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教育问题——聊一聊生源和师资
墙上的日历不经意翻到了九月,秋天就这样悄然而至。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然而播种和耕耘的劳动者不能品尝果实甘甜,这是劳动者的悲哀。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辛勤培育了多年学生,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家养大的桃李在别人院子里果实累累,香及天下,这是教师的悲哀。
每当一年一度的“生源抢夺战”和“师资保卫战”尘埃落定后,落败的屡屡总是贫困地区?无形的社会压力步步紧逼,叫人喘不过气。在这里的教育工作者们,有的抱怨上苍太不公平;有的感到低迷、彷徨;有的就此灰心丧气、自甘沉沦……摆脱困境的前路究竟在何方呢?
生源和师资的持续流失给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焦虑的人们担心这样的恶性循环难以挽回,以至绝望。但一定要把导致贫困地区教育事业陷于低迷的责任简单地归咎于它,则又大错特错!目前出现的情况和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恰恰证明我们国家和整个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也只有在不断地发展中才能充分暴露旧体制的不足和桎梏。有发展就必然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在时间上有昨天、今天;地域上有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有差别才有动力,例如:水的落差形成水流,电压差导致电流等等。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资源在时空上分布的不平衡是造成师资、生源流动的内在动力。师资和生源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不仅如此,它也是个人正当的要求。只不过贫困地区师资和生源的流动是单向的,只有流出,没有流入,它就成了流失了。
贫困地区人才流失给本地区带来了雪上加霜的窘困境地,更多的师资和生源远嫁他乡,愈演愈烈,学校办学举步维艰。它日益成为贫困地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一个阻碍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它牵动千千万万家庭紧绷的神经,成为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重点。
仔细想来,流失出去的师资和生源从绝对数量来看很吓人,但相对数量似乎并不多。以某少数民族贫困县2003年小学毕业的学生为例,当年该县小学毕业学生1203人,县内初中录取945人,剩余的258人中扣除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201人,真正流失到地区中心城市和邻县的学生数为57人,不到总数5%。正是这小小的5%,几乎让该县当年小学毕业优秀学生丧失殆尽。小升初的生源质量普遍偏低,经初中毕业生再次流失,高中生源可想而知,高考 “抹光头”(川话,意思是无一上线)不过是重复昨日的故事。更逢该县当年唯一一所高完中又流失教师3名,虽只占该校教师总数3%,恰是紧缺学科的把关教师,由此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以至于当地县委政府不得不多次做工作竭力挽留,县教育局屡屡以开除公职威胁之,不过收效了了,最终黄鹤一去。后又有多次杀鸡,走猴再不惧怕。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优秀教师不只是三两个,而是数十成百个,优秀学生不只是三五十个,而是成千上万个,我们还会为留失个把人而忧心忡忡愁容满面吗?为什么贫困地区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出大量优秀教师群体和数量庞大的合格生源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个别和短暂的流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久的流失。个别和短暂的流失甚至是有益的,它不断地在警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弊端,在不断的引导我们反省和改进工作思路和重心。使我们真正把握住培养人才的规律。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鸡枞”[1],“鸡枞”是山区特有的野生菌类,它味美香浓、人见人爱,是菌中珍品。它偏爱生长在边远山区,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估计难觅其身影。据说到目前为止也是很难人工栽种,它的生长除了有适宜的土壤,还依赖一种奇特的蚂蚁来帮助其繁殖,它们是大自然中共生的关系。
“鸡枞”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静静地深埋地下,只有到“开伞”的时节才露出地表,且转瞬即逝。由于其珍稀,只要一露头,人们便很快发现及时采摘了。既然是野生,谁先发现谁拥有也是顺理成章。那些流失的优秀师生何尝不像这稀有的“鸡枞”呢?当他们在自生自灭的状态中默默地成长时,我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他们;当他们的学识、经验、个人品格在磨炼中升华时,我们不知道怎样去帮助他们;当他们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离我们而去时,我们才发现所有的懊悔都是徒劳的。“不许放人……常委讨论……签合同……不办手续等等”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和不尽情理。不要去埋怨那些流失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的家人,毕竟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追求个人的发展空间也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人工大面积栽培“鸡枞”,让它像平菇一样进入千家万户,难道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无法解开“鸡枞”、蚂蚁培育者和土壤之间神秘的关系吗?
我想作为美味的“鸡枞”是很选择生长环境的,它和蚂蚁以及土壤之间的繁殖模式经历了成百上千万年的漫长岁月考验,或可算作天生的吧!人的生命与之相比实在是太短暂、太微不足道了。我们不能眼巴巴的寄希望于茫茫的人海中,苦苦地守侯人才的火花闪现。也不应该幻想三室两厅、年薪数万就可以让外来的“鸡枞”安家落户,那或许只是迁徙者偶尔的歇息。“鸡枞”的生长环境是大自然造就的,人才成长的摇篮却是需要手工编织的。丰厚的待遇和“黄马褂”加身也许可以成为吸引人才的充分条件,但不是人才诞生的必要理由。毕竟在那都市闪烁的霓虹背后也暗含多少满怀抱负的郁闷,古寺清灯的山头依然会有群芳绽放的春天。
一个始入学海的无知懵童,一个初涉三尺讲台的热血青年,在一种环境下,他的知识、技能、个人品格不是逐步的丰富、提高和完善,而是急剧地削减、退化和堕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一个能公正合理地评价人、选拔人、任用人的环境大概就是人才成长的适宜土壤。我们的管理就是那催生“鸡枞”发芽的蚂蚁。他们也应该是共生的关系。培养人的事业没有管理固然不可,但缺少一个人才科学评价和合理任用的管理体系也是难以为继。君不见,评优选模闹矛盾,晋职晋级靠抓阄;君不见,“三制改革”年年说,今年还是无花果;君不见,胆大的校长好当家,既当爹来又当妈,家里的事情我说了算;胆小的校长是媳妇,手心手背都是肉。此为何?管理者主观随意占了上风。
如果说管理的目的是追求优质、高效、低成本,那么管理的过程就是营造公平竞争、选贤任能的环境。因此对人的管理不是用包罗万象的严格的规章制度把人限制死,逼其就范;而是用合理公正的标准评价人,用评价的结果影响人,使能人放手一博,而庸者自取末路。这是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前一种以怀疑、不信任的眼光消极的认识人;而后者则以肯定和信任的态度积极的认识人。人才的培养和物质产品的生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物质产品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它不因外界的赞扬与批评改变自我,而人是有感情的,能动的,他会因培养使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贫困地区的问题是“既患寡更患不均”。但贫穷落后是外在的,它不会轻易打垮人的精神。人才使用上的不合理、不公正才消磨人的意志,故哀莫大于心死。
教育事业本质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过程不仅浇灌着千千万万求知的学子,同时也锤炼着无数育人的导师。教育管理的关键就是要发挥教师的能动性,让无数普通的教师加入到优秀教师的行列。让他们充分的施展才华,让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或许是贫困地区师资和生源流失问题更有效的解决思路吧。
近来听闻一些贫困地区的县市在积极思索和试点人才培养选拔标准和有效使用的办法,她给贫困山区埋头耕耘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无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愿这催人奋进的清新空气来的更快些、更猛烈些。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就可以品尝到丰收果实的甘甜了。
临涧听涛 2003年9月8日 于喜德
[1] 。鸡枞(Termitomyces ssp.《本草纲目》中记"鸡纵,又名鸡菌,南人谓鸡纵,皆言其味似之也"。《黔书》则说"鸡菌,秋七月生成草中,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纷披如披羽,故曰"鸡纵"。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