234
20. 贵州 – 223
21. 山西 – 210
22. 广西 – 203
23. 陕西 – 178
24. 四川 – 177
25. 吉林 – 144
26. 云南 – 109
27. 宁夏 – 84.6
28. 黑龙江 – 81.3
29. 甘肃 – 57.2
30. 内蒙古 – 20.1
31. 新疆 – 11.7
32. 青海 – 7.26
33. 西藏 – 2.16
那么世界上公认的几个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不大。
挪威,面积38.69万平方公里,人口440万。人口密度为11人/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2。
瑞士,面积4.1万平方公里,人口700万。人口密度为1 71人/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3。
美国,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6310万。人口密度为28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4。
瑞典,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人口880万。人口密度为20人/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8。
英国,面积24.42万平方公里,人口5850万。人口密度为240人每平方公里。 28350美圆,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9。
芬兰,面积33.8万平方公里,人口510万。人口密度为15人/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0。
荷兰,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1550万。人口密度为419人/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3。
加拿大,面积997万平方公里,人口2973万。人口密度为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8。
俄罗斯,面积1 710万平方公里,人口14820(1996年)人口密度为8.7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74。
我们既能看到荷兰、瑞士、英国等国人口密度较大,也可以看到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挪威、瑞典等国密度非常小的国家。也就说人口密度降低并不意味着经济不发达。相反,从人口生活质量和资源储备的角度而言,广大的土地,稀少的人口密度将提供人口继续生存的保证。
世界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km2,以世界65亿人口计,平均人口密度约为44人/平方千米。假如按这个比例,那么中国的人口可以降到4.22亿,而不必担心经济发展停滞。因为挪威、美国、瑞典、芬兰、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都在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以下。
十二.生育率
何亚福先生认为,人口基数不能作为计划生育的理由,例如,假设甲国有20亿人口,总和生育率只有1.0,难道甲国还需要降低生育率吗?假设乙国只有2亿人口,总和生育率高达7.0,那么,乙国才需要适当降低生育率。
这种论证也是不成立的。
首先,无论人口多寡和生育率高低都需要进行人口控制。因为人口控制包括确定人口与自然的适合规模;维持人口规模在适合规模上的稳定。因此人口无论如何都需要控制,即在人口超过适合规模的时候减少人口,在人口不适应持续存在需要的时候适当加以鼓励。
何亚福设定甲国20亿人口或乙国2亿人口,把资源、环境、社会因素以及国土面积、耕地面积的因素都抽象掉了,因此不能进行是否降低生育率的评估。假如甲国的面积等于中国+俄罗斯+欧洲+美国的面积,或许20亿并不嫌多,但假如放在类似中国这样大国土面积的国家中,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是生育率只有1.0,那么依然要减少人口,促进人口的负增长。反之亦然。
另外,计划生育并不能依据生育率,不是说生育率高就要降,生育低了就要升。而是要根据人口与自然的关系,根据自然对于人口的理想承受力——吸收人类影响力而保持自然持续运行的能力,根据人口的个体理想资源拥有量来论证。当人口总量依据个体资源拥有量超过所处自然界中理想承受力时,就必须减少,而不论人口的出生率是否是高还是低。如果超过了,即使出生率很低,那么也必须减少新生人口,当人口总量恢复到极限以内时,就可以用稳定的出生率加以维持。
由于,人口规模和结构是不断变动的,那么持续对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控制就显得十分必要,这里面包括对规模的调控,也包括对结构的跟踪和调整。一旦人类失去对人口的控制,那么人类生育就处于失控状态,个体无法了解整体变动,也不承担整体责任,那么就会导致人口生育的无政府状态,既可能大幅度扩张规模,也可能逐渐萎缩。
何亚福认为中国人口出生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此推断中国应停止计划生育。这种论证也是十分牵强。因为就出生率而言,世界平均出生率水平并非是判断一国是否应该进行计划生育的标准。计划生育是人类整体行为理性的应有之义,这如同任何汽车都应配备方向盘和制动系统一样,没有控制,汽车和乘坐者将车毁人亡。一辆汽车不会因为它的速度低于或高于平均速度来决定是否应安装控制系统。
中国为何要进行计划生育?原因在于,中国人口规模扩张已经超出了中国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极限。当中国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下降,而人口还在不断增加,人均资源拥有量的预期也在不但提升的情况,资源需要总量已经大大超出环境所能承载的极限。而为了确保人口基本生活水平,以及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的远期考虑,就必须减少人口,同时约束人口的生态足迹,以实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
十三、超越整体的自由
何亚福认为按“疑罪从无”推导,认为计划生育从历史上看没有夫妇决定自己生多少个孩子是正常情况,而其他国家也不实行计划生育,“要实行计划生育,就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就应该停止计划生育,恢复夫妇自主生育这种正常情况”。
何亚福的推导分几个要件:
1、他认为“从纵的方面来看,历史上几千年来都是如此;从横的方面来看,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中国大陆以外,其余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夫妇有权决定自己生多少个孩子。”
在这里何亚福认为正常情况是由历史或是由多少国家采用决定的。这个逻辑是荒谬的,因为这种所谓判断“正常的现象的标准不是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正义,而是根据是否历史上是否存在。如果人类社会按照祖宗之法不可变,那么人类就会原地踏步不是吗?因为历史和各国的情形是复杂的,历史和各国现象并不能给出任何现象是否是合法和正义的解释。对任何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判断不能依据历史的出现频率,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正义的和合法的现象吗?我们知道歧视妇女现象,这种现象也出现了几千年,而且在各国基本都是存在的,我们是否也认为这个现象也是正常呢?按这个逻辑的话,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这个新的历史现象是否因为历史上以及各国都没有出现而缺少合理性呢?显然也不是,而社会主义发展的早期,各国也从来没有出现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断定社会主义现象不具有充分的理由呢?可见,这种由历史和在各国出现的频率来判定行为的合理性是错误的,违背正常的历史规律。
2、如何判断理由的“充分性”
计划生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在中国出现思潮,对计划生育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探讨,许多人提出计划生育的理由。按何亚福的逻辑,现在计划生育必须提出充分的理由,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计划生育理由的充分性是否应由何亚福先生来判断呢?当然不能,因为计划生育法的颁布表明,国家已经从法理的角度确认了计划生育理由的充分性。现在还需要由何亚福先生来判断计划生育的理由是否充分吗?
3、夫妇自主决定生育多少孩子是有充分理由的吗?
从自由主义立场来看,似乎夫妇自主决定生育是正常的,然而恰恰妨害了个体的自由。何亚福提倡家庭自主生育,有人也会将计划生育与家庭计划挂钩,似乎计划生育就是家庭生育计划。其实这种所谓家庭生育计划是自由主义人口论的一个变种而已。因为所谓家庭计划仍然是基于夫妇两个个体的自我意愿和他们共同的物质资源,但是要知道家庭制定自己的生育计划的时候,是无法确认人类整体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无法形成对于整体而言理性的选择,这就形成了一种趋势,即家庭在自主决定生育多少孩子的时候,看似对于家庭来说是合理的理性的选择,但所有家庭的选择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作为整体的不理性。比如现在很多家庭,出于劳动力需要和养儿防老的“理性”考虑,采用很多办法试图生育男性新生儿,当很多家庭都这样选择的时候,就出现整体的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巨大的比例试图,现在已经达到120:100的悬殊比例,这样会导致将来的婚姻期推后,以及许多男性公民将找不到新娘的情形。同样,当很多家庭自主决定生育孩子数量的时候,实际是导致人类繁殖的无政府失控状态。而每个婴儿在出生以后,一方面家庭将要投入资源和情感加以抚养,社会也会支付大量资源保证后代的生长,然而由于夫妻自主决定生育,实际并没有对社会承担责任。一方面,自主生育有可能导致人口规模的不断萎缩,另一可能是人口无度扩张,超出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限度,导致资源争夺日趋激烈。可见,夫妇自主决定生育多少孩子实际上是违背人类整体理性的。而要使得夫妻自主决定生育能够满足人类整体理性,就必须使得夫妻自主决定生育置于人类整体理性目标的指导之下。而人类整体目标也能基本满足大多数夫妻的生育愿望,以及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对资源、空间和时机的需要。在中国生育的无政府状态,虽然满足了夫妻的生育意愿,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空间拥挤,个人发展空间狭小,无法满足个体发展对资源、空间和条件的需要,实际上妨害了个体的自由。只有实行人口生育的计划调控,减少人口,才能根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紧张问题,给个人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实现更大限度的自由。
十四、结语
自由主义人口论恰恰妨碍个体真正的自由,这就是自由主义人口论的悖论。何亚福所有七个反驳计划生育的理由要么牵强附会,要么逻辑不通,要么无视现实。因此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按何亚福的说法,他并不赞同人口无节制地扩张,但何亚福的结论为何却走向自由主义人口论呢?他的错误表现为:
(1)盲目迷信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然而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有限度的,没有限度的科学技术是不存在,科学技术也存在各种复杂的,难以预料的缺陷;
(2)不能理解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他实际在假定,就是人类可以战胜自然,人类扩张具有自在的意义的价值,然而,人类是自然的一个“器官”,人类的数量和结构的意义并不能超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类的所有财富都来自于自然,自然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当人类这个“器官”无限膨胀,人类将挤压其它物种的数量和生存空间,有限的地球内在的生态结构被瓦解,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将反作用于人类本身,妨碍人类自身的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人与自然关系紧张或破裂,人类如何生存?
(3)不承认自然内在地规定了人口的适度规模。何亚福等自由主义人口论习惯于迫使计划生育支持者预言某种“适度”规模,然而,由于自然的内在灵活性和变化性,这种适度规模是一种模糊的预期,这就好像我们无法知道自然界水的精确总量,因为它会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地下和生物体中,但我们可以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总量;同样我们可以预期每个物种和个体都会死亡,显然这个结论并不会因为我们无法得知具体生物的寿命长短而被证否;
(4)主张个体生育权和自由,但是忘了个体自由将表现为个体拥有的资源的数量和空间的广度,而地球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在地球资源和空间有限的前提下,个体如果想获得无限地自由,实际就迫使人口要下降,恰恰与自由主义人口论的初衷相悖;
(5)由于计划生育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使何亚福等人认为计划生育是一种僵死的必将导致灭亡的政策。但是实际上计划生育是一种动态的人口调节机制,是维持人口与自然关系的动态调节机制。
(6)以为出生率是一个不变的趋势。何亚福等自由主义人口论担心的就是当人口出生率保持在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那么人口将无限缩小下去。这种担心是因为线性思维在起作用,看不到历史是起伏跌宕的,看不到历史的辩证运行过程,看不到人口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的复杂互动过程,而将历史看成是一条不变的直线,其实,历史的变动永远不是直线的,也是线性函数不能概括的。
那么如何纠正何亚福的错误呢?
A首先我们要看到地球作为一个系统,存在自然资源和空间的限度,有的人说有些资源是无限的,但是请注意,根据短板效应,决定地球可以承载的资源不是无限的资源,而是那些有限的资源,有的资源可以看做是无限的资源,比如太阳能,但人类利用它们的比例是很低的;
B人类是自然的一个子系统,这个系统与自然界的其它物种和子系统共同构成了自然,人类不具有天然的意义,在价值上与其它物种是等价,并不具有超越其它物种的意义,所以,人类不能无限度地扩张;
C人类应当理解,由于人类是自然的一个子系统,由于每个人都需要从自然中获得生存的资源,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有限的自然就存在一个规模的极限,只能供给一定限度的人口,而不是无限的人口;
D人类扩张超出自然的内在极限,将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结构,彻底打乱自然内在的相互联系,因此,人类应逐步缩小自己的规模和领地,退缩到不能影响自然整体运行的极限以内,这样人类才是真正自由和安全的;
E由上就决定了人口存在一个不影响自然生态平衡的极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已经超出了自己的生存极限,人类活动已经超出了自然吸收和消化,达到自我修复的极限,这导致了气候系统地混乱、物种的消失、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环境无法消解和吸收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人口在各种自然的报复中丧失等等,这些现象迫使人类思考应该退回到极限以内;
F我们还需要理解,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和空间,而不仅仅停留在“活”的状态,当每个个体扩展自己的领域、增加资源拥有量的时候,就要求减少人口,提高人均资源的拥有量;
G就中国而言,人口要实现个体更大的发展,需要提高人均资源拥有量;同时,中国人口整体不应该超过环境和资源承载限度,不影响自然内在的运行和恢复过程;应考虑到为后代提供资源储备和后备存量,这样就要求限制当代的人口规模,以满足上述限定性;
H应理解计划生育是人类整体理性进行自我调控的一个方式,出生率降低是一个历史过程,只有通过人口负增长,才能使人口逐步减少到相对安全的限度后,可以通过稳定的世代更替水平,使人口保持相对稳定。
2010.3.1
附:何亚福原文《计划生育的各种理由均不成立》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2/134053.html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