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借互联网推进自由是败笔
文章指出希拉里借互联网推进自由是败笔,分析其互联网自由计划的失败原因,包括美国国务院干预、信息主权争夺及数字外交的局限性。
希拉里借互联网推进自由是败笔
叶夫根•莫罗佐夫
一年前,希拉里•克林顿宣称美国将借用互联网向世界推行自由与民主。不过今天来看,这是互联网上最糟糕的创意。
一年前的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新闻博物馆散布着美国国务院已经成形的新理念:通过互联网传播自由与民主。“我们希望这些工具能帮人们推进民主与人权,”希拉里对人群说道。她的听众里,既有西装革履的政界精英,也有一向着装随便的硅谷天才。
希拉里的理念被称作“互联网自由进程”,也即技术成功地开辟了新领域,以弥补在离线状态没能取得的成功。奥巴马政府鼓励该理念的举动不足为奇,因为本届美国总统就在竞选期间,从线上组织和募集筹款方面尝到过甜头。2009年,发生在伊朗、摩尔多瓦和其他国家的抗议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同通讯技术有关。
然而一年过后,互联网自由进程取得的切实成果寥寥无几。小布什第二次推动中东地区实现民主的“自由进程”并未实现。从某种程度上看,希拉里的理念同小布什的别无二致。她的努力自然会催生出一大堆鼓舞人心的新闻头条,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花哨的网络竞争,但仅此而已。去年6月,《纽约时报杂志》洋洋洒洒地用了将近5000字来描述美国国务院的数字外交神童伽利德•科亨和阿力克•罗斯。不过除了在叙利亚通过“推特”大谈卡布奇诺有多好喝外,很难说两人做出了多少成绩。
希拉里从一开始就迈错了方向。她打破了推广网络自由的第一条原则:不能谈论推广网络自由。她在新闻博物馆的演讲中,充满了柏林墙的类比,同时也对推特带来的革命高度赞扬--而这篇演讲中的用辞,却是直接从小布什那里照搬过来的。
第一次自由进程的教训应该得到汲取。在2003年到2005年之间,由年轻人引领的“颜色革命”横扫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之后,小布什曾公开吹捧自己对这些团体的支持,并且放话要把这场亲民主的新浪潮推向全球,但他很快就遭到了反击。俄罗斯等相对警惕此类运动的国家惊慌失措,切断了公民社团及无政府组织的国外资金来源,并且在年轻人中培养起了自己的亲政府运动和社团组织。
互联网自由进程也遭到类似反击。在希拉里提出倡议之前,威权政府本来没有将谷歌等网站视作威胁,仅仅将它们看成国民用来查收邮件、更新状况、寻找食谱的工具。大部分国家也没有对互联网设立任何壁垒。
但随着美国国务院和硅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科技公司无意间成为民主的推手,这将事情大规模地复杂化了。
今天,无论是民主国家,还是威权国家,都在倾向于寻求避开美国的“信息主权”。俄罗斯耗资1亿美元建立了同谷歌一样的本土产品。即便是美国的盟友土耳其,也计划向国民提供政府运营的电子邮件地址,从而减少对美国服务商的依赖。
那些鼓吹互联网自由进程的官僚和外交官,误以为人们不会将硅谷视为华盛顿的工具。在技术专家的观念里,互联网是一处肆无忌惮、毫无限制的空间,能把人们不分国界地联系在一起。华盛顿将这些观念囫囵吞下。观念没错,但政府最好不要插手。
互联网远不能成为华盛顿数字外交的代理人。想要达成互联网自由进程背后目标的最好办法,或许是不要任何进程。
(《环球视野》第343期,摘自2011年1月11日美《外交政策》杂志)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