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凸显中国“无正义外交”的尴尬
缅甸凸显中国“无正义外交”的尴尬
(2011-10-15)
袁铁成
日前,缅甸总统吴登盛宣布,搁置中国在该国的最大投资项目——密松大坝建设项目。尽管已造成巨额损失,但此事对中缅关系未必带来根本性的损害,对中国“走出去”企业也未必带来根本性的教训。此事最大意义在于,充分暴露中国过去二十年“无正义外交”的尴尬。
韬光养晦、不干涉内政政策后果
中国89运动之后,由于担心引火烧身,对于全球引发的一波又一波民主化潮流,中国一直采取所谓“韬光养晦”被动式外交策略,以“不干涉内政”为由回避全球主流价值观的强力冲击,凸显中国官方设定的“和平与发展”国际大趋势与全球性的民主转型浪潮格格不入。
这之后就出现一种奇怪的外交现象:曾跟中国保持密切友好的国家,凡是经历过民主转型后,这些国家的新政权对中国的态度一直不冷不热,即使摄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势力和联合国的否决权,但是,双边关系往往若即若离或貌合神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纷纷民主转型。以今天的现实看,这些国家的民主进程多数都不敢恭维,但是,他们跟中国交往时已经拥有了道德优势,往往看不起中国,即使中国块头很大。东欧国家如此,中亚国家如此,经历过“颜色革命”的中亚国家更如此,东南亚国家(特别是苏哈托(苏哈多)倒台后的印度尼西亚、马科斯(马可斯)倒台后的菲律宾)如此,塔利班倒台后的阿富汗如此,萨达姆倒台后的伊拉克也如此,穆巴拉克倒台后的埃及如此,就连卡达菲还没有完全倒台的利比亚也如此。半岛电视台播出的利比亚民众示威的画面中,就已经出现了反中国的中文口号。
其实,相比较上述国家,缅甸也不过刚刚启动民主化进程。2010年刚举行全国大选,新政府试图全国政治和解,总统府挂上了昂山将军的画像,接受了昂山女儿昂山素季(翁山淑枝)的建议,反对中国在缅甸投资兴建密松大坝。照此脉络,不难预见,接下来的叙利亚、朝鲜、古巴也都会如此。与中国貌合神离的所谓友好国家会越来越少,看不起中国的国家会越来越多。
中国外交窘境的根由
有网民在微博上评论说:“如我是利比亚新政府,我也会这么做。我会问:我们在搞革命时,中国在哪?丝毫不讲国际正义,还无耻修饰自己:不干涉内政。1989年后至今,凡经历过民主变革的国家,有谁看得起中国?从东欧到东南亚再到中东,一个都没有,连阿富汗都看不起你”。中国外交为何连续20年出现如此窘境?
首先,从战略上,中国外交缺乏基本的国际正义,在国际道德制高点上缺席。中国向来以“不干涉内政”为由,不介入别国内部事务。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国家的民主转型仅仅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解决的,在二战之后的世界里,找不到一个国家如此。在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你居然能够缺席,那么,你还有什么是不能缺席的?那么,新政府上台之后的对华关系可想而知。就连正在战场的利比亚反对派军人都会说:中国是最后一个放弃支持卡达菲政权的……
其次,从外交策略上看,“鸵鸟政策”导致中国外交只重视当权派,而无视反对派。中国文化擅长中庸与平衡,恰恰在中国外交上僵硬,缺乏中庸与平衡,则是采取一边倒的只重视现政府的交往,而缺乏跟反对派的接触。一旦新政权上台,中国立刻丧失核心沟通管道。中国无视昂山素季的结果就是巨额投资被当头棒喝。中国对苏丹也如此,中国一直强力支持北苏丹政权,南苏丹独立后则对中国非常不满……
其三,从外交理念上看,重商主义严重伤害并恶化了中国外交。在过去20年里,中国外交最突出特征就是“订单外交”,对欧美国家往往试图以庞大订单平息一时之怒,试图以商业支票勾兑政治压力。殊不知,这种只讲利益不讲政治的短视行为,往往导致恶性循环。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则采取“政府把钱撒出去,而企业又把钱赚回来”的策略。中国“走出去”企业无视海外公共风险,采取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做法,往往给中国外交带来巨大的伤害。如今,在非洲很多国家都出现新的反华势头,缅甸则是最新例证。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消极影响还会继续扩散。
总之,过去20年,中国外交正逢经济全球化。然而,当中国试图迎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时,又正逢“政治民主化”的浪潮,还有政治本土化的现实。这就意味着,中国外交在面临既有地缘政治挑战的同时,还将面临政治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挑战,还将面临中国官方价值观与全球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挑战,因而,中国外交会出现种种异象,并引发一系列的、一波又一波的海外公共风险。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海外风险研究所执行所长
张云:缅甸融入世界与中国的作用
(2011-10-15)
缅甸,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东南亚佛教国家在过去的50多年选择了与世隔绝的自我孤立政策,然而从今年4月新的民选政府成立后,缅甸似乎突然加快了改革力度,西方国家也在今年以来明显改变了对缅甸的态度,这是为什么?中国作为缅甸山水相连的邻国,长期与其保持传统友谊,中国在缅甸的变化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围绕缅甸的变化
曾经被美国定义为“恶棍国家”(pariah state)的缅甸在去年11月举行了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大选,选出了吴登盛为总统的民选政府。政治方面,新政府开始允许联合国人权特别调查员进入缅甸,允许工会活动,并且对于外国媒体网站解禁,允许昂山素季(翁山淑枝)到缅甸以外地区访问和公开露面。8月中旬开始总统还与昂山素季举行过多次直接会谈。8月底,缅甸国会还通过决议将释放2000名政治犯。在经济方面,缅甸开始积极吸引外资,包括修订《外国投资法》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土地。对于一个长期游离在国际社会之外的国度来说上述变化不能不说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于缅甸的“拥抱”也在急速推进。今年以来,美国参议员外交委员会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小委员会的主席詹姆斯·韦伯(James Webb)的美国代表团以及欧盟代表团访问了缅甸。9月中旬,美国缅甸事务特别代表米歇尔对缅甸进行了长达六天的访问。日本政府也在本月对缅甸援助的对象也从仅限于人道主义紧急必需向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领域扩大。
从上述变化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缅甸希望融入国际社会的意愿,也就是说缅甸自身希望“变”。首先,缅甸从1962年后一直处于游离于国际社会的封闭状态。但是,在冷战期间,她的两个相邻大国中国和印度也都选择了“经济锁国”政策,缅甸不感到孤单。然而冷战后,特别是过去的十年时间里,这两个邻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而缅甸仍然处于经济落后的状况,这就对其构成巨大压力;第二,缅甸从1997年加入东盟(亚细安)后,在政治上成为了东盟的负担, 2014年,缅甸希望成为东盟主席国就必须开放,改变形象;第三,缅甸的经济落后已经严重威胁东盟在2015年实现共同体的目标。2009年缅甸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551美元,处于东盟国家中最低水平,相当于新加坡的1/68。
西方国家对于缅甸态度的“突变”的主要考虑则在很大程度上同中国有关。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主流舆论就已经开始倾向于宣传“制裁无用论”和“中国垄断缅甸论”。韦伯参议员批评美国对于缅甸的“忽视”将会让缅甸成为中国的一个省。《纽约时报》在2010年末发表了题为《是结束制裁的时候了》,这与之前美国利用制裁推进作为推广民主人权的倾向的变化。简言之,为了平衡所谓的“中国影响力”现实主义,美国似乎可以暂时放松追求“价值观”的理想主义。
中国在缅甸变化中的积极作用
与上述变化相对照的是,中缅关系出现了一些出人意外变化。9月30日,缅甸方面突然宣布已开工的中国中标承建的在伊洛瓦底江上的密松水电站停止施工。该项目合同金额价值36亿美元,还是中缅达成协议的7座水电站中的第一座。这一事件引发了各种猜测,《金融时报》认为这是缅甸向西方示好的最明确的信号和希望制衡中国在该国影响力的表现。《日本经济新闻》的社论将此看成是双方关系的摩擦。笔者认为上述判断有悖于中国在缅甸产生变化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事实,也低估了中缅友好关系的基础。
过去十年里,西方国家可以说基本上抛弃了缅甸,对于美国来说该国唯一的价值似乎就是用来做美国价值观的反面教材和实验经济制裁的有效性。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积极开展经济接触,到2010年底中国对缅甸的累积投资额达到了167亿美元高居榜首,占缅甸吸收外资总额的近一半。正因为中国与缅甸的经济交往让缅甸人有机会看到中国发展的成果,激发了他们求变的意愿。
缅甸政府领导人访问中国时,中国特别注意让他们参观中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成果,正是通过这种“无声外交”传递信息,去年前领导人丹瑞将军访华中国专门安排其访问上海和深圳。至于说中国在缅甸经济存在近年获得不成比例的扩大,这不是中国主观追求的结果,而是西方主动放弃的客观结局。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过去十年的主动接触的基础,很难说缅甸的变化会在现在出现。虽然发生了水电站的问题,而且可能对已经达成合同的项目有连锁反应,甚至有理由联想缅甸政府希望平衡中国影响力的可能,但是这些都不应当动摇对于中缅关系根基的怀疑。
当然,此次密松水电站停摆的事件对于中国在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关系过程中也有借鉴意义。第一,需要考虑到大型项目的政治风险因素,着眼防范于未然,积极准备出现问题后解决的备案做到不扩大,有办法,特别是要多借助法律手段让问题解决机制化;第二,多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注重“就业创造型”(job creation investment)的走出去模式,让投资分散化,金额小额化;第三,注重借力当地媒体和国际舆论,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主动宣传获得理解的,保持沉默可能会让原本的好事成为臆测甚至反对的对象,中国企业在柬埔寨万谷湖拆迁纠纷中的被动卷入就是证明。
中国的崛起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把中国推上了塑造国际关系的前台,有点“赶鸭子上架”的中国到目前为止表现不错,但还需要更多的艺术和智慧,这是中国的责任,也坚信中国可以做到。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日外相出访东盟图全面介入南海 拟东亚峰会提方案
(香港) (2011-10-15)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大公报报道,据日本共同社、中通社14日报道:继日本与菲律宾举行首脑会谈后,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动作进一步加大。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自11日起开始其东南亚之行,他14日与东盟秘书长素林在雅加达进行会谈,双方确认就南海问题进行合作。与此同时,越南国防部长将于10月23日访问日本。有分析认为,这一系列的互访意味日本准备全面介入南海事务。
14日,玄叶还在雅加达与印度尼西亚外交部长马蒂会谈,双方就有必要构建多边框架解决南海纷争达成了共识。双方计划在11月印尼峇里岛召开的东亚峰会上提出该主张。有分析认为,此举似乎意在牵制中国。
此前,有媒体报道説,日本政府正在筹划与越南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一起,建立一个所谓南海主权问题和保障航行安全自由合作机构,以遏制中国在南海地区的活动。
日相拟东亚峰会提方案
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10月11日至15日开始先后对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印尼进行访问。在结束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泛太平洋战略经济夥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事宜的会谈后,玄叶于13日抵达马来西亚,与马外长阿尼法就日本协助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达成一致。
分析人士认为,玄叶此次访问东南亚三国,是日本插手南海问题的又一表现。南海海域主权归属本来和日本无关,日本插手的目的实际是担心有关各国通过双边友好磋商确认了主权归属后,会影响自身利益。而通过把问题复杂化和扩大化后,可以浑水摸鱼,谋求自身利益。
玄叶的此次东南亚之行也引起日本舆论关注。日本时事通讯社在13日分析称,日本提出海洋安保基本原则并希望与东盟各国加强合作,如果玄叶此次能够就此问题与东盟达成一致,日首相野田佳彦将在11月举行的东亚峰会上提交相关方案。
但日本共同社认为,由于中方不希望无关国家介入南海问题,一贯主张由争议当事国通过双边谈判解决问题,因此日方的这个设想可能会遭到反对。
越南防长23日访日
另据报道,日本防卫相一川保夫在14日的记者会上宣布,越南国防部长冯光清将于23至28日访日。冯光清24日将与一川保夫会谈,讨论双方将如何合作应对中国「在南海扩张权益」的动向。
日本此前曾与菲律宾就出资强化南海「警备」达成共识,日本同意帮助菲政府训练所谓的「沿岸警备部队」。日本媒体认为,日本正在筹划与越菲等东南亚国家合作,建立一个有关南海主权问题和保障「航行安全自由」的协调机构,以阻止中国在南海地区的「霸权」行为。
(上述三篇文章引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