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调整是一场荒唐的智力游戏
为什么说养老金调整是一场荒唐的智力游戏?我们以重庆为例,先来看看该市2009年至2011年的养老金调整方案:
【2009年】:2003年12月31日及以前退休的,月增加140元;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退休的,月增加110元;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退休的,月增加80元;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退休的,月增加50元。
【2010年】:1993年12月31日及以前退休的,月增加150元;199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退休的,月增加140元;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退休的,月增加110元;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退休的,月增加80元。
【2011年】:2008年12月31日及其以前退休的人员,月增加基本养老金145元;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退休的人员,月增加基本养老金110元;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退休的人员,月增加基本养老金80元。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规律吗?没有规律可言,很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儿把线划在2003年,一会把线划在1993年,一会儿又把线划在2008年,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完全是在“乱劈柴”,符合大手笔、大忽悠的特点。但是,此中也不是可以随便乱来的,也需要遵循某种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月增幅10%”。看到这个“月增幅10%”我们大概就可以推知这些方案出台的经过,无非是做凑数的游戏,做拼图的游戏,与初中数学里开平方运算时的“试商”办法相近。先把线划在某年,试计算,超了;于是把线推后到某年,再试计算,又没有达到10%的水平;再划再试,直到“试”出了10%那个水平,正负误差控制在某个被允许的范围内,好,搞定。想必,方案就是这样游戏出来的。从中人们很难寻到科学发展的味道。既没有规律可言,也没有科学可言,就是一场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平均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事物发展的一般水平。所以使用“平均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滥用平均数,平均数就会变成掩盖贫富差距的遮羞布,成为掩盖社会矛盾的致幻剂。所以,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使用平均数。
在养老金调整时怎样实事求是的使用平均数呢?假设,国务院公布的原则不是“平均增幅10%”,也不是“人均增加140元”,而是提出一个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费水平的平均差距应该缩小的某个数据,比如30%。各省市操作起来就好办得多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假设某省(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平均退休金为5000元,该省(市)企业平均养老金为1500元。则两者之间的差距为5000-1500=3500元。为了实现“平均差距缩小30%”的目标,则该省(市)企业职工养老金应该达到的水平为:1500+3500×30%= 2550元。(平均增幅为1050元)。
有了2550元这个数据,该省(市)操作起来就方便而快捷得多了:凡是养老金低于2550元的,立即增至2550元,养老金多于或等于2550元的,保持不动。这样,国务院上午公布“平均差距缩小30%”的标准,各省(市)当天下午就可以拿出方案。岂不是省事省心又方便快捷而且公平合理?
要想改变养老金调整当成游戏的做法,就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问题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知道这项以“试商”、凑数为特征的游戏还要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