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为什么避而不谈“改革开放”的基础成果?

火烧 2011-10-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改革开放初期基础成果被回避的原因,涉及拨乱反正、右派平反、毛泽东评价及伤痕文学等话题,揭示历史背景与政治动因。

   

为什么避而不谈“改革开放”的基础成果?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从“拨乱反正”开始的。根据惯性思维,人们自然而然的就把“拨乱反正”理解为:拨开乱象,让其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什么是乱象?你想,平常有二三十人参加的活动就已经是乱糟糟的了,那么,有七八个亿的人民群众参加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难道还能不有点乱么?如此看来,“拨乱反正”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拨乱反正”是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巨大工程,没有骨干力量的冲锋陷阵,那怎么能行呢?于是,便自然而然、紧锣密鼓地进入骨干力量的培养和选拔时期。  

至于如何进行骨干力量的培养和选拔?那是组织和领导们的事情,我这个平民百姓自然不得而知。但是,作为人,我还是有着下列感知的:  

我记得,似乎“拨乱反正”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要大胆解放思想”的口号下所作的对当年的右派分子一律平反昭雪、一律提拔重用。此后不久,连邓小平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扩大的全体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也被从《邓小平文选》中悄悄地去掉了。据此,可见当年组织和领导们对培养和选拔“拨乱反正”骨干力量的重视。  

我记得,似乎“拨乱反正”的第二件事,就是众所周知的那个人民领袖毛泽东被犯错误的“决议” 。据此,便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拨乱反正”骨干力量们的信心。  

我从著名网友黎阳同志的一篇文章中得知了著名作家丁玲的这样一个情节:【“那些后来打我左耳光的人,也是先前打我右耳光的人。”“有人想全盘否定毛主席,甚至想打倒他,这是不能允许的!”“需要丁玲当右派的时候,就把丁玲打成大右派;现在,他们是解放派,需要我丁玲当‘左’派,我就成了他们所指责的保守呀、僵化呀,随他们去吧,我丁玲就是丁玲!” 】  据此,可知当年组织和领导们在培养和选拔“拨乱反正”骨干力量过程中的艰辛。  

我从《杂文月刊》(选刊)2007.6(下)《谁是“马克思主义者”?》一文的作者介绍中得知【吴昊本名吴元富,北京昌平(就是埋明朝皇帝的那个地方)人。生于1934年,一生三件事:上学读书,当右派,做新闻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当了十几年新闻官,是高级编辑,拿国务院特殊津贴,如今退休了,又受托分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日常工作。】  据此,可了解当年组织和领导们对培养和选拔“拨乱反正”骨干力量的重用。  

于是,便有了人们记忆中的那个铺天盖地般的直接将矛头指向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伤痕文学”和“阴谋文学” 。于是,便有了众所周知的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主要参加者的清剿。  

据此,可以想见,“拨乱反正”的骨干力量已经为“改革开放” 铺平了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似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由于当年的组织和领导们经过艰辛地培养和选拔,才为“拨乱反正”这项巨大的工程造就和重用了一大批“拨乱反正”的骨干力量,也正是由于这一大批“拨乱反正”的骨干力量的冲锋陷阵,才为“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了“改革开放”毫不动摇的正常进行。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至今却没有人大张旗鼓的为“拨乱反正”评功摆好,这岂非咄咄怪事?  

   

   

秦川牛  

 2011-10-1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