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品的虚幻性与历史性 ——读《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有感 浅谈商品的虚幻性与历史性
浅谈商品的虚幻性与历史性
——读《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有感
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一贯从实践性主体性方面建构,一方面在分析人本身时,从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的存在基础——物质生产方式来深入发掘;一方面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从其经济制度的根基即商品来开刀,对于商品的分析又从劳动产品与劳动本身来梳理脉络。在这篇文章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商品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存在的虚幻性与历史性,驳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性的辩护,也为我们深入浅出地展开了一幅人类社会历史纵览图。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现存的生产与交换关系脱离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会成为历史的和非必然的。他从封闭环境下价值完全纳入产品与个体人的关系中开始,到中世纪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基础上的实物与劳役形式的人与人关系的直观呈现(此时生产力低下,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狭隘的自然关系),说明了劳动关系的本质与原初性。在分析农业社会时,他深刻认识到了家庭内部劳动分工所包含的“社会职能属性”,而外在的体现为自给自足与简单非一般性交换。类比至自由人联合体,劳动关系范围由个人扩大至社会,单个人的职能性生产表现为社会全体的共同普遍性生产。但在社会分配方式有机调节和自由人个体自身劳动时间与其消费资料份额的关系这双重前提下,个人与劳动,劳动产品的关系仍然简单明了,在此基础上人与人的关系是自由与直接的,因而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但在商品社会中,商品是可感觉又超感觉的建立在自然意义下的物质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二重存在,导致产品商品化,人抽象化。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商品生产中处于从属的客体地位,生产过程支配人,人被这一物性的社会运动所控制。在这里,资本主义吹鼓手视之为商品与人的关系的必然性,就像中世纪教父对待天主教一样;而市民阶层如同中世纪的教徒,虔诚而渺小地匍匐在商品拜物教之下。
马克思因而分析指出,商品以其交换价值得以存在,得以与人发生关系,在这里,价值是物的属性,而使用价值才是人的属性。因此,商品作为超越于产品的存在具有二重性,交换价值掩盖了本身的使用价值,具有虚幻性;它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存在物,具有历史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在整个人类生产发展中具有非必然性;作为劳动产品的特殊表现形式,不具有永恒性。
因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货币与资本形式只是商品形式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是人与人之间关系高度抽象化的表现形式。经过重重关系掩盖的人类劳动表现为抽象关系下的对象性存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从来也是必然地忽略这一点,只是在商品交换中,在货币实现中,在资本增值中去理解彼此的关系,这也就决定了资本社会必然是颠倒的着魔的。在此基础上,劳动异化成为了必然现象,生产关系具有了多重性——这一切都拜倒在商品拜物教的石榴裙下。
在以上的分析中,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也就呼之欲出,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在自然经济与产品经济中,社会关系都是直观意义上的,唯独在商品经济中,社会关系是物化的关系。只有当我们看到了商品的虚幻性与历史性,才能意识到现存制度的不合理性与人的异化,在主体性的自由成为现代性的普遍原则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许会明白——“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一历史性论断的伟大意义。——只有消灭劳动(类本质意义上),才能消灭商品,才能获得人类真正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