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浆糊脑袋和愚昧揭秘

火烧 2011-01-29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探讨教育方式对认知的影响,强调自然教育与人为教育的区别,指出概念先行易导致认知偏差,需排除幻相以获得真理。

在人心的种种思想或观念之间,有一种联系的原则,而且当它们出现于记忆或想象中时,它们会以某种次序和规则互相引生。  

————休谟  

  

    

   

    叔本华在《论教育》中说教育可分为“自然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是“直观知识先于概念知识”,是正确的教育。因为在经验主义哲学看来,知识来源于经验,人总是先有经验性的刺激形成了感性印象后才能有以概念形式在头脑中留存的理性认识。正如休谟讲的,观念只能起源于印象,否则观念就是虚妄或者想象的。叔本华认为我们如果循着这一顺序来认识事物,则能正确地把直观认识归于合适的概念名下,从而“得心应手地应付身边发生的事情”。但事实往往不是如此,我们常常接受的是“人为的教育”,即“在我们对直观世界获得某种泛泛、普遍认识之前,就通过各种手段强行把概念塞进我们的脑袋”。叔本华说“人为的教育”是“经验随后才为概念提供直观认识”,所以“当我们应用这些观念时则难免出现各种失误”。教育也正是如此“歪曲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从而制造各种偏差、扭曲的头脑”。叔本华的看法其实强调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人们头脑中固定的一套概念系统对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你接受的是”自然的教育“的话那负面影响不大”,但如果你接受的是“人为的教育”,也就是概念先行与直观认识的教育,则极易对客观事物形成错误认识,因为你不能正确地把直观认识和概念一一对应起来。这是经验主义的路子。  

培根其实也看出了这个问题,在《新工具》中他曾提出了我们在认识事物的“形式”之前要首先排除“四幻相”的问题。“形式”在培根这里意指“本质属性是外物表现出的外部特征”,是“某种规律和公理”。我理解培根的所谓“形式”其实主要就是指事物间的因果规律。他说当我们对事物的因果规律进行观察时,“幻相”的存在会使我们不能客观地观察事物,所以只有先排除了头脑中的“幻相”,才能保证我们不带任何偏见地去收集各种经验材料,然后通过“归纳排除法”找出事物的“形式”,进而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对照叔本华的观点,两者其实是相通的,培根也认为正确知识只能来源于叔本华说的“自然的教育”,即直观认识要先于概念认识。培根特别强调了要首先排除“四幻相”的影响,不过我们也很容易看出培根所谓的“四幻相”涵义类似于叔本华所说的由“人为的教育”而形成的概念系统,培根的“四幻相”范围相对要宽泛一些,但两者其实还是相通的。双方都强调概念先行于直观认识的“人为的教育”或者说“幻相”的存在对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歪曲作用,只有首先破除了混乱的概念迷障才能对经验世界进行客观的观察,因为这才符合“自然的教育”。  

培根这里有一个假设前提,即认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叔本华也认为因果关系是先天规律,不过叔本华是在康德批判休谟对因果律的解构的基础上才把因果律当成先天规律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云,经验的概念如果不是建立在统一的某种先验的基础上,那么即使有一大堆现象充斥于我们的心灵,任何时候也不能形成经验,知识和对象的一切关系也将取消。倘使没有某种普遍必然性的法则,虽然它会是无思想的直观,但也永远不会形成知识,对我们来说它完全等于无。康德谓“生产性综合”和“再生性综合”,或曰“先天性综合”和“经验性综合”,他说缺乏“生产性综合”做前提,“再生性综合”也是不可能。休谟拿着“经验性综合”否定因果律的普遍必然性,其实在康德看来休谟所谓的“经验性综合”已经有先天性的因果律做前提和基础了,因为倘使没有知性中有先天必然性的因果律范畴对经验材料的统筹,则根本不可能形成休谟用来否定因果关系实在性的经验性认识。康德的批判成不成功,我不知道。胡塞尔有句话“我们并没有被康德从休谟的怀疑论中解救出来,反而使我们陷入了更深的怀疑论中”。我心戚戚然。  

不谈这些,和本文关系不大。休谟对因果律的解构倒是和本文有关系,试着简述下休谟的思想。休谟认为限于人类理性的狭隘,我们对事物发展变化背后的能力或者说意欲是完全无知的,我们能经验到只是印象或曰表象。休谟怀疑因果必然性,他认为所谓的因果必然性的观念只是我们在两种相似的物象恒常联结所产生的主观心理习惯或者说记忆,所以它是虚妄的。休谟解释说一则因为我们对于事物背后的能力无知,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变化;二则是因为“归纳问题”,这些都导致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是无法在经验中证真的。休谟还强调了一个问题,当我们对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考察时,必须先有多次发现该相似物象的恒常联结的经验,并在头脑中形成记忆或者习惯。如果没有这个主观条件做前提,那我们就如同第一次看到物象的前后相继一样,对物象的因果关系毫无所知,只能感到一堆前后相继的印象。休谟这里的观点比前述叔本华和培根的看法更近了一步,即认为我们在对经验世界进行客观考察的时候仅仅排除了“人为的教育”产生的“幻相”还不够,还必须在头脑中固定了一套叔本华所谓的从“自然的教育”而来的概念系统,或者如休谟说的主观心理习惯,才能对经验世界进行考察,否则我们对经验世界的规律将做不出什么归纳和总结。  

看来对经验世界的认识是离不开主观因素的了。休谟既然认为观念的联结习惯来自于经验的恒常联结,那么观念本身的联结习惯是否有可能来自于观念联结的反复灌输?我看完全有可能。用下图简单表示。  

  

一、经验的恒常联结——————————由经验印象而来的观念(概念)联结习惯  

  

二、观念的恒常灌输——————————由观念灌输而来的观念(概念)联结习惯  

  

看看浆糊脑袋是如何形成的吧。概念和印象对应关系有三种可能:完全不对应、部分对应、完全对应。(按照康德的观点,经验概念是无法准确定义的,只有数学概念才能准确定义,因为数学概念是构造性的。我们不做太深的哲学探讨,姑且认为能完全对应。)观念的联结和经验的联结关系也同样有三种可能:完全违背经验,部分符合经验,完全符合经验。观念和观念本身的联结也有出现各种问题的可能。休谟在“观念的联络”一节中谈到了观念的三种联结习惯,一是相似关系,二是相近关系,三是因果关系,颇有启发意义。还有譬如概念定义不准确,和由此导致概念之间的混淆互换等;各概念含义圈互相包含关系的模糊,和由此导致的判断和三段论式推理错误等。所有的这些都将导致错误的认识。不过谁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呢?既然有了理性,谬误和诡辩自然就无法彻底消除了。令人遗憾的是观念的错误综合联结能仅仅通过反复的灌输就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就很容易转变成顽固的心理习惯,并且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因为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一套概念系统有自动排斥异己的功能。甚至哪怕这些概念联结和经验世界的因果关系有冲突,或者在分析层面有逻辑矛盾的时候也往往能蒙混过关。  

库恩讲我们其实是带着某种范式对世界进行观察的。世界自身虽然不会随着范式的改变而改变,但一旦我们改变了某种观察世界的范式的时候,世界在我们的观念中将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因为我们将以某种新的心理和视觉经验来观察世界。库恩把这种转变看成是一种“格式塔转变”,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在认识上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对感觉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以某种“心理场”对其进行整合,颇合我的胃口。我文中的观点不也说明了概念系统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上起着某种类似于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心理场”的作用吗?姑且称之“概念场”,不知可否?概念系统也是能自成体系的嘛。写了那么多其实还是叔本华的那句话,我记不大准确了,姑且作为结尾吧。叔本华说,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和头脑中的概念斗争并不断纠正谬误的历史。诚哉斯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