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产”与“劳产”在分配利润中的差别
论“资产”与“劳产”在分配利润中的差别
本文是在阅读 刘永佶《劳动社会主义》时所写。对其中的一些概念作了分析和表述,并提出“劳产”与“劳值”概念。同时,也论述了,“资产”这一概念在劳动社会主义企业中的失效。以物质为主体的“资产”概念,将被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劳产”与“劳值”的概念所替代。同时,还对刘老师文章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它的所有权归拥有人身权的劳动者个人,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生产资料是物,它为何属于劳动者,却不易理解。或者说,非劳动者可以用某种理由,将人身外之物的生产资料说成归其所有。论证公有制,必须明确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劳动者,而其根据,就在于只有劳动者以其所有的劳动力施加于物,该物因劳动而改变性能,才能成为进一步劳动的工具或原料,并由此体现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劳动者由其劳动力的所有权,而拥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我认为,不能认为劳动者使用了某台机器,这台机器就属于劳动者所有。如果劳动者把凡是他碰到、用过的机器都卖掉,那样的结果岂不是很荒谬?正确的理解应当是,由于劳动者所有自己的劳动力,并用累积的劳动力购买生产资料,形成固定资本,再投入到生产。从而对生产资料拥有了所有权。这种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滞后于对劳动的所有权的。但是由于生产资料存在不可避免的损耗,因此需要新的累积的劳动价值进行补充,从而,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中,劳动力的所有权逐渐充满到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样理解就不会出现那种使用随便某个机器,就立即具有这台机器的所有权的不合理现象。
同样的道理,劳动施加于原料,并不立刻就占有了原料。劳动者必须从其他的劳动者手中交换到原料,才占有原料。劳动者对原料施加劳动形成产品,劳动者对产品拥有所有权。但劳动完成后,劳动者并不是因为劳动过程本身对原料拥有所有权,而是因为交换而对原料拥有所有权。
“资本私有制以前的私有制,统治者是以神、上帝、天命等论证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属的。那时的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和其上的自然物,因其非人力所为,所以归之神、上帝、天命等,既是统治者的阶级意识,又可以由被统治者所认可。统治者实际上是以暴力得到土地所有权的,中国古代的“打天下,坐江山”观念相当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但当他们取得统治地位以后,又要设想出一种超人的力量,作为其对这些土地所有权的根据,并宣称他们不过是代表神、上帝、天命来行使这个所有权的。“
在作者的观念中,生产资料似乎是一种价值永久不变的东西。但是在现实中,任何生产资料:车床、机械、电脑、锤子都存在着天然的损耗。这是一种自然定律。这其中的原理可以追溯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任何系统都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的。生产资料在使用中,熵的增加最终将另生产资料走向报废。
生产资料的本质是什么?实际上它就是劳动者累积下来的劳动,采取某种含有技术的方式保存和固定下来,形成一个设备。并再次投入到劳动之中,根据其每年损耗的程度、以及技术更新的速度,在使用中一点一点地释放到劳动过程之中。
生产中每年都要向固定资产投入一定的技术改造、维修、升级。并在利润中存留折旧,这些再投入,就是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的价值更新。
总之,生产资料不是保值的,更不可能增值。
然而,作者观念中,生产资料是保值甚至是增值的。作者这样认为,可能是他的头脑中还残留着资本主义经济学所宣称的资本,即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有权利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利润的影响。可能是这种定势思维,以及作者对生产过程的不了解,误导了他认为生产资料自然地可以保值和增值。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观念下,必然能够推导出这样的逻辑:由于生产资料能够增值,因此,初始的不平等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在几个生产周期之后,将扩大,最终形成少部分人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从而破坏公有制中劳动者的平等关系。因此,为了消除这种公有制失败的可能,就必须约定“但由于生产资料要经公共占有并行使其经营权,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以人为单位,是平等的,这与不同质量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不同量的用于生产资料的公共价值是有差异的,即多创造了生产资料价值的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是平等的。”作者接着说,这其中存在一对矛盾。但我要证明的是,这一对矛盾是作者自己由于错误地认识了生产资料的自然贬值性而造成的。
作者在文章中谈到“增殖”这个概念共有三处,其中两处是论及对资产的增殖,即如:“增殖了的资本化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一是要保证国有企业资产的增殖”这两处。分别谈私有制中资产的增殖和公有制中国有企业资产的增殖。
实际上,在共产主义中,“资产”和“资本”这两个概念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即“劳产”。下面让我来仔细说明。
在资本主义中,资产属于资本家所有。企业被分成股份,股份由资本家们分别占有。剩余价值由股份按照分数比例瓜分。在会计术语中,每一份股份每一年的资产,在公司盈利时增殖,在公司亏损时减值。资本家经营企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股份所占有的资产保值、甚至增殖。在资本家的文化中,这就是道德和公正。因此在资本家的头脑意识中,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让我们从劳动者的角度来分析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到底是怎么回事。生产资料,作为劳动者累积下来的劳动投入到生产之中。由于自然力量使然,任何机器设备在使用中都被逐渐地损耗。因此劳动者累积下来,投入到生产中的劳动,即“劳产”,每年都在减少。所减少的部分和“劳动”一起进入到了产品之中,形成价值。劳动者可以把“劳动”看作是人类的劳动,而把“劳产”看作是以技术和设备形式累积下来的固化劳动。
劳动者为了维持企业的运转,每年必须将一定的剩余劳动价值投入到劳产之中,使得劳产得到弥补。而为了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投入新的劳产,使得劳产扩张,以扩大劳动规模。劳产,就是累积下来的劳动形成的生产资料。劳产的所有权是由投入劳产的劳动力价值的所有权决定的。
明白了“劳产”这个概念,再来看“劳产”与“资产”的差别。
一个劳动者在企业中拥有劳产。当这个劳动者离开企业,他原来拥有的劳产就在损耗中不断贬值,最终消失。
一个资本家在企业中拥有资产,当资本家不在企业工作的时候,他的资产是对企业所有资产的所有权的分数,这个分数,如果没有新的股东加入,将永久不变。如果企业永久盈利,那么资本家的资产将不断地保值、增值。
差异在何处?
其一,资产拥有占有“折旧”的权力,而“劳产”没有。
资本家们拥有企业全部资产。资产不会贬值,因为在会计核算中,资产每年都从折旧中得到弥补。每一年,折旧都来自劳动者价值。但资本主义认为,这部分价值是“生产资料”生产出来的,因此由“资产”即“生产资料”占有,以维持资产的保值。从劳动社会主义的角度看,“机器”不是劳动的主体,怎么有权占有劳动力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这样理解,劳动者拥有企业全部劳产。劳产会贬值。但每一年,新的劳动价值都将投入到劳产,是劳产得到补充和增加,以实现扩大再生产。这些价值都依据劳动者个人的劳动质量,进行分担,或由劳动者自由投入,归劳动者所有。不劳动的劳产的主人的劳产的价值就减低了。在劳动者看来,“机器”即“资产”,作为一个会计帐户,是没有权利取得新投入的劳动力价值的所有权的。那种将“机器”拟人的想法是荒唐的。
其二,资产拥有剩余价值的所有权,而“劳产”没有。
企业最终的利润,在资本主义中,归资产所有。资产是什么?资产是一个会计帐户。所有的资产归股权所有。股权归资本家们所有。因此利润归资本家所有。
而在劳动社会主义中,利润归劳动者所有。劳动者拥有一个账户,其中记录了自己投入到企业的“劳产”和“劳动”的价值。由于劳动与劳动之间是平等的,因此,一份劳动就能够分得一分利润。因此,利润归劳动者所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劳动社会主义中,是否存在“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答案是,并不存在。在劳动社会主义中,保值与增值的,是劳动者自身。是劳动者拥有的劳产,和劳动者的劳动质量。而劳动者拥有的劳产和劳动的增多,反映的是劳动者自身地位的提高,和劳动者的素质技能的提高。
如果说资本主义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让“资产”增殖。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劳动社会主义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让“劳值”增殖。“劳值”就是综合了“劳产”与“劳动”的总的价值。劳值,代表了,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价值,和劳动者投入到企业的劳动力的质量。
劳值的增殖,比资产的增殖更加文明和进步。因为劳值的增殖,意味着劳动者劳动素质技能的增长,意味着劳动者潜能的充分发挥,意味着劳动者报酬的增加,意味着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的增加,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劳动,意味着“资本”剥削“劳动”的终结,意味着劳动者能够利用劳动中更多的回报提高自身的劳动力素质技能,意味着具有更高劳动力素质技能的劳动者获得更高的回报,意味着,劳动者将在协作联合劳动中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最终实现劳动者们人性的升华。
我相信,这种正反馈的机制一定能够创造出崭新的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劳动社会主义》 刘永佶 著
欢迎希望研讨劳动合作企业建立方法的网友加入QQ群:26472672 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