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文凭与就业的钥匙
大学生的失业,原则上可以分为二大类: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二是基于个人的“选择性”失业;前者是社会的责任,后者是个人的价值取向。前者又可以分为这样三种情况:1,社会一时半会儿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2,社会没有提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导向;3,用人单位虚高文凭级别而忽视个人真实能力;这种现象是应试教育弊端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延伸性痼疾。
一下子,中国人从“惟有读书高”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转变到“读书无用”论。于是乎,娃娃急,父母急,亲戚朋友急,正在读书的娃娃和他们的父母也跟着急:十八年寒窗,结果又当如何?
事实上,大家都忽略了一个细节:社会情况变了!过去读书人少,百废待兴,故而大学生是香饽饽,大学生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现如今市场经济了,国企垮了大半,私企规模大的不多,用工能力有限;党政机关编制固定,门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大学扩招了,大学生研究生人满为患,僧多粥少,部分失业是必然的了。
还有一个对文凭的社会功能认识存在误读。计划经济的时候,大学招生是与国家就业需要基本上匹配的;现在大学招生不论在人数、知识的层次结构,还是在专业设置上都与社会就业需要是脱节的;一句话,不对路。换言之,就就业而言,我们的大学生产了许多废品!大学文凭过去是全国通行证,现在知识一种“资格证明”,即证明一个人曾经接受过某种专业的高等教育而已,与能否就业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文凭不是你一定能够就业的保证;但是,就业又一定要文凭作为依据,这就出现一个二难的悖论。而且不同的就业岗位要选择不同的文凭,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于是,“文凭论”和“能力论”就PK起来了。用工单位进人的时候,在文凭上又增加了不少七七八八的格外条件:诸如工龄,年龄,同等职位经历、经验,工作业绩,社会人际关系,客户关系,海外经历,吃苦耐劳、能够频繁出差,团队合作与沟通等等。事实上,一个乳臭未干的大学生哪里会有这许多“社会特长”呢?这样的大学生,只能是一只被多次射击过的麻雀----已经在社会染缸里练就了一身摸爬滚打内功的老油子了。老板自以为找到了“人才,事实上,他找到的是一个八面玲珑,很会察言观色、看菜吃饭的员工。现在的所谓“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花架子,没有一点用处的纸上谈兵。
其实,不论是在企业招聘还是在公务员招考,或者国家司法考试等国家级考试过程中,每年都反复出现过这样的事实:高学历落选了,低学历录取了;专业对口的考生落选了,非专业考生被录取了。在实践工作中,高学历者没有做出成绩,低学历者做出了成绩。过去,企业里有“工人工程师”的职称就是这样来的。他们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做的比大学生出身的工程师更好。
一切高科技部门都不能拒绝大学生;反之,大学生也不能轻视一切技术技能型岗位。大学生能不能适应这些岗位,只能在实践中去检验;而不是仅仅看文凭。人类的发展史,科学史都早已经证明了,无须赘言!
人才的甄别,最忌讳形而上学。“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需要七年期”。不提供实践时间凭什么论人之短长?没有实践检验,只看文凭取人,虽然不能断言这个老板愚蠢,但是,却可以断言这个老板不是一个聪明人。
盖茨和乔布斯都没有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他们都创造了数不清的 IT--MBA精英望尘莫及的神话;松下、索尼的创始人也都没有什么高学历,他们同样创造了许多神话。中国的LENOVO有今天之盛,也完全有赖于索尼创始人收购美国影视的睿智。
中国有一句老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窃以为,这是唯一能够处理好文凭和就业矛盾的钥匙!我把这句话送给中国的大学生们。当然,政府也应该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不能因此而有丝毫偷懒、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