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人民日报《 一场不可逆的文化体制改革》一文
2011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一场不可逆的文化体制改革》一文,先声夺人地吹响了资产阶级全面占领特色社会文化阵地的冲锋号。文中云∶
“想当年,一个小小的香玉剧社,靠常香玉带领一帮艺人走街串巷,就能用自己挣的钱给国家捐飞机。”
人民日报的记者先生小姐们,你们该去补一补历史课了。建国初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定位为新民主主义时期,说白了,就是新中国的资本主义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你们的立论中,变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说白了,就是资本主义时期。是么?
各位朋友,以文化体制改革为议题的中央全会,我们还须翘首以待么?文化体制改革,正是资产阶级全面占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转折点,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的政治改革——修宪!
人民日报的记者说∶2000年,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我们的出版社大多一头雾水,图书博览会不能像书市一样卖书,这个道理让很多人想不通。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刚拿到《哈利·波特》中国版权,这个今天看来如此普通的案例,那时却瞬间被演绎为出版业的神话。也就是在这一年,“文化产业”这4个字正式写进中央文件。
纳税人供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拿纳税人的钱贩卖资产阶级文化,这便叫“文化产业”么?曾记否,真正的出版业的神话,其实压根儿轮不到《哈利·波特》,也轮不到圣经。真正的出版业的神话,发生在中国本土,原创作者是我们敬爱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毛选四卷、语录、单行本。传闻光稿费一亿多元,是七十年代的钱。那时候一个工人五十元月工资可以养活四口之家,整个中国流通的人民币只有八百亿,毛泽东的稿费占了八百分之一,那才真真称得上“文化产业这4个字”呢,但是毛泽东的稿费自己并不留予后人,而是作为党费归公,这是何等的大公无私。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竭,并有广远的同化力,源于其深邃的底蕴与张力。例如中国四大名著,有三部是明代作者所撰。明朝其实是一个中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朝代,由《金瓶梅》对于小说人物西门庆的描写中,读者应该看到,西门庆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其资产绝不亚于今日任何一个世界级富豪。读者还可以看到,西门庆所处朝代的上层建筑,就有阉党与东林党两党轮流执政的影子。四大名著有三部脱胎于明代,可以验证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表征。另一部叫《红楼梦》,成书于清初,而非传统说法的乾隆朝。清承明制,读者可以从《红楼梦》一书表现的晚明气脉中体味余韵,例如为什么会有西风压倒东风之说,为什么会有北静王的海上方,等等。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式开始,这股西风吹到了中国,从而影响中国,王熙凤竟敢说出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豪言壮语,可以这样说,任何伟大作品必然孕育于时代的激流之中。即如毛泽东时代就有弘扬正气的八个样板戏,足以传唱千古,还有青春之歌、红岩、三家巷、苦斗、红日、南征北战等,更有红军组歌等等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红歌,传遍中国每一个角落。反观改开三十年,有什么动人心魄的文艺作品么?没有!
2011年7月16日《参考消息》第16版,有《探访莎翁故居》,文中有如下一段报导大领导在接见媒体时的谈话:“中国有5000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2000年。”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2000年肯定不对,因为这样说将置金文于何地?商周的青铜器上的铭文时间都在2000年以上,3000年左右。至于甲骨文,时间也不会少于3000年。面对公众讲话,涉及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定性评价时,一下子说少了1000多年。
我们的领导人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如此认识,却要去推行什么文化体制改革,除了将中国仅存的一方社会主义的净土推向资本主义深渊之外,就是疮痍满目荆榛遍地,从此与美欧为伍虎狼同群么?
十七届六中全会要讨论通过的文化体制改革决议,摆明已由这几个所谓记者抖出来了,说明沉船派要对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动大手术了。三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国企改制社保医保住房解散人民公社教育市场化等等,令致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差不多全线腐烂了。而今他们打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号,强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是对人民犯罪,对国家犯罪!我们一定要揭穿其阴谋,号召人民抵制,唤醒真正共产党员的中央委员们,坚持原则勇于斗争,力保社会主义大船不能沉啊!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