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混发现:篡改“生产力”定义,意欲何为?
阿混发现:
网站咋这么不靠谱?
——篡改“生产力”定义,意欲何为?
近日,俺要写一篇驳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文章,需要“生产力”一词,于是就到百度网站去“搜索”,结果如下:
生产力是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生产力三要素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即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资料……
不细看没啥毛病,好像挺正确。当经过一番“咬文嚼字”后,感觉有改动。俺是个“叫汁”的一根筋,于是又去翻《现代汉语词典》(2002版),定义是: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跟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相结合而构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的程度。
这种解释还算靠谱,感觉跟俺上中学时学习的一样,于是就“用”了。
回家后“心虚”,不踏实。一气之下,就去翻《辞海》(1979版),解释如下:
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关系。它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要素包括:(1)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2)同一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一说不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的要素,因为只有劳动者才能制造和改进生产工具,掌握和使用生产资料。
这才是俺要用的“生产力”!
网站“治学”不严谨,其危害可想而知!
做学问马虎不得,起码要把不同的解释、观点和看法均列入其中,供人鉴别。不然贻害群众,尤其是祸害了我们的下一代!这不正好验证了古人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吗?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而“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是人类生产的目的,不能诠释生产力(人类生产活动的能力)。同样“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是生产的手段;“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是生产的结果。
用“生产的结果”、“生产的手段”和“生产的目的”组合起来去诠释“生产力”,这是货真价实的“篡改”!其目的就是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打牢“地基”!
再有,对生产力“三要素”的说明也有问题!
把“劳动”换成“生产”,还算说得过去。终归过去讲“劳动人民”,现在是“生产者”,提倡发展生产力了。
然而,把“人”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犯了扩大劳动力范围的逻辑错误。人不一定都是劳动者,像老人、儿童等特殊而不具备劳动(或者生产)能力的人,不在其中。
把“产品”作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就更成问题。产品既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生产资料,还可以是生产对象,更可以成为生活的消费品。
把工具作为三个要素之一还勉强说得过去,这样多少让人容易理解一些。
网站是新时代快捷而有效传播知识的场所。对于百度网站,俺一向比较青睐,它为人们提供了不少的有益的无偿服务,这一点是有目共睹、不容怀疑的。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呢?但要防止“别有用心”的企图哇!
冒名顶替,篡改理论,混淆是非,一贯是中国当代大小“精英”的善用伎俩!希望网站要严谨治学,不要再贻害我们的子孙后代了!不要成为“卖国精英”的工具!不然中华民族就真的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