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应该怎样评价中国的这一轮和平攻势 应该怎样评价中国的这一轮和平攻势
应该怎样评价中国的这一轮和平攻势
张志坤
以习近平主席接连访美、访英为标志,中国发动一轮不大不小的和平攻势。
之所以形容这是中国的新一轮攻势,是相对于此前一个时期比较而言的。此前一个时期,中国相继采取了南沙诸岛填海造岛行动、9.3胜利日大阅兵,高调实施“一路一带”战略,发起成立亚投行,等等,打了一整套具有战略意义的攻势组合拳,上述这些举措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综合设计的套路,尽皆全球瞩目,影响甚广,冲击力巨大,扩张特点鲜明,因而构成了一个链条完整、内涵丰富的战略攻势。
中国的这轮和平攻势还是相对于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攻势比较而言的。众所周知,差不对在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英国的同时,俄罗斯在叙利亚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军事攻势,这一攻势明地里是打击伊斯兰国,暗地里也是与美国及西方叫板争衡。一方面是中国同美国、英国友谊合作的大潮,一方面是俄罗斯飞机炸弹的狂飙,反差对比之下,犹如一阴一阳、一明一暗,一正一反,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把习近平主席访问美英形容为一场和平攻势,也是根据这两场访问的特点而定位的。这不是一般的访问,而是兜售并推行中国主张与战略逻辑的大行动。在美国,中国所推行的是“新型大国关系”,并且不管美国同意与否,中国都将矢志不移;在英国,中国要把英国打造成在西方最好的伙伴,两国发表了联合宣言,发誓建设“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有把大英帝国拉进自己怀抱的架势。而之所以这样做,又都是有理论、有纲领、有经济与社会基础为支撑的。在理论上,有“利益共同体”学说,该学说认定中美、中英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因而只能“同舟共济”、“殊途同归”;在战略纲领上,是著名的“新型大国关系”论,其核心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互信尊重,平等相待”;在经济基础方面,中国手里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拥有强大的购买与投资能力;在社会基础方面,中国国有与私营企业的大老板个个顶天立地,可与欧美同侪比肩而毫不逊色,他们组成了中国国家主席空前强大的赞助团。正是在上述一系列坚实基础上,中国主动出击,直逼西方世界的核心堡垒,强有力地同世界霸权以及前霸权拉关系、套近乎,这难道还不是相当可观的和平攻势吗?
既然认定这是一场值得高度关注的和平攻势,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评价问题。虽然现在尚不能说这场攻势已经水落石出、曲终落幕,但管窥蠡测,初步的评价还是可以一试。
其一,凸显了“中国利益”。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有钱的主,与中国打交道获利巨大。中国的这一形象,通过习近平主席此次对美对英之访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中国代表着商机和利益,这一点,已经得到空前的凸显了。
其二,彰显“中国魅力”。
以“中国利益”为支撑,“中国魅力”盎然焕发。当然,这种魅力是多方面的,除了经济魅力之外,还有人文魅力等等。
其三,拓展战略上的时间与空间。
中国崛起最基本的战略需求,一是时间,二是空间,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不是就阶段论阶段,而是把此轮和平攻势放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全过程上加以考量,那么这场攻势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中国的市场空间,稳定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可能会有时间与空间上的收获。这一积极意义也应该予以注意。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一攻势表明,现如今的中国战略上仍然处在强劲的上升势头,这非常重要。许多人孜孜于中国在这一攻势中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其实这没什么。笔者一直以为,中国手里的那巨额的美元外汇总有一天连擦屁股纸都不如,一定得赶紧花出去,花得越干净越好,否则终有烂在手里的那一天。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笔采购和巨额投资也许是醉翁之意,并不值得心惊肉跳。只要中国能保持战略上的上升势头不变,路线与策略问题就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修正。
当然,不能不说的是,“中国利益”也好,“中国魅力”也罢,充其量都是“表”与“皮”的东西,不可能改变中国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实质,更无改于中美战略博弈的总体趋势与总体进程,以为据此就能夺取中美中英关系的主导权主动权,也是不切实际的妄想。习近平主席访美归来,美国旋即就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发起新的挑战,这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也不能不承认的是,现如今国人对国际国内事务的关心度关注度都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因此人们就要对高层的战略设计与施工方案就难免要做各种各样的理解与揣度。鉴于主流媒体在这方面解释与说服力度相当不达标,人们各种疑惑也就应运而生,甚至有人茫然不解,有人愤懑不平。这种现象也不应小觑,因为这有违“上下同欲”的战略准则,如不妥善加以处理,为害也不容低估。
总之,这是一轮中国发起的和平攻势,至于这轮攻势结束之后,会不会出现下一轮,出现的下一轮又是什么,不妨拭目以待。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