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会做加法不会做减法”和“只会做减法不会做加法”的计算机是萨苏先生讲的故事
文章讲述中国早期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北大研制出只会做加法不会做减法的计算机,引发讨论。结合萨苏先生的讲述,反映当时技术探索与现实挑战。
物质不灭精神不死网友在楼下转贴了一篇帖子《一刻都不肯放过妖魔化毛泽东时代:无耻的《南方周末》》,开篇说:
“10月13号的《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如丧考妣的为乔布斯的死而惋惜的文章。文章写道:
对乔布斯万众顶礼膜拜的中国,也是盛行复制创意和技术的中国;
在北京等大城市,人们被莫名的忧伤笼罩;“果粉”们不顾长假里糟糕的交通,涌到市中心的苹果店献上鲜花、诗句、香烛,甚至眼泪;哀悼的微博被海量转发,媒体头版则清一色变成了乔布斯专号,当晚的北京三里屯广场烛光摇曳,途经的人们驻足静默。
而此时中国的计算机领域一片沉寂。“文革”中动员式发展让中国的计算机沦为没有任何应用价值的拼凑品,还有著名高校研制出“只会加法不会减法”的计算机的笑话
《南方周末》真的很无耻,他们自己顶礼膜拜、奴才一样的崇拜美国资本家,却认为,“中国万众顶礼膜拜乔布斯”,认为“中国人莫名的忧伤”。请问南方周末,什么时候你们代表了中国人?你们不经过别人同意就代表了?
更无耻的是,《南方周末》借着给自己美国老板哭丧的机会污蔑毛泽东时代,给自己支持的“改开搞”遮丑。请问《南方周末》,“著名高校研制出只会加法不会减法的计算机”这事情是真的吗?你们的证据呢?这事情何时发生的?是1975年还是1970年?还是1980年?如果是“改开搞”时代发生的问题,那不正好证明你们支持的新自由主义改制是错的?即使那计算机制造出的样机,曾经有一段时间没成功,出毛病了,没有减法。如果是这样,那美国研制飞机时候坠毁了,能不能说美国搞了半天研制出专门坠毁的飞机?”
其实,《南方周末》的报道里提到的“著名高校研制出“只会加法不会减法”的计算机的笑话”确有出处,那就是网络工程师兼业余侃爷萨苏先生。
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这位萨苏先生的:“萨苏,本名弓云,汉族,祖籍河北,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保利大厦做侍应生。自此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现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住在日本关西的小城伊丹市。因为亲戚中有几位文史方面的专业人士,养成对文史的爱好,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现回到国内工作。他曾出版过《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与“鬼”为邻》等书。他是新浪最佳写作奖获得者,其新浪博客在2006年被评为年度新浪最佳写作博客。”
此人在2009年写了系列博文《中国早期计算机研制中的一些小故事》。其中《引子及一》里的“一”就是“只会做加法的计算机”。
那些只会从洋大人那里用工人农民的血汗钱一掷千金地直接购买“成品”的高等人,当然有理由嘲笑如此“低级”的作品,尽管他们多半连“电子管”和“晶体管”分别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真正干过一点事情的人看了,只会表示赞叹,他们懂得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自己摸索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哪怕就是“依葫芦画瓢”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本网友就把这一部分全文转贴如下:
“一.只会做加法的计算机
听父亲说起来,才澄清了我一个一直错误的观念 – 我以为中国计算机的研制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其实我国的计算机起步很早,1950年代,就已经生产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来了。
那个时候,生产出来的是大型机,功能。。。是绝对不敢跟今天的计算器相比的。
科学院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大约是1958年研制成功的,父亲记得“是张修他们搞的”,是一台主要部件为电子管的计算机。那时科学院搞了一个大型及系列,编号大约是按照101,102,103。。。这样顺序来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等父亲他们后来上马微型机的时候,也就参考了这个编号,研制成的分别是 201,202,203。。。只是前面加了一个标号 – “长城”,这就是后来长城系列计算机的由来。
我后来查了一下,觉得父亲的说法有误,因为当时从事这台计算机研究的,主要是“老三室”—即计算数学研究室的成员,也得到了当时的苏联专家什梅格列夫斯基等人大力协助。后来在计算所担任所长的张修先生,1958年并不在这个室,甚至不在国内,而是在列宁格勒工学院作访问学者,1960年才返回科学院工作。因此,他不大可能参加了这台电子管计算机的研制。不过,张修先生的确长期是计算所的业务骨干,我想老爷子的意思是“张修所在的那个部门搞的”。
父亲到科学院以后在“老六室”,早期是研究纯数学问题的,和计算机开始打交道是后来的事情。然而,他接触计算机的研究,时间却早得多,这是因为,50年代后期,全国很多科研单位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热”,大家都在研究计算机。
中国当时的平均教育水平和今天不能相比,因此,凡是理科较好的院校,几乎都被这股风波及,北大也不例外。父亲最早接触计算机研究,是五十年代在北大数学力学系学习的时候。
当时北大也决心研制计算机,他们是三个系联合搞,一个数学系,一个物理系,还有一个好像是无线电系。挑头的是物理系一个教授,这个人形象很特别,只有一条腿,但肌肉发达,身体很好。萨爹说他似乎有些军人气质,怀疑是从部队上下来的。这个人,相信如果找当时在北大物理系工作的前辈查,一定可以查出是谁来。
萨爹属于大学高年级学生,当时他们已经被作为国家级的准技术骨干使用了。今天几乎都在为毕业分配烦恼的大学生们,对此的感觉恐怕是哭笑不得。
当然,以他们的水平,设计还是轮不上的,他们的任务就是焊接电路板 – 一块电路板上有一个浑似灯泡的电子管,还有一些电容,二极管等辅助器件,焊好后一块一块插起来,最后弄到一间房子那样大,就是当时的计算机。
不过,这种电子管的寿命,只有两三天的时间,到了时间无论好坏一律拔掉丢在筐里做报废处理。萨爹对当时系里到处废旧“电灯泡”的场面记忆犹新。
不过,他们最大的烦恼还不是电子管的寿命,而是经常出现假焊,萨爹耐心,检查假焊的工作经常由他来做。
这样,冬去春来,夏去秋来,一年的苦干,到1959年国庆节,这台机器终于可以运行了。
运行的结果,让人哭笑不得 – 也许因为设计的问题,北大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虽然能工作,却只会计算加法,不会减法 – 其实萨爹说这也意味着它可以做乘法,因为乘法就是重复的加,这个它可以做。
面对这样一个成品,教授一筹莫展,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学校一面表扬一面挠头,不知道这样一个东西怎样报销。。。
正在这时,部队来人了,重金买下了这台“鸡肋”,也没提要改进。
如释重负的领导和教授们很高兴,又有点儿不理解 – 只会加法的机器,怎么用啊?
后来,交货的回来,忍俊不禁的说了原委 – 原来,部队同时买下了北大和清华(据说是,但没有确认,也许是另一家同样水平的高校)两家的试制产品 – 清华的那一台,跟北大的正相反,光会做减法不会做加法,也是找不到毛病。
于是,部队说,干脆都买了,不就什么都能算了?
因为这件事,北大和清华做计算机研究的这批人,相互碰上都有点儿抬不起头来。。。
可能都觉得有点儿丢人吧。”
“10月13号的《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如丧考妣的为乔布斯的死而惋惜的文章。文章写道:
对乔布斯万众顶礼膜拜的中国,也是盛行复制创意和技术的中国;
在北京等大城市,人们被莫名的忧伤笼罩;“果粉”们不顾长假里糟糕的交通,涌到市中心的苹果店献上鲜花、诗句、香烛,甚至眼泪;哀悼的微博被海量转发,媒体头版则清一色变成了乔布斯专号,当晚的北京三里屯广场烛光摇曳,途经的人们驻足静默。
而此时中国的计算机领域一片沉寂。“文革”中动员式发展让中国的计算机沦为没有任何应用价值的拼凑品,还有著名高校研制出“只会加法不会减法”的计算机的笑话
《南方周末》真的很无耻,他们自己顶礼膜拜、奴才一样的崇拜美国资本家,却认为,“中国万众顶礼膜拜乔布斯”,认为“中国人莫名的忧伤”。请问南方周末,什么时候你们代表了中国人?你们不经过别人同意就代表了?
更无耻的是,《南方周末》借着给自己美国老板哭丧的机会污蔑毛泽东时代,给自己支持的“改开搞”遮丑。请问《南方周末》,“著名高校研制出只会加法不会减法的计算机”这事情是真的吗?你们的证据呢?这事情何时发生的?是1975年还是1970年?还是1980年?如果是“改开搞”时代发生的问题,那不正好证明你们支持的新自由主义改制是错的?即使那计算机制造出的样机,曾经有一段时间没成功,出毛病了,没有减法。如果是这样,那美国研制飞机时候坠毁了,能不能说美国搞了半天研制出专门坠毁的飞机?”
其实,《南方周末》的报道里提到的“著名高校研制出“只会加法不会减法”的计算机的笑话”确有出处,那就是网络工程师兼业余侃爷萨苏先生。
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这位萨苏先生的:“萨苏,本名弓云,汉族,祖籍河北,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保利大厦做侍应生。自此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现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住在日本关西的小城伊丹市。因为亲戚中有几位文史方面的专业人士,养成对文史的爱好,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现回到国内工作。他曾出版过《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与“鬼”为邻》等书。他是新浪最佳写作奖获得者,其新浪博客在2006年被评为年度新浪最佳写作博客。”
此人在2009年写了系列博文《中国早期计算机研制中的一些小故事》。其中《引子及一》里的“一”就是“只会做加法的计算机”。
那些只会从洋大人那里用工人农民的血汗钱一掷千金地直接购买“成品”的高等人,当然有理由嘲笑如此“低级”的作品,尽管他们多半连“电子管”和“晶体管”分别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真正干过一点事情的人看了,只会表示赞叹,他们懂得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自己摸索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哪怕就是“依葫芦画瓢”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本网友就把这一部分全文转贴如下:
“一.只会做加法的计算机
听父亲说起来,才澄清了我一个一直错误的观念 – 我以为中国计算机的研制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其实我国的计算机起步很早,1950年代,就已经生产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来了。
那个时候,生产出来的是大型机,功能。。。是绝对不敢跟今天的计算器相比的。
科学院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大约是1958年研制成功的,父亲记得“是张修他们搞的”,是一台主要部件为电子管的计算机。那时科学院搞了一个大型及系列,编号大约是按照101,102,103。。。这样顺序来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等父亲他们后来上马微型机的时候,也就参考了这个编号,研制成的分别是 201,202,203。。。只是前面加了一个标号 – “长城”,这就是后来长城系列计算机的由来。
我后来查了一下,觉得父亲的说法有误,因为当时从事这台计算机研究的,主要是“老三室”—即计算数学研究室的成员,也得到了当时的苏联专家什梅格列夫斯基等人大力协助。后来在计算所担任所长的张修先生,1958年并不在这个室,甚至不在国内,而是在列宁格勒工学院作访问学者,1960年才返回科学院工作。因此,他不大可能参加了这台电子管计算机的研制。不过,张修先生的确长期是计算所的业务骨干,我想老爷子的意思是“张修所在的那个部门搞的”。
父亲到科学院以后在“老六室”,早期是研究纯数学问题的,和计算机开始打交道是后来的事情。然而,他接触计算机的研究,时间却早得多,这是因为,50年代后期,全国很多科研单位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热”,大家都在研究计算机。
中国当时的平均教育水平和今天不能相比,因此,凡是理科较好的院校,几乎都被这股风波及,北大也不例外。父亲最早接触计算机研究,是五十年代在北大数学力学系学习的时候。
当时北大也决心研制计算机,他们是三个系联合搞,一个数学系,一个物理系,还有一个好像是无线电系。挑头的是物理系一个教授,这个人形象很特别,只有一条腿,但肌肉发达,身体很好。萨爹说他似乎有些军人气质,怀疑是从部队上下来的。这个人,相信如果找当时在北大物理系工作的前辈查,一定可以查出是谁来。
萨爹属于大学高年级学生,当时他们已经被作为国家级的准技术骨干使用了。今天几乎都在为毕业分配烦恼的大学生们,对此的感觉恐怕是哭笑不得。
当然,以他们的水平,设计还是轮不上的,他们的任务就是焊接电路板 – 一块电路板上有一个浑似灯泡的电子管,还有一些电容,二极管等辅助器件,焊好后一块一块插起来,最后弄到一间房子那样大,就是当时的计算机。
不过,这种电子管的寿命,只有两三天的时间,到了时间无论好坏一律拔掉丢在筐里做报废处理。萨爹对当时系里到处废旧“电灯泡”的场面记忆犹新。
不过,他们最大的烦恼还不是电子管的寿命,而是经常出现假焊,萨爹耐心,检查假焊的工作经常由他来做。
这样,冬去春来,夏去秋来,一年的苦干,到1959年国庆节,这台机器终于可以运行了。
运行的结果,让人哭笑不得 – 也许因为设计的问题,北大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虽然能工作,却只会计算加法,不会减法 – 其实萨爹说这也意味着它可以做乘法,因为乘法就是重复的加,这个它可以做。
面对这样一个成品,教授一筹莫展,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学校一面表扬一面挠头,不知道这样一个东西怎样报销。。。
正在这时,部队来人了,重金买下了这台“鸡肋”,也没提要改进。
如释重负的领导和教授们很高兴,又有点儿不理解 – 只会加法的机器,怎么用啊?
后来,交货的回来,忍俊不禁的说了原委 – 原来,部队同时买下了北大和清华(据说是,但没有确认,也许是另一家同样水平的高校)两家的试制产品 – 清华的那一台,跟北大的正相反,光会做减法不会做加法,也是找不到毛病。
于是,部队说,干脆都买了,不就什么都能算了?
因为这件事,北大和清华做计算机研究的这批人,相互碰上都有点儿抬不起头来。。。
可能都觉得有点儿丢人吧。”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