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根本不了解“三民主义”的某些“三民主义崇拜者”简单介绍一下“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文章解析三民主义从旧到新的演变,涵盖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以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强调其历史意义与革命实践。
某“三民主义崇拜者”发帖颂扬孙中山,有网友跟帖提问:
“也不是瞧不起你,你知道“三民主义”是什么吗?请选择()A民生B民族C民主D民权E连俄联共扶助农工。有本事不要百度哦。”
半个小时之后,“三民主义崇拜者”回答说:
“三民主义就是“民族、民权、民生”,是主义,是理论,是旗帜;“连饿联共扶助农工”不过是一个时期的革命措施,谈不上主义,更不是什么“新三民主义””
这就显示:这位所谓的“三民主义崇拜者”,其实完全不了解“三民主义”历史沿革。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简称“三民主义”。它的具体内容,是随着孙中山的革命实践而发展的。
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的时候,提出的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在这个时期,孙中山实际上还没有现代“民族”的概念,他只是希望推翻满清政权,恢复汉族的领导地位,也就是所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当然,他已经知道封建帝制是行不通的了,这场革命不能仅仅是把满族皇帝换成汉族皇帝,所以提出了“合众政府”的概念,这就是民权主义的雏形。至于如何“合众”,由于没有实践,所以他也无从论述。
在广州暴动失败之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实地考察了欧洲和美国。他发现,这些早已实现了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国家,国家已经很富有了,军队已经很强大了,各种民权制度也很完善了,但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其实并不好,所以仍然有很多志士为了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现状而鼓吹“社会革命”。孙中山认为,这是大量资源集中于少数私人手中而导致的问题,于是提出“民生主义”的主张,与此前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合在一起。到这个时候,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才算是基本完备了。
这三个“主义”是最终的奋斗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还必须有具体的内容,也就是如何对社会现状进行改变。在当时的孙中山看来,为了实现民族主义,必须反对满族统治,也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这是没有问题的。所谓“革命必先反满”,就是这个意思。至于“合众政府”的问题,他结合中国传统和欧美经验,提出了“五权宪法”的主张。
最为重要的内容,其实还是“民生主义”。通过实地考察,孙中山认为,土地和非常重要的实业都是不能掌握在私人手里的,必须都收归国有。对于土地,他主张国家从地主手里“赎买”回来再分给农民耕种,也就是所谓的“平均地权”。对于铁路、电气、水利这些重要的实业,他主张实行“国家社会主义”,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经营,这与后来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经济政策是一样的。
这样,孙中山就把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四句话,这被称为“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认识到旧中国的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侵略,因此当然也就没有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孙中山甚至还希望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能够支持他的三民主义革命,曾多次向欧洲和美国政府求援,也曾收受日本政府的援助。经过一系列失败,他终于认识到:三民主义革命触及到了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根本利益,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国家的真正支持的。为了实现他的三民主义,必然要与帝国主义对抗,所以,反对帝国主义就成了必须的内容。
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这项重要内容的三民主义,就被称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与旧三民主义是一样的,仍然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具体内容仍然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但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必须反对帝国主义,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就必须联合被帝国主义压迫的一切力量,这些可以联合的力量包括当时的苏联政府、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工人农民。为了联合这些力量,孙中山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三大政策。按照孙中山在遗嘱中的说法,就是“唤起民众,及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可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需要,而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前提。因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在推翻帝国主义的革命阶段是必须坚持的“革命政策”,它并不是普通的“一个时期的革命措施”,而是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这个至关重要的革命时期的必需措施。
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及其封建傀儡,这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当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和封建傀儡同时被推翻之后,孙中山领导的民族资产阶级与苏联、中共和工人农民的联合也就结束了,那“三大政策”也就终结了。此后,究竟是国民党实现三民主义,还是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那就要看两党掌握的实际力量和工人农民们究竟愿意支持哪一方了。
“也不是瞧不起你,你知道“三民主义”是什么吗?请选择()A民生B民族C民主D民权E连俄联共扶助农工。有本事不要百度哦。”
半个小时之后,“三民主义崇拜者”回答说:
“三民主义就是“民族、民权、民生”,是主义,是理论,是旗帜;“连饿联共扶助农工”不过是一个时期的革命措施,谈不上主义,更不是什么“新三民主义””
这就显示:这位所谓的“三民主义崇拜者”,其实完全不了解“三民主义”历史沿革。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简称“三民主义”。它的具体内容,是随着孙中山的革命实践而发展的。
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的时候,提出的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在这个时期,孙中山实际上还没有现代“民族”的概念,他只是希望推翻满清政权,恢复汉族的领导地位,也就是所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当然,他已经知道封建帝制是行不通的了,这场革命不能仅仅是把满族皇帝换成汉族皇帝,所以提出了“合众政府”的概念,这就是民权主义的雏形。至于如何“合众”,由于没有实践,所以他也无从论述。
在广州暴动失败之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实地考察了欧洲和美国。他发现,这些早已实现了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国家,国家已经很富有了,军队已经很强大了,各种民权制度也很完善了,但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其实并不好,所以仍然有很多志士为了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现状而鼓吹“社会革命”。孙中山认为,这是大量资源集中于少数私人手中而导致的问题,于是提出“民生主义”的主张,与此前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合在一起。到这个时候,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才算是基本完备了。
这三个“主义”是最终的奋斗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还必须有具体的内容,也就是如何对社会现状进行改变。在当时的孙中山看来,为了实现民族主义,必须反对满族统治,也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这是没有问题的。所谓“革命必先反满”,就是这个意思。至于“合众政府”的问题,他结合中国传统和欧美经验,提出了“五权宪法”的主张。
最为重要的内容,其实还是“民生主义”。通过实地考察,孙中山认为,土地和非常重要的实业都是不能掌握在私人手里的,必须都收归国有。对于土地,他主张国家从地主手里“赎买”回来再分给农民耕种,也就是所谓的“平均地权”。对于铁路、电气、水利这些重要的实业,他主张实行“国家社会主义”,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经营,这与后来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经济政策是一样的。
这样,孙中山就把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四句话,这被称为“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认识到旧中国的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侵略,因此当然也就没有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孙中山甚至还希望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能够支持他的三民主义革命,曾多次向欧洲和美国政府求援,也曾收受日本政府的援助。经过一系列失败,他终于认识到:三民主义革命触及到了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根本利益,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国家的真正支持的。为了实现他的三民主义,必然要与帝国主义对抗,所以,反对帝国主义就成了必须的内容。
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这项重要内容的三民主义,就被称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与旧三民主义是一样的,仍然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具体内容仍然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但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必须反对帝国主义,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就必须联合被帝国主义压迫的一切力量,这些可以联合的力量包括当时的苏联政府、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工人农民。为了联合这些力量,孙中山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三大政策。按照孙中山在遗嘱中的说法,就是“唤起民众,及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可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需要,而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前提。因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在推翻帝国主义的革命阶段是必须坚持的“革命政策”,它并不是普通的“一个时期的革命措施”,而是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这个至关重要的革命时期的必需措施。
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及其封建傀儡,这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当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和封建傀儡同时被推翻之后,孙中山领导的民族资产阶级与苏联、中共和工人农民的联合也就结束了,那“三大政策”也就终结了。此后,究竟是国民党实现三民主义,还是共产党实现社会主义,那就要看两党掌握的实际力量和工人农民们究竟愿意支持哪一方了。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