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宗教对旅游的弱化作用
宗教作为人类信仰的重要载体,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857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首次明确提出并肯定了宗教同理论的、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方式一样,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过程中具有能动特质和重要意义。宗教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主要体现在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行为以及宗教组织等方面。而宗教场所作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对宗教的传播及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个宗教是否兴盛,宗教场所的人流量是其重要的参考依据。人们的宗教信仰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情感寄托。这就使宗教在掌握世界的过程中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反过来,这种感情色彩也会转化为对宗教场所的向往,从而对宗教场所的所在地产生经济拉动。也就是说,宗教旅游是先有对宗教的情感寄托,才会有对旅游的拉动作用。
中国国内大的有影响力的宗教主要就是佛家,道家,基督以及作为世俗化宗教的儒家。在这些宗教中,道家,佛家还没有完成现代转型,儒家则彻底消失,他们的宗教场所是作为旅游资源的最重要的开发目标。在这里,宗教世俗化作为是否是旅游资源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世俗化是当代宗教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从以神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转轨,是当代宗教日趋社会化、人性化的表现。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宗教传统的“遁世”精神在弱化,积极“入世”的价值取向却在世俗化的进程中不断强化。当代各种宗教组织创办医院、开设学校、举办慈善救济等社会公益事业,成立政党、工会以及各种群众性团体甚至国际组织,从事种种社会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直接关系到当今人类的国际政治、世界和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重要方面,从而显示了宗教在掌握世界过程中的全面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而世俗化的宗教在当代社会中是不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比如基督教堂,比如伊斯兰教寺院等等,该类宗教活动场所很少有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作为伊斯兰教圣地的圣城麦加,也只能算是半旅游资源,他提供给教徒的也要大于得到的。下面主要分析国内宗教旅游的历史及发展前景展望。
道教在古代一直作为世俗化宗教,而且由于道教是全世界唯一的多神化宗教。道家的学术思想,与“遁世不见知而无闷”的隐士们不可分离。从黄。老。庄一直往前推都是如此。他们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早期道家并无出名的宗场场所。东汉张道陵创五斗米道,把战国秦汉以来的方士学术一变而为汉未的道家思想,按汉代地理指定名山洞府作中心,划分天人管辖区域,至三国,张鲁时已演变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比如江淮的句容山,就是很出名的茅山。大茅山有一华阳洞,就是梁朝的陶弘景隐居之所在。在当代,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是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这是作为方术的道家一支的旅游价值。
而另一支则以武术而存在,比如武当,峨眉等。这一支由于武术的原因,名气极盛,而作为名胜则历史显得短了。比如武当,起自于宋未,到明时达到极盛。但作为武术场所道家在清初则少有作为。原因是由于各大门派(当时是八大门派)作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看到清朝大势已定,自1682年始,宣布封山三百年。所以清时少有信徒,三百年后的1982年,封山结束,这些门派立马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气功的浪潮。所以我们看到道家在中国的雄厚根基,作为宗教场所的武当山相比于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应该有更多的文化魅力。
从道家的两派情况来看,以武术而存在的道教宗教场所比以方术而存在的道教场所的文化底蕴要强些。一方面是武术的大众认知度比方术的认知度要高,从秦汉以降,方术一直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也造成了方术的认识度向着神秘化方向发展,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方术的神秘性逐渐消失。影响到以方术为主的道教圣地在缓慢变回以自然景观为主要观赏的自然生态游,同时辅之以相应的与现代人渐行渐远的文化气息。而武术则不然,武侠电影的推波助澜,将道家各个景点的认知度推到极致,比如武当山,峨眉山,青城山等等,人人耳熟能详。另一方面是与现代人追求相关的养生方面的浑厚积淀也使得以武术为主的道家场所知名度要远高于方术为主的道家场所。武当的太极享誉全球就是一例。作为方术的道家原本也存在一些诸如化学药学风水方面的文化,由于隐士思想的原因,知风水者未必知其门派,故鲜有人知。这样看来,以武术为主的道家场所大有可为,开发这类旅游资源,对中华文化的宣传也会有很大的助益。
佛教则比之于道教,其场所更多。古人有说法:天下名山僧占尽。自佛教传入中国始,把寺庙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则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早期佛教传入,过的也基本是隐居专修的生活方式,一如当代印度的那些佛教徒,乞食自修,但这种生活方式与以农业立国,以勤俭持家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至唐代,经禅宗大师马祖道一及其弟子百丈怀海建立中国式的禅宗丛林制度,佛家方始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下植入深厚的根基。这种以集体生活,集体农耕,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确定后,寺院才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心灵寄托的一部分。而 个自给自足的宗教团体,也从根本上真正融入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佛家的大寺院往往在繁华地带, 这也与道家隐士清修为主的宗教场所形成鲜明对比。佛教内部本身派系林立,但现在在中国百姓基本分不出其属哪一派的宗教。这对于佛教的宗教推广也算是好事。比如少林以武扬名天下,自然的,其他的寺院也沾点光,以识得少林品牌从而懂得和尚。但作为佛家的寺院,由于相当多处于繁华地段,历来损毁比较严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以行政的力量把中国大部分的小寺庙连根除净。而如少林寺之类的大寺,也大部分在战火中损失严重,著名的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把少林寺烧得几乎一干二净。现在看到的也只有在火烧前的五分之一而已。所以,对于佛家,其文化上的意义对旅游的拉动是逐步消失的。但以武扬名的少林寺要除外。
中国还有一类以儒家为主的半宗教场所,典型的是山东的曲阜孔庙。如果说前两类是作为出世文化的象征的话,这一类应该是作为入世文化的象征。随着儒家的退出现代社会,孔庙也会只被当作文化象征而保留着,至于大众基础,儒家该是最弱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对旅游的开发极为重视。一方面是对小寺庙小道观人为的进行行政拆除,另一方面大兴土木,对大的寺庙道观进行修建。这是一种极端的实用主义作风。宗教场所的旅游价值在于民众对于宗教的认知程度。各地的小寺庙小道观恰恰是作为普及宗教的形态出现的,现在几乎全部清理干净,也就等于将宗教的根彻底挖除了。这个事情文化大革命中革不了,在改革的旗号下倒完成了。宗教旅游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旅游,只有培养相应的文化氛围,作为旅游资源的宗教场所才有真正的意义。正如沙特的麦加,对于非伊斯兰教人员来说,就不会认为他是旅游胜地,甚至激不起到那里的欲望。八十年代对本土宗教场所的毁灭性破坏,造成了基督教等外来宗教长驱直入。现在几乎是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基督教堂的地步了。对于浙江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每个村都有一个教堂取代了原来的小寺庙。让信基督的中国人到灵隐去拜佛,这种情况是完全不可能的。
要真正发挥宗教场所以对旅游的拉动作用,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对宗教场所实行免收门票,杭州灵隐门票150元一人次,如此高的票价挡住了多少信佛者无法统计。也与佛家的普渡众生的理念相悖.同时也把佛家圣地变成了只闻钱串声的世俗之地,加快了佛教等本土宗教的消亡。
二是不能以行政的力量对宗教进行干预。起自于八十年代的拆庙运动。将行政力量对宗教的影响显露行淋漓尽致,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恶果,把中华民族推向了最不道德的时侯。
三是要引导加快佛道等本土宗教的世俗化进程。前已述及,世俗化的宗教场所并不具有旅游价值。但已经形成的宗教场所则会随着宗教的世俗化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品牌增殖。从而真正对旅游产生拉动作用。
综上所述,宗教活动的根基是文化,只有文化才能让宗教场所有真正的旅游价值。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这个文化的促进之下,各地的宗教场所才会有真正的旅游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道教,佛教,及儒教为基础的,以毛泽东思想为发展的最高形式。我们只有把这个中华民族自已的文化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振兴,我们的现有的旅游资源才能有真正的世界性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