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放:应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
应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访谈录
来源:《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7期
对马克思主义要从按三个组成部分研究转向加强整体研究
记者:你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工作的著名专家。请先谈谈你从事这项工作的主要经历和经验。
高放:我从1949年初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工作。1950年创办中国人民大学伊始,就一直教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课,同时结合教学,发表过不少研究性的文稿。从50到70年代,深受“左”的思想影响,1978年以来重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感应该纠“左”防右,使马克思主义更加焕发活力。这就是我最深切的体会。
记者:你认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或缺点是什么?
高放:近20多年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很大进步,应该充分肯定。但是主要缺点仍表现为:第一,受苏联模式影响,把马克思主义按照三个组成部分或更多组成部分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缺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的研究;第二,受苏联模式影响,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主要局限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领导人的言论进行理论上的论证,缺少理论工作者自己研究的独立见解。
记者:以往为什么总是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呢?
高放: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三大组成部分,这是列宁在1913年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提出来的,列宁一生也就这么明确讲过一次。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以及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理论家从未这样明确划分过。列宁的独到见解和体会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分门别类地理解和研究;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从而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苏联从20年代起就分别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70年代又加上科学共产主义。在大学生中也按这三个组成部分开设三门课程,另外加上苏共党史这一门课。我国至今也是在大学生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门课,在硕士研究生中加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样,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学完这三门课,对马克思主义依然缺乏整体的了解。1985年国家教委曾经规定在大学生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可是其内容依然大体上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讲课教师依照个人专长只侧重讲其中一部分(哲学、经济学或社会主义学),这样的改法不成功,所以从1998年起又改为上述在大学阶段分别开设哲学与经济学两门课的做法。
记者:你认为应该怎样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呢?
高放: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首先要弄清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次要构建它独立的理论体系,不应该是上述三大组成部分的简单组合;最后要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论体系在科研机构中分工合作加强研究,在各主要大学培养新一代能够从整体上通讲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教师,而不是只会讲哲学、经济学或社会主义学。
应该怎样给马克思主义下个简明、准确的定义
记者:“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从何而来?应该怎样给它下定义?
高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究竟应该怎样给马克思主义下个简明、准确的定义?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至今理论界依然缺少共识。据我考证,马克思生前并不赞成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直到他逝世后,考茨基和一些先进工人为了肯定马克思一生的重大理论贡献才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恩格斯比马克思晚走12年,他在晚年的著述中偶尔也用“马克思主义”一词,但是从未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高放:《“马克思列宁主义”提法的来龙去脉》,《文史哲》,2001年第3期)。后来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理论家都写过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论著,但是并未看到他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过简明的定义性的说明。只有列宁于1914年为《格拉纳特百科辞典》写的《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中简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列宁选集》第2卷,第418页)这12个字固然简明,但是基本上属于同义语的反复,因为“主义”可以解释为观点的体系;而学说也是观点的体系,不成体系的观点难以称为学说。从这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可以更简明地表达为它是马克思观点的体系。然而这样毕竟还是没有具体回答马克思主义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记者:在列宁之后,谁给马克思主义下过权威性的定义?
高放:当然只有斯大林。1938年出版的由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有斯大林亲自撰写的结束语,第一次具体指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0页)即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包括社会发展、工人运动、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内容的科学。到1950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进而用涵盖面更广的四句话、66个字来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59页)由于在50-60年代的教学中盛行个人崇拜,我一直引用这个被公认为最权威、最全面的定义。
记者:后来你的思想认识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高放:198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上马,我受聘为该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分支副主编,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词条。按照当时规定,各个词条都要约请最有研究的学者撰写。“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条,大家意见一致认为应该约请胡乔木同志撰写。他答应了,但是要我们帮助他先起草个初稿,再由他删改或重写。可能由于我长期教马列主义基础课,所以编委会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按照大百科全书的体例和要求,每个词条首先要写出简明的定义或界说。那么首先应该怎样给马克思主义下个定义呢?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比较(还查阅了苏联和英、美、法、日等国的同一词条),我认为不能再简单照引列宁或斯大林的语录,更不能照抄外国的大百科全书。列宁1914年下的定义过于简略又不够精确,斯大林1950年下的定义过于冗长又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包罗万象的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最后我用36个字下了一个新定义:“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新定义包含三个要点:首先指明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不仅是某个思想家的思想体系,成体系的思想可能具有科学成分,但未必是科学;其次点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要解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个全球性的大问题;最后限定这门科学的创立者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个并肩战斗数十年的战友和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本意的说明应该以他们两个人的言论为根据,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那是后人的事。我起草的这个词条,后来胡乔木同志没有修改,并且同意就署上我的姓名选入大百科全书。可是到1990年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出版时,我才发现,我撰写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条,不知怎么被删节为:“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这样删节后字数从36减为27,显得更简明,可是却把“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隐略去了,因而人们依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究竟主要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的。可见在我国当今要由马克思主义学者来给马克思主义下个定义是多么艰难的事情,似乎这只能引用经典作家的语录。
记者:你后来还坚持自己的看法吗?
高放:我照样坚持自己独立研究的成果。在80年代的课堂讲授中,我按照自己的新理解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199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我负责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本教材和专著时,我在导论中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更为简明的24个字的准确定义,即:“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在2003年1月出版的该书第3版中,我又省略去其中“关于”两个字,剩下22个字的定义。当然还可以更简化为16个字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人的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的解放学,它旨在使全世界无产者和全人类每个个人都能免除繁重艰险的劳动,摆脱自然和社会任何形式的奴役,达到每个个人都能全面自由发展,最终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高度自治,过着幸福美满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定性、定位为人的解放学,这样它的内容和体系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才能争取做到人人都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人人都爱学习马克思主义。
记者:现在我国理论界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较为一致吗?
高放:据我所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仍然很不一致,很多人还是老观点。这里不妨随手举一个例子。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刊有我校一位教授的文稿《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随想》,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这还是在重复斯大林1950年给马克思主义所下的过于宽广、包罗万象的定义。作者想说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可是他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依然停留在50年代。
记者:难道理论界就没有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新的理解?
高放:当然有。这里也可以举出颇有影响的两本新书,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的吴江著《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的吴江著《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史学》。吴江同志是1937年19岁就入党并参加革命的理论界老前辈,近几年他深刻反思,写出了大量佳作,提出了众多新见。为了纠正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被演绎成“经典原理学”的“左”的错误,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史学,同时也是一门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又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及其规律的大史学,其中包含着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尽管表述并不完全一致。我以为,马克思是为了解决人类解放这个大问题,为寻求科学依据才去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因此我依然单独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科学。
对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设想和建议
记者:那么按照你的理解,为了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应该如何确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呢?
高放:我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定性、定位为人类解放学,主要是要详细阐明四个问题:第一,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命题的提出和内涵,个人解放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关系;第二,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第三,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道路;第四,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为了系统地科学论证这四大问题,要着重研究四大规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变革和建设的规律,社会主义政党建设和执政的规律。以这四大问题和四大规律来构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我想要比从三大组成部分来分别研究马克思主义更好,更有用,更有利于广大干部和青年大学生从整体上来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
记者:为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你还有什么具体想法和建议? 高放:为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我想提出以下五点具体建议。
第一,加强、充实专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理应是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阵地,人员要增加,机构要调整,名称要改变。研究所名称改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为好,这样更简明;所内要分设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列宁主义研究室、党建研究室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都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员也要充实,机构也要调整。例如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分设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研究室,这还是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研究的,应该改进。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会。由社科院马列所牵头,联络各地各校的相关机构尽快筹建。记得早在1979年10月就成立了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是在大连棒棰岛宾馆召开的成立大会。后来十多年间还出版过《马克思主义研究通讯》、《马列主义研究参考资料》等刊物。可是近十多年来没有听到这个研究会有过什么活动。现在似应建立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会,以协调、组织全国性的研究活动。
第三,由社科院马列所牵头,编制一份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十年规划,组织全国各有关单位分工协作,分阶段完成有关论著,以展示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成果,供资政育人之用,也用以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这个规划大体上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热点与难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要再按三个组成部分来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成就等方面。已有研究成果的还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有些问题还需要拨乱反正,还需要对外国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论。
第四,办好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刊物。当今我国以马克思主义命名的刊物只有两种,即中国社科院马列所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中央编译局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我经常读这两种刊物,受益良多。今后希望思想更加开放一些,力求办得更生动活泼。要求作者不仅要善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领导人的言论进行科学论证,而且组织、鼓励作者更加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创见。只有众多学者的理论创新才能显示马克思主义的繁荣,如果只限于领导人能够发展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势必萎缩。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发展,有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刊物要善于引导,通过平等友好的讨论与争鸣达成共识,或者求同存异,互相评析。不要给别人乱扣帽子,不要以人划线、拉帮结派。
第五,要在我国各类学校中分层次和对象开设马克思主义ABC、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要组织有关单位的专家编写不同类型的教材。不要再按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开课和编写教材。要从整体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人人都希望解放、都要求解放,理应人人都喜欢、都热爱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门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要责成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重新培养能够从整体上通讲马克思主义的新一代教师。这个学科也要设硕士、博士等学位,培养新一代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