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补充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质量分析

火烧 2011-01-11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关于商品质量和劳动质量的分析,提出新的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旨在补充马克思未展开的异质劳动价值理论,推动质量经济学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补充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质量分析

李永芒

按:我们认为,当代共产主义者面临两大任务,一是积极投身于反复辟革命斗争的伟大历史洪流中去,二是要学习、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这些革命学说,我们不仅要全面地继承、捍卫,而且还要联系时代特征,予以创造性的发展。任何科学都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纵观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到,马克思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使国际共运走了科学之路;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社会制度;毛主席发展了列宁主义,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苏联式革命和建设道路,晚年还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学说。在今天的反复辟现实革命斗争中,我们依然负担着发展共产主义学说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应当自觉地树立起这种理论上的勇气。理论活动一经停止,它就会落后于历史的前进步伐。《补充》一文就是这种探索的初步尝试。文章的基本观点产生于1999年冬季学习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一书的过程中。写作此文的过程中先后得到了求是杂志社经济部原主任郑宗汉同志,陕西省社科院张宏志同志,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何炼成教授的热情鼓励和不同的指导,《补充》一文的标题就是何炼成教授拟定的。在此深深地向他们表示感谢!读此文,可结合作者撰写的《创新社会主义质量经济学》、《马克思伟大经济学说要发展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不容动摇》两文,均在乌有之乡网站发表。

希望热心的网友设法将此文转给社科院左大培、国家计委研究员刘日新、西南财经大学赵磊、程恩富等研究过马克思《资本论》的同志。非常希望他们对拙文发表评论。将此文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更好。

在学习价值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中,还有另外一种理论形式,即异质劳动价值论。就是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两种,一种是同质劳动价值理论,一种是异质劳动价值理论。前一种理论大家是熟悉的,即贯穿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中的那种劳动价值理论,后一种理论也存在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说中。马克思虽然发现了这个另外的劳动价值理论。但是,他并没有深入追究,并予展开,接着就将其转化成了同质劳动价值论。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试图补充说明马克思发现但并未展开的另外一种劳动价值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对商品质量和劳动质量的分析,即提出新的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以及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和新的价值规律等等问题。这或许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人们能够创立一个新学科,即科学的质量经济学,这个科学的质量经济学将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一、商品

(一)商品的区分

这里所说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商品,或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但是,这些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两个历史阶段之中的商品,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时期的全部商品。这里之所以说是资本主义两个历史时期的商品,是由于现代、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商品,在质量结构的复杂性上,是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作出这种说明,完全是表达和分析的需要。比如,欧洲强子对撞机,周长30多公里,耗资百亿美元,许多国家科技人员参与建造,一个庞大的科学家队伍在那里工作。而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的商品大多是农、轻产品,机器工业主要是蒸汽机、火车、轮船、电动机等等。这就是说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商品,无论在数量上、种类上、规模上、质量上都无法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相比较,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为今天重新认识资本生产、流通、分配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商品学告诉人们,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市场上有30多万种商品,今天就更多了。在这里引入几个新概念,即新质商品与旧商品、同质商品与异质商品。所谓新质商品是从时间的比较上划分的,与过去相比它是新的,过去没有或者有,但是,在质量结构上没有今天这样复杂。所谓旧质商品是指过去就存在,现在还生产。所谓同质商品就是质量相同的哪类商品,如汽车,无论货车、客车、轿车、吉普车,都属于燃烧石油燃料或消耗电能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异质商品是指质量(使用价值)各异的商品。

(二)新的商品二重性

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的二重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什么是价值,即凝结到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从来源上看,它是抽象劳动创造的。那么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什么,即人们对商品在生产或生活的使用过程中,商品的物质属性在人们生产或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用特性或价值,或商品物质的效用价值。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生产或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有用特性或价值的商品物质属性是什么,即商品体的质量,简称商品质量。这样,我们就从理论上搞清了什么是商品的质量,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两者既是同一个问题,又是有区别的。商品体从来源上看,即从生产过程看,它是质量,从消费使用过程看,它是使用价值。是商品体的物质属性在生产或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用性,效用性和价值,即物质的价值。根据这种区别,商品的二重性就变成了商品的质量和价值。自理论政治经济学(按: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还是西方经济学,对商品质量和使用价值都未能给予严格的区分。经常将两者混淆起来,这妨碍了理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步,现在需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所说的新的商品二重性,就是商品的质量和价值。商品的质量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三)商品的质量差别与使用价值的差别

上面从本质上分析了什么是商品质量,商品的质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关系。现在,我们分析商品质量差别和使用价值差别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上使用、消费商品的质量,商品质量表现出自己的物质价值。但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上使用、消费商品质量时,对使用或消费商品质量的物质价值,是有一个评价标准的,即对这种商品质量的物质价值,有个衡量其物质上的好坏,多少之分的物质评价标准(这是标准化管理和质量管理学的问题)。人们怎样评价商品质量的物质价值呢。

只能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好坏程度上进行。如在物质生活消费上,人们可以对某种食品的热量、营养成分等程度上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对服装也有同样的评价标准,大小、颜色、面料的好坏,美观等等;对房屋也有评价标准,对驾驶的车辆也有。生产过程上的消费有着更严格的标准和评价体系。

总之,人们可以通过生产、生活的消费经验,能够获得对商品使用价值好坏的区别。这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存在着差别,无论是同质商品的使用价值或异质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存在一个使用价值好坏大小的差别的。

从理论上看,从每一同质商品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每个商品,其使用价值都存在着差别,如一件衣服能穿多长时间,一公斤面粉的营养价值、热量是多少,一辆汽车能开多少年等等。我们把每一个同质商品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每件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差别,叫作使用价值差别。把每件同质商品使用价值的含量上的差别,叫作使用价值的级差。因为同一种使用价值,是生产出来的,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是一个数量单位,或是多少件,或是多少公斤,或是多长,或多大等等。这就构成了一批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某一个同质商品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商品而言,每个商品使用价值的含量上的差别,就是使用价值的级差。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质量决定的。不言而喻,使用价值的差别也是由质量决定的,使用价值在数量上的级差也是由质量级差决定的,这是一种因果关系,事实也是如此。如,一公斤面包的营养成份、热量的含量、被生产时就存在了,人们在吃面包的过程中,面包的使用价值,即营养、热量的含量,人们在生活中是知道的,各种不同厂家生产出来的一公斤面包的营养、热量的含量,人们通过对它们的消费,其使用价值的差别,是可以通过比较而发现的。这些差别,恰恰是由客观的商品质量级差决定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商品使用价值的差别是质量决定的,而商品使用价值含量上的数量关系,即级差,也是商品质量级差决定的。在商品世界里,商品的质量、质量差别,质量级差,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差别,使用价值的级差是普遍存在的。这无论是由同一个同质商品生产部门(或不同的同质商品中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商品),还是异质商品生产部门,不同厂家生产出来的商品,在质量和使用价值上均存在上述关系。

(四)商品质量的研究方法

对商品质量(使用价值)的研究,就是要从质量上发现商品的发育史,以提示出商品质量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从而在经济关系上说明为什么一种商品质量的发明,出现在一个生产时代,而不在另一个生产时代出现;另一种商品质量的发明,而不出现在它之前的那个生产时代,这样工业的发展规律就在商品的质量发育史上得到了科学的揭示。

对商品质量(或使用价值)的研究,即马克思所说的那部“批判的工艺史”(见《资本论》第1卷第409页注89)。也可以采取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比如,现在有几十万种质量各异的商品,对这些商品进行历史的观察和分析。那种商品是近年产生的,哪些商品是过去生产的,一直可以往后追究。追到前资本主义时期,有哪些商品;再追究到前封建社会时期、前奴隶社会时期、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时期。这样一直可追究到旧石器时代,人类打造出的第一块石器,即原始生产、生活资料(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9页 注9)。人类打造的第一批石器工具,从物理学上看,人类以最原始的形式,发现了压强原理,能量转化原理,材料学、力学等等的初始的原理,并最原始的学会了将这些最原始的科学原理运用到生产、生活过程中(参见马克思法文版中译本《资本论》第1卷第168页注6)。在当时看来,这是最复杂和最不熟练的劳动。

反过来,思想与历史同步向前发展。我们就会发现,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经过分工、专业化,打造石器工具的劳动,就变得比较熟练和简单了,同时出现了更复杂的石器生产工具。如石砍刀、石枪头……等等,而第一批石器工具就被更高级的石器工具所取代了,石器生产的种类也多了。历史再往前发展,出现了呈几何的、有规则的石器。如石盆、石柱、石轮、塑像等等(参见马克思《资本论》德文中译本第1卷第168页注6)。研究石器史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发展史,会有更详细、更准确、更全面的论述。依此类推,……到了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出现的大过度时期,人类学会了广泛的运用火,烧制陶器,从长期的、大规模的烧制陶器的历史过程中,人类发现了金属,出现了冶金。从此,人类学会了用金属即青铜制造生产、生活工具,这时人类就进入了奴隶社会早期。在这个历史时代,石器制造业被更复杂的石制品所取代了,人类对石质材料的加工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和发展,更高级石质制品出现了,陶器出现了,冶金业出现了,真正的手工业诞生了。在这个阶段一些旧质商品消失了,被新质商品所取代。用于简单商品交换的商品种类扩大了,数量增多了,交换频率加快了。依此类推,到了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直到今天世界市场上的所有商品都是这样发展而来的。同样,从发展的观点看,今天市场上的几十万种商品,随着生产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一些商品要消失,被新质的商品所取代,还会出现一些新质的商品。其使用价值更丰富、更广泛,更便利,更节省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上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这个过程是不会终结的。对异质商品从质量上,使用价值上,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史、发明史、考古史,采取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方法,人们就会写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所说的那部“批判的工艺史”(见该书409页注89),将会从商品质量上,使用价值上,揭示出像达尔文进化论所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那样的,商品质量进行化论规律。即异质商品质量社会生产关系,而这种质量生产关系就是过去所说的生产力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这些生产关系是不会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商品的政治生产关系可以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商品的质量生产关系是不会变化的,它是经济科学的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请参见作者拙作《创立社会主义质量经济学》、《马克思的伟大经济学中要发展》见2009年2月2日,2010年1月12日乌有之乡思潮碰撞栏目)。

从上述商品质量的大致发展变化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当今的异质商品都会在历史的起点上转化为零,即都变成了第一块石器。而今天所有的异质商品,都是人类生产历史过程中产生、发展而来的,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变化。从这种观点看,同质商品形态,可转化为异质商品形态,异质商品形态内部还会出现更新的异质商品形态,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

所以,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同质商品、同质商品生产部门与异质商品、异质商品生产部门,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即有的界线,是暂时的界线,它们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因此,我们说,在同质商品生产部门内部,存在着简单的抽象劳动和复杂的抽象劳动,在具体劳动上也是如此。现在某一种类的同质商品生产部门内部的复杂抽象劳动,今天看来是复杂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明天就简单化了。同样,今天简单的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进步,明天可能就复杂化了。

(五)一切商品都有质量

从商品学可以知道,现在世界市场上流通着几十万种商品,它们质量各异,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其中,有一种特殊商品,即劳动力,它的使用价值就是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其价值就是消费的生活资料和接受教育、培训的价值。那么,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有没有质量,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这种商品没有质量,就不会在对它的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使用价值。所以,我们说包括劳动力在内的一切商品都具有质量。这个问题已经潜在的存在于马克思的劳动力理论中。比如马克思就明确的讲过这个个问题,他说“我们的资本家在劳动市场上也买到了正常质量的劳动力(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222页)”。此外,他在分析“协作”时,还提出了优等工人、劣等工人、中等工人的概念(《资本论》第1卷第359页注8),这个问题,从后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但是,什么是劳动力商品的质量呢,我们认为,劳动力商品的质量就是工人的劳动素质。因为劳动力就是工人的劳动能力,而这种能力是由劳动者的两个基本素质决定的,一个是劳动者大脑中的信息储存量、信息储存的种类,包括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等;另一个是劳动者的体力,包括身体灵活程度、耐力、爆发力等等。这属于体育运动学上的规定。

劳动者的上述两个基本素质便是一般的劳动素质。劳动者的一般劳动素质,即劳动力商品的质量。劳动力质量高,生产的商品质量就好,使用价值量就大,创造的价值量就大;劳动力质量低,生产的商品质量就差,使用价值量就差(这属于劳动二重性问题,后面有专门分析,这里略去),创造的价值量就小。

劳动力商品质量是可以检验的。一是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可以按照劳动需要的标准进行测试。二是在实际劳动过程中,检验其劳动成果(在“劳动”部分之中有详细分析,这里省略)。

二、劳动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质量分析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分析劳动的二重性问题时,曾明确指出:“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资本论》第1卷58页)。在这里,“少量的复杂劳动为何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这只能从(抽象)劳动,具有质量并存在差别来理解。否则,无法进行解释。事实上也是如此。比如马克思说:“而我们的资本家在劳动市场上也买到了正常质量的劳动力”(《资本论》第1卷222页)。在这里,马克思是承认“劳动力”有“正常质量的”,按照这个逻辑,劳动力还有不正常的。那么,什么是不“正常的”,只能是“劳动力”“质量”有高于“正常的”,和低于“正常的”两种情况。既然劳动力有质量,并且在质量上还存在着差别,那么,做为对劳动力的消费或使用的过程,即劳动,同样存在着质量,其质量也就存在三种情况,即、一、高于平均的、正常的劳动质量,二、平均的、正常的劳动质量;三、低于平均的、正常的劳动质量。由于劳动质量不同,那么,在同等的劳动时间内,劳动创造的价值量自然不等。相比而言,高质量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就大,低质量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就小,而平均的、正常的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就居于中间或为平均数。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虽然潜伏的存在着劳动质量有差别的思想,但是,在后面的分析中,他却将有差别的质量分析,转化成了无差别的质量分析了。比如:马克思说:“这种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的……程度”,和“通常的强度来耗费(《资本论》第1卷222页)”。

像上述马克思的质量分析中,其他地方也有。比如:“……”劳动是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还是较复杂。比重较高的劳动,……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纺纱工人的劳动和珠宝细工的劳动……的“差别”(《资本论》第1卷223页)。“在每一个价值形成的过程中,较高级的劳动总是要化为社会平均劳动(《资本论》第1卷224页)。在“简单再生产”中也有质量分析。请读者参见《资本论》第1卷631页注(14)。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质量分析中,不仅存在上述特征,即首先承认劳动力有质量,质量有差别,因而劳动有质量,质量有差别,尔后,相继从理论上将这些有质量,质量有差别的劳动力、劳动转化成了同质的、平均的、无差别的劳动力和劳动了。而且,在“国民工资率的差别”分析中,还以潜在的形式提出了一个更惊人的质量分析。即价值“阶梯”说,这个价值“阶梯”,就是我们在后面对劳动的质量分析中所说的价值的质量级差。比如:“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民劳动的平均强度或通常的强度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劳动的普遍的通常强度是这个阶梯的计量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资本论》第1卷582页)。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阶梯”是什么。我们认为这个“阶梯”就是劳动质量的“阶梯”或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的阶梯,即我们在后面所说的级差概念。

因为马克思在这里研究的是劳动,是“国民劳动的平均强度或通常的劳动强度”在不同国家的差别,这个劳动的差别逻辑上看是三种情况,一是“平均强度或通常的劳动强度”,即马克思那个平均社会必要劳动;二是大于“平均强度或通常强度”的劳动,即“有的国家高些的那类劳动;三是低于“平均劳动强度或通常劳动强度”的劳动,即“有的国家低些”的那类劳动。这样,上述三种劳动就构成了一个关于劳动的“阶梯”,这个阶梯的一部分是由“平均强度或通常的劳动强度”所构成的那一类劳动;一部分是劳动强度大于“平均劳动强度”的那一类强度的劳动;另一部分是劳动强度低于“平均劳动强度”的那一类劳动。这样,这个劳动阶梯之中的每个梯度上,或每一个梯级上的劳动就构成了一个数列,如果每个梯级的劳动强度之间存在一个公差或公比,那么,这个梯级即数列,就转化成了一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即梯级较高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这种劳动的质量高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大于平均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另一种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居中,“平均劳动强度或通常的劳动强度”,即社会平均必要劳动。这类劳动的质量就是平均劳动质量。低于“平均劳动强度或通常的劳动强度”的劳动,其劳动质量就在平均劳动质量之下。这类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小于平均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上面,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以潜伏的形式存在着劳动的质量分析,并且还远在150多年前就惊人的产生了劳动质量的级差理论。但是,接着他便将其全部较化成了平均劳动或正常强度。

而我们所要补充分析的,就是将被马克思转化为平均质量的社会必要劳动,再还原回去,将其转化为不同质的劳动,即劳动质量有差别的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价值论,理论上就称为异质劳动价值论,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理论就是同质劳动价值论。同质劳动价值论只是异质劳动价值论的一个特例,在异质劳动价值论中,同质劳动价值论只是一个平均质量级数的劳动。既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

(二)劳动力的质量及其差别

劳动力的质量就是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劳动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大脑中的信息储量、种类,包括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经验、技能;二是劳动者的体力,包括身体灵活程度、耐力、爆发力等等。这属于体育运动学上的规定。每个工人,无论是同质商品生产部门的,还是异质商品部门的,其劳动素质,即劳动力质量都是不同的,都存在着差别。这里分析的是同质商品生产部门内部的工人的劳动力质量问题。

但是,怎样判别劳动力的质量及其差别。逻辑的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入劳动生产之前,一种是进入劳动生产之后。进入劳动生产之前,可以按照劳动生产的实际需要和标准进行测试,通过测验,即可发现。进入劳动生产之后,可以通过对其生产劳动成果的质量进行检验。这包括两个方面。我们知道,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按照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这种劳动是两种劳动,一是具体劳动,二是抽象劳动。因此,进入生产劳动过程之后,对劳动力质量的检验,(1)可从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进行检验,其方法是,一按产品质量标准进行检验,看其产品属于哪个质量等级的;二根据单位时间内合格产品的产量是多少进行计算即可完成。通过这两方面即可以判别具体劳动的质量及其差别。(2)通过生产的商品的价格,即可发现凝结到商品之中的价值量的差别,通过凝结到商品之中的价值量的大小,即可发现抽象劳动的质量及其差别。综合具体劳动质量和抽象劳动质量及其差别,便可判别劳动力的质量及其差别。此外,关于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应关系在这里也得到了较好的说明,相比而言,具体劳动质量好,产品质量就好,其使用价值量就大;另一方面,相比而言,具体劳动质量好,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抽象劳动质量也就好,凝结到商品中的价值量就大,其价格就高。反之亦然。

当然,对具体劳动质量的判别,还可以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差别进行比较。从理论上说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好坏、多少、大小,是由商品的质量决定的。使用价值不过是商品质量,在生产生活消费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物质的价值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商品质量的表现形式。这种关系犹如简单商品交换中,一定数量的商品是其它一定数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一样。其区别在于,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发生在交换之中,它表现的是商品的价值,而商品质量的物质价值是在生产或消费中表现出来的,表现的是商品质量的物质价值属性。这属于新的商品二重性的范畴。就是说,商品质量与使用价值的关系是,使用价值是商品质量物质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质量的物质价值是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商品质量高,其使用价值量就大或好。

总之,劳动力的质量及其差别是通过两个途径表现出来的,一是通过具体劳动,二是通过抽象劳动。劳动力质量的优劣,高低或差别,是通过两种劳动创造的成果,即商品的质量(或使用价值)的差别和价值量的差别来表现的。商品质量(或使用价值)好,说明具体劳动质量好,反之亦然。商品价值量大,说明抽象劳动质量好,反之亦然。这样劳动力质量及其差别,通过劳动结果,即商品质量(或使用价值)的差别和价值量的差别就得到了现实的表现和检验。此外,对工人进行测试也可以间接的发现劳动力的质量和差别。

(三)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对应关系

    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价值量时,提出了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同时提出了几种劳动,如“……,社会平均的熟练劳动程度……”(《资本论》第1卷、《马恩全集》第23卷第52页),与熟练劳动相比较的还有非熟练劳动,接着又提出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马恩全集》第25卷第58页)。此外,马克思在“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中,出提出了“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还是较复杂的,比重较高的劳动”(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233页),“较高级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差别”(参见上书第1卷第224页注18)。这样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就出现了四种劳动,即“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或高级劳动)”、“非熟练劳动”与“熟练劳动”。这里要对这四种劳动做进一步的区别或划分。根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上述四种劳动就是抽象劳动,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四种具体劳动。于是,就出现了8种相对应的劳动。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都可以用劳动的二重性和商品的二重性原理得到合理的说明(在这里略去)。

即如下:

简单劳动:1、简单的具体劳动

2、简单的抽象劳动

复杂劳动:3、复杂的具体劳动

          4、复杂的抽象劳动

上述劳动是异质商品生产部门之间的劳动差别,即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劳动差别。

非熟练劳动:5、非熟练的具体劳动

            6、非熟练的抽象劳动

熟练劳动:  7、熟练的具体劳动

            8、熟练的抽象劳动

上述四种劳动是各个同质商品生产部门内部普遍存在的劳动差别。

对上述劳动可概括为“8种劳动”,“四种劳动对应”和两种分布。

1、所谓的“8种劳动”。就是根据劳动二重性划分,即“四种具体劳动”和“四种抽象劳动”。

2、四种劳动对应关系。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统一存在于生产劳动过程看,8种劳动就变成了“四种对应关系”。如,简单劳动过程中的对应,即有简单的具体劳动与简单的抽象劳动的对应关系;复杂劳动过程中的对应,即复杂具体劳动与复杂抽象劳动的对应关系;非熟练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即非熟练的具体劳动与非熟练的抽象劳动的对应关系;熟练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对应关系,即熟练的具体劳动与熟练的抽象劳动对应关系。用下述表示:

1、简单具体劳动     简单抽象劳动

2、复杂具体劳动     复杂抽象劳动

3、非熟练具体劳动   非熟练抽象劳动

4、熟练具体劳动     熟练抽象劳动

3、8种劳动的两种分布。即在某一同质商品生产部门中的分布和在异质商品生产部门的分布。

在某一同质商品生产部门的分布。如从各个棉纺厂由纺织工人生产出来的所有棉布,就是同质商品,从各个汽车厂由汽车工人生产出来的所有汽车,就是同质商品(实际上同质商品在质量上存在着级差,即质量级差。后面还要详细分析),依此类推,均是如此(就是说市场上所有商品,在质量或使用价值上孤立的、静止的、单一的看,都是同质商品)。异质商品就是质量或使用价值各异的商品。也就是说对市场上存在的几十万种商品对其质量(或使用价值)进行比较时,因各类商品质量(或使用价值)存在着差别,因而可以对其做进一步的质量区分。简单的说,不同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是异质商品。

第一,(1)劳动在同质商品生产部门的分布。在前面的分析中,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发现有8种劳动,四种对应关系,那么,这些劳动在某一同质商品生产部门内部是如何进行分布的。

按照即有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观点:“……生产不同种商品的劳动(作者按:这里指的是抽象劳动)则还存在着简单和复杂(作者按:指抽象劳动)的区别(参见:北京大学王俊宜 钱淦荣 杨娴 章守良编《政治经济学》第37页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1982年4月第一次印刷)。就是说在各个异质商品生产部门之间的抽象劳动上则存在着简单抽象劳动和复杂抽象劳动的区别。或者说,各个异质商品生产部门之间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量上存在着差别。而在某一同质商品生产部门内部,则不存在复杂和简单劳动,只存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之分。马克思也是这种观点。如“……纺织工人的劳动和珠宝细工的劳动……的差别”(《资本论》第1卷223页)但是,这种观点需要补充。

因为就某一同质商品生产部门,比汽车生产,如果仅仅从今天的汽车生产来看,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只有熟练和非熟练之分,但是,如果从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看,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历史上第一台下线商品汽车,与当代的下线的高级汽车相比,过去生产汽车的劳动,与现在生产汽车的劳动,实际上就是简单劳动与复杂的劳动的关系。今天的汽车构造与过去的汽车构造虽然基本相同,但是,今天的汽车构造中加了大量的液体管道和大量的电子、电脑、自动化的装置,所以现在汽车生产中的劳动复杂程度,高于历史上第一台下线汽车的生产劳动的复杂程度。或从当代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汽车制造厂中的劳动,与落后国家采取落后生产技术进行生产的劳动相比较,前者的劳动就是复杂劳动,后者就是简单劳动。

按照同样的逻辑,在某种同质商品生产部门内部,也存在着两种对应的劳动关系,即熟练的具体劳动和熟练的抽象劳动,非熟练的具体劳动与非熟练的抽象劳动。这就是说在某一同质商品生产部门内部,存在着8种劳动。

(2)8种劳动、四种劳动对应关系。在某一同质商品生产部门内部的相互转化。前面,我们分析了某一同质生产部门内部存在着8种劳动,四种劳动对应关系,下面我们分析各种劳动在某一同质商品生产部门内部的转化问题。

就同质商品生产部门来说,历史的看,发展的看,任何一种同质商品,在它们刚产生时,对其质量进行生产时,即具体劳动上,表现为复杂劳动。在社会生产中,它们还是个别的商品质量生产现象,在对商品质量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即在加工制造上,人类的具体劳动又表现为非熟练的劳动,经验需要积累,知识需要学习,技能需要掌握。但是,随着对这种新质商品生产劳动的发展,人类对加工制造这种商品质量,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加,技能的提高,人们的劳动熟练程度就由非熟练劳动,变成相对的熟练了。随着生产的继续,人们对商品质量认识的不断提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加,技能的熟练,人类的劳动就由相对熟练,变成熟练劳动了。而复杂劳动也就变成简单劳动了。

同时,由于人类对商品质量认识的提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商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商品的质量形态也发生着改变,其商品质量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消费使用中,其价值表现的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利。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商品质量通过不断量变,便会发生质变。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汽车的控制即驾驶变得越来越简单,正朝无人驾驶的方向发展,一旦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后,人对汽车的驾驶只是输一下指令即可。同时,考虑到能源上的变化,材料的变化,新的发动机制造技术上的突破,都可能使汽车质量发生突变。

也许将来的汽车,既是汽车又是飞机(现在已有了这种技术),于是汽车制造业,即是汽车制造,又是飞机制造。于是,与原来的旧质汽车制造业相比较,生产新质汽车的劳动又变成了复杂的劳动了。对新的汽车工人来说,他们的劳动又变得不熟练了,经过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加,技能的提高,生产的发展,复杂劳动相对不复杂了,不熟练劳动,转化成了熟练劳动了。某种同质商品质量生产部门内部的四种具体劳动,就是这样发生转化的。

刚产生时,生产该质商品的劳动是复杂的,经过对商品质量认识的提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加,技能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复杂劳动又向简单劳动转化,最后又转化成新的复杂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是从非熟练开始的,经过对商品质量认识的提高,经验积累,知识的增加,技能的提高,非熟练劳动向熟练劳动转化,最后又转化成新的不熟练。就是说,同质商品生产部门内部,各种对立统一的劳动,如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非熟练劳动与熟练劳动,都朝着各自的对立面方向转化,复杂劳动可以向着简单劳动转化,简单劳动可以向着复杂劳动转化。同样非熟练劳动也可转化成熟练劳动,熟练劳动还会转化成新的非熟练劳动。

这种生产过程,经历的时间越长,跨度越大,劳动转化的特征就越突出,越鲜明。它们每经历一次质量突变,经过一个时期,到再次发生新的质量突变时,我们把两次质量突变之间这段生产时期,称为一个大周期。质量生产大周期每发生一次,其内部都要发生多次的劳动转化循环(这对于研究马克思所说的那个“批判的工艺史”是十分有意义的)。

(3)复杂抽象劳与简单抽象劳动之间的转化,非离练抽象劳动与熟练劳动之间的转化。可参照上面各种具体劳动之间的转化逻辑进行推演即可得出。

(4)具体劳动的转化与抽象劳动的转化是同一个过程,而且是对应同步变化的(可参照本部分(2)的逻辑即可推演而得,这里省略)。

第二,各种劳动在异质商品生产部门的分布。就是说,在异质商品质量生产部门之间的异质劳动,存在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根据劳动二重性原理,这里也存在着复杂具体劳动与复杂抽象劳动的对应关系,和简单具体劳动与简单抽象劳动的对应关系。在价值量上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自乘”。

(四)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质量及质量级差

    前面我们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质量及质量的差别,初步的接触到了具体劳动有质量差别,抽象劳动也有质量的差别。现在我们进一步分析具体劳动的质量和差别,及抽象劳动的质量和差别,进而说明具体劳动质量级差和抽象劳动质量级差。

(1)具体劳动质量和抽象劳动质量及质量差别

在前面“劳动力的质量及其差别”的部分中,我们提出了特殊商品劳动力的质量问题。现在,接着分析劳动力质量问题。我们知道,劳动力有质量,劳动力质量就是劳动素质。那么,劳动质量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即通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通过具体劳动创造的结果,即质量或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的结果,即价值量,从这两种劳动的结果上,即可表现出劳动力质量。而我们对质量或使用价值的好坏,对价值量的大小进行比较,即从质量或使用价值的差别上和价值量的差别上,即可发现具体劳动有质量差别,抽象劳动也有质量差别,进而发现劳动力有质量并存在质量的差别。

由于质量或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质量或使用价值又存在好坏的差别,就是说存在着质量或使用价值的级差,所以,使用价值的级差或差别,正好反映了创造它们的具体劳动,在质量上存着差别,即具体劳动的质量级差。同样,价值量上的差别,是由创造它们的抽象劳动决定的,这说明抽象劳动也存在着一个创造价值优劣的问题,即质量问题。抽象劳动的质量反映了在同样劳动条件,同样劳动时间里,创造价值量大小、多少的数量程度的属性,它是一般人类劳动的消耗问题。这是最难以理解的问题,这犹如数学上的虚数,但是,虚数并不虚,并不是不存在,它是一种关系,对解决物理问题是很好的分析工具,如解决弹性问题就是这样。抽象劳动有质量,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一方面说明了创造价值的人类一般劳动在质上存在着差别,由于质上的差别性,才出现了创造结果上的差别,另一方面从最深层次上揭示了竞争的本质。(后面详细说明)

到现在为止,我们就有了具体劳动质量、质量的差别,和抽象劳动质量、质量差别的基本概念。

(2)同质商品生产部门中的具体劳动质量级差与抽象劳动质量级差

我们已经知道,具体劳动质量的优劣、高低可以通过这些具体劳动创造的结果物,即质量或使用价值的差别来说明,同样,质量或使用价值优劣的级差也可以说明具体劳动质量优劣的级差。假如,有100家制作服装的工厂,都是个体生产者,设个别服装生产者为A,设商品服装为a,这就是100个A或A1、A2、A3、……A100;其产品就是a1、a2、a3……a100,假如A的具体劳动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别,那么具体劳动的质量差别就存在100个级别,即级差,而产品a在质量上就存着100个级别即级差。那么,如何解决或计算具体劳动和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别呢?

现在用英文字母J(具体劳动的缩写)代表具体劳动,用S(商品的汉语拼音缩写)代表商品。学过数学的人们知道,在高中代数里,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假设具体劳动的质量级差和商品的质量级差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那么具体劳动的质量级差,即J就有100个序号。同样,商品质量级差,即S,也就有100个序号。下面我们分别用等差(或等比)数列分析具体劳动质量级差即J和商品质量级差即S的问题。

1、具体劳动和商品质量级差的等差(或等比)数列

等差(或等比)数列。假设具体劳动质量级差和商品质量级差是等差(或等比)数列,那么具体劳动质量级差,即J就是100个序号。下面我们分别用等差(或等比)数列分析具体劳动质量级差即J和商品质量级差即S的问题。

①具体劳动和商品的质量级差的等差数列

什么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就是理论上承认存在着“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即“数列”(《高中代数》第3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第11次印刷),而且,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参见书上第39页)。按照上述数学概念,我们就可以将具体劳动质量级差,即J,转化成等差数列。在等差数列里,每一个J,即每一个具体劳动,即100个个体服装生产者的具体劳动,就变成了“每一项”,100个个体服装生产者的具体劳动就变成了100个“每一项”,100个就是100项。即第1项J,第2项J,第3项J……第100项J。

再假设,每个个体服装厂每天能生产10件上衣,而且面料相同,上衣的型号也相同,只是在质量上存在着差别,如裁布的技术,缝制的技术等等具体劳动上存在着差别,因而成衣的质量上的耐用程度,美观程度,可体程度等等方面均有差别。在数列上讲,就出现了100个项的上衣。这就是商品质量级差的数学概念。也是具体劳动质量级差的数学概念(具体劳动质量级差就不展开了,读者可参照商品质量级差方法即可推出)。

再假如每件上衣的市场价格是100元。成本价格是50元,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等差数列an的前n项的和的公式:


 

计算出1天内的全部产量和全部价格。

②抽象劳动质量级差和凝结在商品体中的价值量的等差数列。与分析具体劳动质量级差和商品质量级差的等差数列的方法相同,现在我们分析抽象劳动质量级差和商品价值量上的级差的等差数列。

现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有差别的商品的价值量,是与上述100个个体服装厂的具体劳动质量级差,和商品质量级差相对应的,它们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或函数关系,对应关系或函数关系是数学上的概念,比如:数列上的项和序号的关系,就是一一对应关系。

项  4  5  6  7  8  9  10

 序号  1  2  3  4  5  6  7

在数列中,我们说序号1,就对应着第1项,说序号2就对应着第2项,说第3号,就对应着第3项……依此类推,反过来亦然。比如说第1项就对应着序号1,说第2项,就对应着序号2,说第3项,就对应着序号3.……依此类推。(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参阅数学上的“集合论”)

我们说的具体劳动,具体劳动质量,具体劳动质量级差,商品、商品质量、商品质量级差,与抽象劳动、抽象劳动质量、商品中的价值量、价值量级差(三个数量上的关系)的对应关系,就是数学上的这种对应关系。

按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存在数学概念上的一一对应关系,就比较容易地继续分析抽象劳动的质量级差和凝结在商品上的价值量的差别的等差数列了。

在对具体劳动质量级差等级的等差数列的分析中,我们假设有100个个体服装生产厂家,现在对抽象劳动质量级差的等差数列进行分析,也假设有100个个体服装生产厂家。

在建立具体劳动质量级差的等差数列的分析中,我们假设生产领域存在着100个个体商品生产者或100个厂家,而这100个个体商品生产者或厂家的具体劳动质量彼此不同,每一个与另外一个在质量上都存在差别,于是便构成了100个等级,在理论上,它们构成了一个数列,即如下:

 项   J1  J2  J3…… G100

序号  1   2   3 …… 100

在理论上,还可以将这个数列转化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a,由此可得到质量级差的等差数列公式


同样,我们也可以参照这一方法,或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建立抽象劳动质量级差的等差数列的分析中。理论上抽象劳动质量级差是一个数列。

我们用C(抽象劳动第一个字母的汉语拼音的缩写)代表抽象劳动,即有下列数列

项    C1  C2  C3…… C100

序号  1   2   3 …… 100

在理论上把这个数列作为一个等差数列,即抽象劳动质量级差的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公式


 

对凝结到商品体中的价值量级差的等差数列的分析。参照上述方法,我们把与100种具体劳动及其质量级差对应的抽象劳动及其质量级差,也在理论上视为一个数列。也就是说,各个服装厂家或生产者所生产的上衣,在质量是不相同的,即存在着质量差别,它们构成了一个质量级差,理论上可以视为一个数列。如下:S表示商品(是汉字商品的商字拼音缩写)

项    S1  S2  S3…… S100

序号   1   2   3 …… 100

这些上衣,即为商品S的质量差别,即为100个级别,就构成了质量级差(公差d表示),这个质量级差在理论上可转化成一个质量级差的等差数列,其公差用d表示,由此可建立下述产品质量级差数列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公式。

即:


(五)具体劳动质量级差与抽象劳动质量级差的对应分析

前面,我们分别分析了具体劳动质量级差,商品质量级差,并从理论上建立了数列关系的质量级差的等差公式。同时,也分析了抽象劳动的质量级差,凝结到商品体中的价值量级差,也分别建立了数列关系,和质量级差的等差数列公式。下面,我们结合具体劳动质量、质量级差、质量级差的等差数列;商品质量级差、质量级差的等差数列;抽象劳动质量、质量级差、级差的等差数列;凝结到商品体中的价值差别(数量上),级差,级差的等差数列,从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一一对应关系,对具体劳动、产品、抽象劳动、商品中的价值量进行统一的分析。

(1)具体劳动J与抽象劳动C的一一对应关系

我们知道,在生产商品上衣的生产领域,存在100个体劳动者或厂家,其具体劳动J存着着100个级差,表现为一个等差数列,即如下数列:

 项   J1  J2  J3…… J100

序号  1   2  3 …… 100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统一于一个共同的生产劳动过程之中,二者不可分割,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个对应关系表现如下。

即 具体劳动  J1  J2  J3…… J100

       抽象劳动  C1  C2  C3…… C100

这个对应关系的内容就是,具体劳动J1与抽象劳动C1是统一的,对应的,具体劳动J2与抽象劳动C2是统一的,对应的,具体劳动J3与抽象劳动C3是统一的,对应的,依此类推……,具体劳动J100与抽象劳动C100是统一的,对应的。 在数列中,也是如此。

具体劳动   项    J1  J2  J3…… J100

序号 1   2   3 …… 100

抽象劳动   项    C1  C2  C3…… C100

序号 1   2   3 …… 100

我们所说的对应,即具体劳动J与抽象劳动C的对应关系,不仅仅是两种劳动统一于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对应关系,还表现在数列的项和序号上的对应。即具体劳动J在第X项与抽象劳动C第X项是对应的,两种劳动的序号也是对应的。J序号X号与C序号X号是对应的。

这就是说两种劳动的质量级差也是对应的。

(2)商品质量与凝结到商品之中的价值量是一一对应关系

按照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商品存在着二重性,即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分析了商品的质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知道商品的质量,是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质量在生产或生活上的消费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物质价值或效用性,或使用价值是商品质量物质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质量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商品的质量决定着商品使用价值的好、坏、大、小、多、少等等。所以,我们在“补充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质量分析”中,首先要补充马克思商品理论上的商品二重性理论。在分析上将马克思商品二重性理论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变成商品质量。新的商品的二重性是商品的质量和价值。前面我们用符号S代表商品的质量,现在用符号Z表示价值是(是值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Z)。

关于商品质量与商品体中的价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马克思商品二重性理论上的关系。这很简单,可参照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文字上从减。商品的质量S与商品价值及其差别,即质量级差,这个质量级差可转化成数列,即如下:

1、商品的质量级差在数列上的关系。

商品S  项   S1  S2   S3…… S100

序号 1   2   3 …… 100

2、商品价值量上的级差及在数列上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Z   项   Z1  Z2  Z3…… Z100

序号  1   2   3 …… 100

3、商品质量与商品价值量上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指的是商品质量与商品价值量在数列的项和序号上的对应关系。比如,我们说商品质量的第1项就对应着商品价值量的第1项,商品质量的第2项,就对应着商品价值量的第2项,商品中质量的第3项,就对应着商品价值量的第3项……S100就对应Z100.关系如下:

商品S          项    S1  S2  S3…… S100

序号  1   2   3…… 100

商品的价值量Z   项   Z1  Z2  Z3…… Z100

                    序号  1   2   3…… 100

需要说明的是,商品的质量序号越大,其质量的级别就越高,其使用价值就越好,如S1的质量级别最低,S100的质量级别最高,那么,S1的使用价值量最小,或最差,而S100的使用价值最好或量最大,所以S1的使用价值量就小于S100的使用价值量,反之应然,其数学关系是一个不等式。即S1<S100 或S100>S1,根据这种关系,商品的质量级别在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使用价值级差)上,就构成了一组不等式:

即:  S1<S2<S3……< S100

反之  S100>S99>S98……>S1

同样,商品中的价值量之间也是这样关系,就是说,级别低的商品的价值在数量上小或少,级别高的商品的价值在量上要多或大。

其不等式如下:

Z1<Z2<Z3……<S100

反之         Z100>Z99>Z98……>Z1

商品中的价值级别与商品价值量上的这种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呢?根据马克思经济理论,商品中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而抽象劳动有质量,其质量间存在着差别,存在一个质量级差,抽象劳动质量级别大的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就比抽象劳动质量级差小或低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要大,反之亦然,就是:

C1<C2<C3……<C100

反之  C100> C99>C98……>C1

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抽象劳动存在着对应关系或函数关系,(在数学的函数理论上,大体说来,就是一个事物若随着另一个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在数量上又存在一种关系,那么,后一个变化的事物,就是先发生变化的事物的函数,一般地先变化的事物叫自变量,用X表示,后变化的事物是因变量,用Y表示,其函数公式 就是Y=KX。读者可翻阅一下数学教科书中的函数部分即可),那么商品价值量就是抽象劳动的函数。它们之间存着着正比例关系,即抽象劳动C的级别高,凝结在商品之中的价值量就大,商品中的价值级别就高。反之亦然。

(六)对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在质量上的总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具体劳动有质量、抽象劳动有质量,具体劳动质量有差别,抽象劳动质量有差别,具体劳动质量有级差,抽象劳动质量有级差,具体劳动质量级差与抽象劳动质量级差还可以表现为各自的等差数列,并且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等一系列关系中,还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同样在商品中,还存在着质量,质量的差别,质量级差,存在着价值量上的差别,价值量上的级别,以及各自的级差的等差数列和对应关系。现在要分析的是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两个方向进行分析,一是从具体劳动→具体劳动质量→质量的差别→质量级差、级差数列→商品的质量→质量的差别、质量级差,最后通过商品交换,商品的质量转化为另外一类商品生产者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使用价值。这种商品质量就转化成了他人的使用价值,商品中质量上的差别,就转化成了他人的使用价值的差别了。另一个方面,抽象劳动→抽象劳动质量→质量的差别,最后通过商品的交换,交换中,商品的价值就转化成了交换价值(比如上衣生产者手中的上衣,在个别的、简单的、偶然的商品交换时代,上衣在生产者手中,表现为一种实物货币,比如上衣生产者用上衣与麻布生产者的麻布相交换,上衣就表现为上衣生产者手中的货币,麻布在麻布生产者手中也是货币。上衣生产者用上衣货币买麻布,麻布生产者用麻布货币买上衣。同样,上衣生产者还可以用上衣货币买羊,牧羊者手中的羊也是牧羊者手中的货币,他用羊货币买上衣,麻布生产者还可以用麻布货币买羊商品。这实际上是一个货币关系。再发展就出现了固定的货币,在货币部分中,我们提出了“实物货币”概念,货币出现后就出现了货币商品交换)。

    1、具体劳动与商品质量的关系

我们知道,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质量,而具体劳动又可以表现为一个级差数列,而这个级差数列又可以表现为一个等差数列。那么,理论上级差级别高的具体劳动,它所创造的商品质量的级别也高。如具体劳动J100,即100家服装厂之中具体劳动质量级别最高的那个工厂的具体劳动,它所创造的商品的质量,就比J1,即100家服装厂之中具体劳动质量级别最差的那家服装厂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商品质量要好。同样,J99即第99级别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质量,也要好于J1这种具体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质量。依此类推,J98、J97、J96……J2的各种级别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质量,都好于或高于J1这种具体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质量。反过来,具体劳动J1这种具体劳动所创造的商品质量的级别,都小于J2、J3、J4……J100这些具体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质量级别,商品质量的单位是件或个、公斤、长短、空间的大小,其关系均是如此。

2、商品质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关系

我们知道,商品的质量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有区别的,商品的质量是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上使用、消费商品质量过程中,质量在人们生产生活上表现出来的社会物质价值,使用价值是质量物质价值的表现形式。在同类商品中,质量级别高的商品,其使用价值级别就高,其物质价值表现就好,其量就大。比如:还以100家服装厂为例,商品S1,即商品质量级别最低的那种商品衣服,它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级别就低于S2、S3、S4……S100,它的使用价值量最小最差。反之亦然。

3、抽象劳动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我们知道,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在同一商品生产部门中,抽象劳动质量级别高的,在等量的劳动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量,就比抽象劳动质量级别低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要多。比如:抽象劳动C100所创造的价值量就比抽象劳动C1所创造的价值量要大或多。这个关系就是C1<C2<C3……<C100或C100>C99>C98……C1。这就是说抽象劳动质量级别高的劳动在等量的时间内,它凝结到商品中的劳动量,即价值量,在数量上就比低于它的质量级别的抽象劳动所凝结到商品中的劳动量要多或大。

三、商品的价值量

(一)价值量的决定问题

我们知道,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因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或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1卷52页)。这就是说马克思把大量的个别劳动时间平均化了,平均化后,劳动就是同质的,没有差别的劳动了。

但是,在我们看来,或者就异质劳动价值论看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完全可以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抽象劳动有质量,存在着质量级差,并且还表现为一个级差数列,这个级差数列还是等差数列。那么,每个级别的抽象劳动,在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劳动制造某种同质商品质量(注意: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在等量的劳动时间内,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是不相等的,或是不等量的,因而凝结到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劳动质量不同,在商品的价值量上就表现为不等量。

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要补充。应变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有质量差别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同质商品质量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就是补充后的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在补充后的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里,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抽象劳动质量级数的一个平均值,而凝结到商品内部的人类一般劳动,在商品价值级差上是平均数量,或者内部的价值量是一个平均级数量。在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里,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原理,不仅没有被否定、被推翻,相反还得到了保留,同时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得到了扩大,它的适用范围更广泛了。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还会看到这一概念,将会使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说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劳动生产率问题

    劳动生产率,也称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者的生产成果或能力,通常是指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是:(一)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二)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三)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四)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率;(五)自然条件的好坏。劳动生产率始终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使用价值(即质量)的能力。它和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相反地,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会是不同的(《马恩全集》第23卷59-60页)。例如,原来一天八小时生产两双鞋,每双皮鞋的价值量是四小时,一天八小时所生产的两双皮鞋的价值总量是八小时。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同样的一天八小时劳动,生产了四双皮鞋,使用价值增加了一倍,而每双皮鞋的价值量却由原来的四小时减少为两小时,一天八小时生产四双皮鞋的价值总量不变,仍然是八小时。所以,劳动生产力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少,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就越多,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就越大。但是,不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总是不变的。实际生活也是如此,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如原来铝的价值曾比白银还要昂贵,后来由于采用了电解铝的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铝的价值下降了1,000倍左右。“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马恩全集》第23卷53-54页)。上述就是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理论的基本内容。他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同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

但是,从异质劳动价值论来看,情况亦如此吗?首先,我们把旧的商品二重性,即商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结构,变成新的商品二重性,即商品包括质量和价值两个结构。那么,假设有Xn个皮鞋厂,即X1,X2,X3……Xn-1,假如每个皮鞋厂内的工人,每天8小时生产四双,假如每个皮鞋厂都有100名工人,那么,每个厂每天的总产量分别是400双。但是,这Xn个皮鞋厂生产的皮鞋在质量上存在着差别。假如存在n个质量级数,或n个质量差别。那么,质量n1,质量n2,质量n3……质量nk-1的400双皮鞋,它们的价值量怎样确定呢?假如说,皮鞋质量级别越高,它凝结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凝结的价值量就越小,那么,从这些皮鞋质量级数看,它们的价值量也表现为一个价值级数。这个价值级数是由劳动力的质量级数的差别造成的。由此看来,尽管X个皮鞋厂的劳动生产率是相同的,但是,各个皮鞋厂每天生产的价值量并不相等。很显然,400双Xn1皮鞋的价值量最小,因为它们的质量最高低,400双nk-1的皮鞋价值量最大,因为他们的质量最高。对劳动生产率从质量和数量的结合上做这种区分是必要的。这对于分析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利润率,资本流通,利润的分配都是十分必要的。

过去的劳动生产率理论,只是从单位时间内产品的产量上进行分析,而没有从一定数量产品的质量上进行分析。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是由于 在理论上,没有对商品使用价值与质量进行严格区分造成的。过去的劳动生产率理论,对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逻辑的视为质量上无差别的产品。这对于分析今天庞大的,质量上存在各种差别的商品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也妨碍了对商品质量与剩余价值、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

在新的异质劳动价值论中,关于劳动生产率的理论问题,首先是单位时间内一定数量产品的质量,其次才是单位时间内一定产品的产量,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马克思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马恩全集》第1卷53-54页)的论述。这就是联系劳动质量、商品质量的政治经济学,与非联系劳动质量、商品质量的政治经济学,在劳动生产率问题上的显著差别。其它的经济学理论范畴的分析上,也必须要做出这种区分。

在劳动生产率理论上,如果不联系产品的质量,不联系产品质量有差别,就不会发现同一劳动生产率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尽管产品的产量相等,但等量产品所包含的使用价值量并不相等这个秘密,因而也就不会进一步发现等量产品所凝结的价值量也不相等,并进一步导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利润率、利润和利润的分配也不相等这些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学秘密。在现实社会生产中,只注意产品产量,不注意产品质量的经济,是浪费型经济,没有良好效益的经济,其特征就是“四高四低”,即高能耗、高资耗、高劳耗、高污染,低质量、低价值、低利润、低效益。通俗地说,就是生产中,耗费了许多能量,许多资源,许多劳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但由于产品质量低,价值量少,利润小,因而在经济效益上就非常低。目前,我国的经济就属于这种经济,即浪费型经济。

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所以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新的发展战略,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是从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变,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我们认为,这是当前破解我国“四高四低”型经济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新的发展战略,理论上必须自觉的提出这样一个任务,即创立社会主义质量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这正如列宁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同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没有建设的科学理论,便没有科学的建设。

有了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后面的分析就简单多了。

四、货币

(一)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这里说的货币是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包括货币起源、货币职能、货币的流通规律,和铸币、纸币理论。但是,在商品的交换中,比如衣服、麻布、小麦、斧子、羊等等的交换中,必须把马克思商品的使用价值补充成为质量。比如5件衣服与20米麻布相交换、与10斤粮食相交换、与一只小羊相交换、与一只斧子相交换,这里每件商品衣服的质量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对于衣服的生产者来说,是没有用的、多余的,但是,它凝结着制作衣服者A创造的新价值。对于麻布生产者来说,麻布的质量所具有的使用价值是没有用的、多余的,但是,20米麻布却凝结着麻布生产者的劳动。五件衣服在衣服制作者手里,有用的仅仅是它所包含的价值,它们表现为衣服制作者的货币,他可以用这些实物货币购买麻布生产者的麻布,因为作为衣服制作者,他所需要的是麻布生产者手里的麻布的质量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同样,麻布生产者手里的麻布,也表现为麻布生产者的实物货币,他可以用这些实物货币购买衣服。衣服生产者与粮食生产者的、牧羊人的、铁匠的交换都是这种关系。同样,粮食生产者与衣服、牧羊人、麻布、斧子的交换也是这种关系,依此类推,麻布与其它商品的交换都是如此。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换中,有一个商品的质量问题,比如:在衣服与麻布的交换中,假如有100家服装厂,有50家麻布厂,商品服装的质量存在着100个级差,商品麻布存在着50个级别。那么服装质量级别高的商品,就比级别低的服装商品质量所包含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要高,这样在交换中,50家麻布生产者在换取衣服时,他就要选择质量级别高的商品服装,因为它包含的使用价值多、好。因为这对使用服装商品的麻布生产者来说穿着更好。这样就出现了竞争。质量级别高的服装商品就卖得快,而质量级别低的服装卖得就慢。这里面就出现了原始的竞争本质。即交换必须考虑商品的质量,脱离商品质量的交换,会妨碍全面的探讨经济关系。而这也正是需要补充的内容。同样,货币的产生也紧密联系着商品质量。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也需要补充质量分析(详细的分析略去)。

(二)实物货币交换的秘密

    在货币商品交换时代,或者在资本主义货币交换时代,每一类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他既是商品的出卖者,同时,又是商品的购买者,但是,这种卖和买的职能作用不是同时出现的,他首先是商品的出卖者,先将自己的商品与货币交换,即先把自己的商品卖掉,获得一定数量的货币,即充当卖的一方,发挥卖的职能作用,尔后再用一定数量的货币去购买一定数量的其它商品,即充当购买者,发挥买的职能作用,这个过程的媒介是专职货币。但是,在物物交换,或实物商品交换中,交换的双方在交换过程中,他们既是卖方,发挥卖的职能作用,同时又是买方,发挥买的职能作用。

比如服装生产者A,与麻布生产者B,在直接的、没有货币参与的现实交换中,服装生产者A,既是服装的出卖方,同时,又是麻布的购买者;同样,在这同一个交换过程中,麻布生产者B,既是麻布的出卖者,又是服装的购买者。这种交换的前提是,服装的使用价值(即质量)对于服装的生产者A来说,是没有用的,对他来说,有用的只是麻布生产者的产品麻布,即麻布的使用价值(即质量)对A有用;同样,对于B来说,麻布的使用价值(质量)对他是没用的,有用的只是服装的使用价值(质量)。(在这种交换中,商品的质量问题就被历史地引入到商品的交换和生产过程之中了。而这正是研究商品质量对商品交换和生产关系影响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这就是说,研究商品质量对经济关系的影响,必须要从物物交换开始,因为在货币交换时代,商品质量的秘密被货币掩盖了。而在实物交换时代,交换的双方特别注意对方商品的质量,因为在实物交换时代,商品既是商品,又是货币。这在后面的分析中看得异常清晰)。

并且,这双重职能,既卖和买的职能是同时出现的,即同时完成的,就是说,在实物交换中,一个商品的生产者,他要同时兼任两种职能,即卖和买。在资本主义货币交换时代,这个特征便被货币掩盖了。

在交换中有一个交换的引起者问题,即马克思所说的“起主动作用”的问题(《资本论》第1卷62页)。在这里,即服装A与麻布B的交换中,“起主动作用”的是商品A,处于被动地位的是商品B。在前面我们说交换的双方同时既是卖者,又是买者。但是,作为商品服装A和商品麻布B来说,它们究竟是先当卖者,后当买者,还是相反,即先当买者,后当卖者,这是需要从理论上做出严格规定的。我们知道,这里的交换是由商品服装A引起的,或商品A“起主动作用”,商品B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做为商品A来说,显然是先卖,尔后是在买,做为商品B来说,显然是先买后卖。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在X线上,商品A所有者是先卖,与之相对应的是商品B所有者是先买;在y线上,商品A所有者是后买,与之相对应的商品B所有者是后卖。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把x线和y线称为商品交换对应线。在x对应线上,商品A是商品,因为商品A所有者卖的是商品,即商品体或使用价值(质量),作为商品B所有者来说,他的商品B在这里不是商品,即他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商品,而是货币,即实物货币,这个实物货币也具有等价物和流通等职能。做为商品A的所有者来说,他卖出商品A后,直接得到的是实物货币B,而商品B所有者以实物货币B,买到了商品A。从y交换对应线来看,商品A就不是商品了,而是实物货币A,实物货币所有者A,用实物货币A去买商品B,商品B所有者将商品B卖给实物货布所有者A,结果实物货币所有者得到商品B,商品B所有者得到了A的实物货币。

从x和y两条交换对应线可以看出,参与商品交换的双方,既是商品的出卖者,又是商品的购买者,或者说参与交换的双方的商品,既是商品,又是货币,并且这两种职能是同时存在的。

在货币交换时代,这种同一个商品同时既是商品,又是货币的性质,被货币给掩盖了。因为在货币交换时代,交换的双方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间接的,是以货币为媒介,一切商品首先与货币交换先取得货币,尔后再以货币购买(即交换)其它商品。但是,在实物商品交换时代,商品既是商品,又是货币,同时,商品所有者既是卖者,又是买者的性质就表现得非常鲜明。这个经济上的社会关系,对于了解古代史上出现的与图腾有关的宗教问题,就在人们的现实生产、生活中找到了答案。在古代,一些民族崇拜某些动物,一些民族崇拜某些植物,一些民族崇拜某些自然现象,如牛、羊、马、猪、树木、电闪、雷鸣、太阳、月亮等等,都与这些图腾与它们对人们的现实生产、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关。

现在回来继续分析物物商品交换,或实物交换。前面在分析服装A与麻布B的交换时,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x交换对应线和y交换对应线。

商品交换的对应线,是指当交换的双方,一方作为出卖方,而另一方就作为购买方与之相对应着;或者当一方作为购买方,而另一方就作为出卖方与之相对应着。即卖方对应者买方,买方对应者出卖方。在商品交换x对应线上,在它两端,左端是发挥主动作用的商品服装A,右端是商品麻布B,在交换中,处于左端的是商品,是出卖方,处于右端的是商品麻布B,它是购买方,作为买方对商品B的所有者来说,商品B就是货币,这就是马克思在分析“简单的、个别的或是偶然的价值形式”时所说的;“后一个商品起着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资本论》第1卷62页)。等价物即货币,但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简单的、个别或偶然的”等价物。这样,在x交换对应线的右方,就出现了一个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货币,即实物货币B。

在y交换对应线上,左端是商品A,右边还是商品B,但是,作为买卖双方,它们所处的位置与x线相比,其位置正好颠倒了一下,现在商品A是买方,商品B是卖方,而商品A就成了其所有者的货币,B的所有者的B,就成了商品。

由上述可知,当商品所有者作为出卖方时,它的商品就是商品,而对方就成了买方,其商品就成了货币;反之,当商品的所有者作为买方时,他的商品就成了货币,对方就成了卖方,其商品就是商品。我们所说的实物货币就是当商品所有者作为买方时,他的商品就是实物货币。但是,在实物交换中,交换的双方的身份是作为矛盾体同时出现在一方的,如商品服装A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既是卖方,又是买方,他具有双重身份,即卖和买。同样,商品麻布B的所有者,他也具有双重身份,即买和卖。而他们各自的商品属性也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商品,又是货币,这随着其所有者在市场上的买卖角色的变化而变化的。实物货币在马克思《资本论》里就是等价物。提出实物货币概念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在后面联系商品质量的价值规律的分析中,实物货币的观点显得尤为必要。

由此,可以对实物货币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当商品所有者在市场上做为卖方时,此时做为商品生产者,他的生产就是商品生产,而对方做为买方,他在自己的商品生产中,所生产的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即实物货币。反之,当商品所有者在市场上做为买方,他的商品生产也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而是特殊商品的生产,即对货币商品的生产,而对方做为卖方,他在自己的商品生产中,生产的就是一般的商品。由此可见,在简单的商品交换和生产中,存在着商品的货币效应。商品的货币效应,即在商品的生产中,既是对商品的生产,同时也是对货币的生产,但不是一般的货币生产,而是特殊的实物货币生产。这一点在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史上显得特别突出,比如市场出现了一件新质商品时,对于它们的生产者来说,在市场上做为买方时,他们的商品就成了货币,而对于对这种新质商品的生产者来说,他们的生产就是对货币的生产。所以,每当一种新质产品诞生时,它就会引起人们疯狂的对它进行生产。这一点在当代社会生产中,显得异常突出。比如:对电脑的生产就是如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拼命在这个领域进行投资,竞争非常激烈,生产电脑,犹如生产货币。其秘密,就是商品市场上,商品既是商品,又是货币,对它的生产,既是对商品的生产,又是对货币的生产。这个秘密,在出现了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即货币后,质量上无差别的货币,便将这个秘密给掩盖了。但是商品的货币效应还是存在的。

(三)固定货币。即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略)。

五、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是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但是,我们已经对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做了质量分析的补充。由于抽象劳动存在质量上的差别,高质量的抽象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所创造的价值量,要大于低质量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而且,每件同质商品都存在着不同的生产者,这些生产者的商品在质量上存在级差,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消费者,并且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又表现为一个平均质量级数,市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规律,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征和内容。这就造成了下述情况。

某种同质商品。比如服装生产部门,有100个厂家进行生产,而100个厂家的产品在质量上存在着差别,分为100个级别。同样,抽象劳动在质量上也分别存在100个级别。两种劳动创造的产品分别是商品的质量和商品的价值。从生产的角度看,生产过程中事实上已经生产出了不平等的商品质量和价值。就是说在等量的劳动时间内,具体劳动创造出了不等量的商品质量,抽象劳动也创造出了不等量的价值。这样在市场上或理论上依然承认市场价格围绕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上下波动。那么,100家服装厂的商品,怎样与50家麻布厂的商品进行交换呢?理论上看,有两种交换方式。一、纵向的看,既从商品交换的主动作用方向上看,100家服装厂的商品可以任意与50家麻布厂的麻布相交换,就是说100个质量级别的服装厂的任何一件服装,可以随便与50个质量级别的麻布相交换;二、横向的看,100家具有100个质量级别的服装厂的商品,与50家具有50个质量级别的商品之间,只是按照双方商品的质量级别进行交换。通俗地说,就是质量级别高的同质商品,只与异质商品质量级别高的商品进行交换。具体到商品服装与商品麻布的交换,就是质量级别高的服装商品,只与质量级别高的麻布商品相交换。这种交换就是非任意交换(这部分不再展开表述了,因为这是研究垄断问题的工具)。

任意或自由交换。即商品服装处在主动作用一方。商品麻布处在被动位置。即100家服装厂的商品与50家麻布厂的商品进行任意交换。在这种交换中,交换首先从服装厂的方向上开始。100家服装厂的商品,在质量上存在100级别,即A1、A2、A3……A100。这里依然假定5件服装换取20米麻布,就是说5件服装包含的价值量与20米麻布包含的价值量相等。在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中,这5件服装与20米麻布的价值关系中,对于100家具有100个质量级别的劳动,就是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从数列来看,就是质量级别最高的商品,即质量级别是100的服装,与质量级别最低的商品,即质量级别1的服装,在质量级别上的平均数(这是数学上的极限概念),用公式表示:

社会平均质量级别=
 

用坐标图象表示,横坐标代表商品的价值,纵坐标代表商品质量,横坐标上的1表示商品价值的第一个级别,横坐标2表示商品价值的第2个级别,横坐标3表示商品价值的第3个级别,依此类推……横坐标100表示商品价值的第100个级别。同样,纵坐标1代表商品质量的第一个级别,纵坐标2表示商品质量的第2个级别,纵坐标3表示商品质量的第3个级别,依此类推……纵坐标100表示商品质量的第100个级别。

 

用坐标图表示社会平均质量级别,或马克思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它在50之上,51之下的中间那个数字,用公式表示:如用P表示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那么,51<P>50。

在直线Aa上就是O1处的那个点。在O1的上方还有50个点,在O1的下方也有50个点。在O1上方的50个点,就是商品服装质量级差和价值级差,大于社会平均商品质量级差和价值级差的,那部分商品的社会异质必要劳动时间的那一系列商品。在O1下方的那50个点,就是商品服装质量级差和价值级差小于社会平均商品质量级差和价值级差的,那部分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那一系列商品。简单的说,O1上方的那50个点,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那一系列的商品的价值量。O1下方的50个点,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那一系列的商品的价值量。

微观分析一:

为了研究商品质量对生产和交换的作用,并揭示出生产和交换的新特点、新内容。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从理论上假定货币尚未出现,只是实物交换或物物交换。因为出现货币交换后,尤其是资本主义的货币交换,商品质量对生产和交换的作用及其特征和内容就被货币给掩盖了。而揭示商品质量对生产和交换作用的秘密,在实物交换历史阶段显得更容易些,或者说在实物交换历史阶段,商品质量对生产和交换的作用及其特征就暴露的更清晰了。这种分析之后再做有货币参与的微观分析。

所谓微观分析,即对处于发挥主动作用的商品,与发挥被动作用的商品相互交换时,逐一对各个处于不同质量级数的商品,与其它所有的各个质量级数的商品进行交换的情况,分别做出质量分析。具体到这里,就是对具有100个质量级别的服装,逐一对具有50个质量级别的所有麻布进行交换的情况分别做出质量分析。但是,我们知道,具有100个质量级数的服装,又分为三个大的质量等级,即一、大于平均质量级数的那类服装,或者说,个别价值量大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量的那类商品。二、处于平均质量级数的那类商品,或处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那类商品。三、小于平均质量级数的那类商品,或其价值量小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的那类商品。

1、处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上方的,那50个质量级别的所有商品,即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进行交换的分析。即100质量级别的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进行交换,99质量级别的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进行交换,98质量级别的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进行交换……,依此类推,比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高一级的服装即51质量级别的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进行交换。

第一,100质量级别的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相交换,即与50个质量级别的麻布进行交换。这种交换,是一种特殊情况。100质量级别的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相交换,理论上只有两种情况。一是100质量级别服装与50质量级别麻布相交换。二是与50质量级别以下的,即49.5个质量级别的麻布相交换(注:麻布的质量级别有50个,服装的质量级别有100个,从交换双方商品质量级别对应的关系看,具有50个质量级别的麻布,其49.5质量级别的,与99质量级别的服装是对应的,49质量级别的麻布与98质量级别的服装是对应的,依此类推)。在第1种情况里,由于商品服装与商品麻布的质量级别处于同一水平,因此,交换也是5件服装换取20米麻布,这与社会平均质量级数的服装换取的社会平均质量级数的麻布数量相等。因为,我们在逻辑上已经假定,5件服装换取20米麻布,其价值量是相等的,5件服装与20米麻布所包含的价值量,都是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但是,100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所换取的50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与社会平均质量级别的麻布,或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的麻布,它们在价值量上是不相等的。显然,50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所凝结的价值量,要大于平均质量级别20米麻布所凝结的价值量。前者大,后者小。但是,从过去的政治经济学看来,商品数量相等,或者生产率相同,这20米麻布所凝结的价值量,与那20米麻布所凝结的价值量是相等的。事实上,由于这20米麻布的质量级别高于那20米麻布的质量级数,所以,尽管麻布的数量相同,但是所凝结的价值量是不等量的。这就是联系商品质量、劳动质量的政治经济学,与不联系商品质量、劳动质量的政治经济学的最大差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联系商品质量、劳动质量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质量经济学。质量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差别就在于此。在质量经济学里,相同商品数量上等量,但价值量并非等量,要等量必须是商品质量级别处于同一水平的等量商品,其价值量才等量,或者数倍低级别质量的多量商品,所凝结的价值量才与少量的高级别质量的商品价值量等量。

第2种情况,即100质量级别的商品服装与质量级别低于50质量级别麻布商品的交换。显然,5件100质量级别的服装与这种质量级别的麻布相交换时,所换取的麻布的数量要大于20米。因为低于50质量级别的麻布,即处于49.5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其价值量小于50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所以,低于50质量级别的麻布,要与5件100质量级别的服装在价值量上要等量,必须是20多米。就商品麻布来说,它的质量级别越低,那么,在与100级5件服装相交换时,它的数量就越来越大,就是说比20米麻布的量越来越大。只有这样,它们的价值量才能5件服装的价值量相等。

第二,质量级别处于100级以下的99级的商品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相交换。在这种交换中,5件服装所换取的麻布数量有3种。一是等于20米麻布;二是大于20米麻布;三是少于20米麻布。

第1种情况,5件服装换取20米麻布。在这种交换中,5件服装换取的20米麻布,其质量级别只能是与服装的质量级别处在同一水平上,即麻布处在49.5的质量级别上,49.5质量级别的麻布与99质量级别的服装,是同一个质量水平上的。因此,这20米麻布所凝结的价值量要大于平均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所凝结的价值量。这也是产品数量等量,或劳动生产率相同,但由于相同数量的商品的质量级别不同,所以,等量的产品所凝结的价值量并不是等量。但是,这20米麻布所凝结的价值量,与5件99质量级别的服装的价值量相等。

第2种情况,即5件99质量级别的服装换取大于20米麻布的交换情况。这种情况说明,这20多米的麻布,其质量级别低于49.5质量级别的麻布,因为低于49.5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所凝结的价值量,小于49.5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凝结的价值量,要与49.5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凝结的价值量相等,在商品的数量上必须要大于20米,而且,其质量级别越是低于49.5质量级别,其产品的数量就越是比20米多,质量级别越低,其产品的交换数量就是大于20米。

第3种,即99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与小于20米麻布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5件99质量级别的服装,不能换取20米麻布,即只能换取小于20米麻布,从等价交换的原则看,这小于20米的麻布,在价值量上必须等于5件服装所凝结的价值量。这小于20米的麻布的价值量,若与5件服装的价值量相等,这种麻布的质量级别必须大于49.5质量级别,即只能是50质量级别的麻布。因为50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在价值量上要大于49.5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所以,小于20米的麻布价值量与99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是等量的。

第三,98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相交换。在这种交换中,5件服装与麻布相交换,也有三种情况,即等于20米麻布,大于或小于20米麻布。

第1种情况,即5件服装换取20米麻布。这说明这20米麻布的质量级别,与这5件服装的质量级别是对应的,或处于同一个质量水平,即与服装98质量级别相对应的是49质量级别的麻布,它们处于同一个水平。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2种情况,即5件服装换取大于20米的麻布。这种情况说明,这大于20米的麻布,其质量级别低于49质量级别。因为,49质量级别的麻布价值量,与98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相等,而低于49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小于49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若要等于49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那么,其数量必须大于20米,而且,麻布的质量级别越是远离49质量级别,其麻布的数量就越是大于20米。只有这样,它们的价值量才能与98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相等。

第3种情况,即98质量级别的服装换取少于20米的麻布。这种交换,即5件服装与小于20米的麻布相交换,说明小于20米的麻布,在价值量上也等于5件服装的价值量。这种情况只能是这样,即小于20米的麻布,其质量级别,高于49质量级别,它们或是49.5质量级别的麻布,或是50质量级别的麻布。而且,麻布的质量级别越高,5件服装换取的麻布数量就越少。

依此类推,第四、第五、第六……都是如此,即高于平均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除100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之外,在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相交换时,其交换方式有3种,即等于20米,或大于、小于20米麻布。

2、对处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下方的,那50个质量级别的所有商品,即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进行交换的分析。

第一,处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之下的第一个质量级数的服装,即50质量级别的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进行交换。在这种交换中,也有三种,即5件服装可换取20米麻布和大于或小于20米麻布的交换。

第1种情况,即5件服装换20米麻布,说明这20米麻布的质量级数与5件服装的质量级数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即与服装50质量级数相对应的麻布的25质量级数。但是,这20米麻布凝结的价值量,要小于平均质量级数的20米麻布凝结的价值量,因为,25质量级数的麻布,其质量级别低于平均质量级别,平均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凝结的价值量要大,所以,25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要小于25.5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所凝结的价值量。

第2种情况,即5件服装与大于20米麻布的交换。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这大于20米麻布的质量级别,与5件服装的质量级别不在同一个水平上,只能在25质量级别之下,但是,这大于20米麻布所凝结的价值量,与50质量级别的服装所凝结的价值量相等,与平均质量级数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相比要小。

第3种情况,5件服装换取少于20米的麻布。这种情况说明,少于20米的麻布的价值量,与5件服装的价值量相等,在价值量上相等,那么,两者的质量级别必定不在同一个水平上,因为50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与25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相等,而小于20米的麻布价值量必是在25质量级别之上,即在等于或大于麻布平均质量级别。从理论上看,麻布质量级别越高,5件服装换取的麻布数量越少。

第二,处于49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麻布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5件服装可换取20米麻布,和大于或等于20米的麻布。

第1种情况,即5件服装换取20米麻布。这说明,这里的5件服装凝结的价值里,与20米麻布凝结的价值量相等,两者的质量级别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即服装的49质量级别与麻布25质量级别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但是,这5件服装和20米麻布所凝结的价值量,与它们质量级别之上的所有同种商品的价值量相比都要小。即49质量级别之上的所有级别的5件服装,其价值量大于49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25质量级别之上的所有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都大于25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

第2种情况,即5件服装可换取20多米的麻布。这种情况说明,5件服装的价值量与20多米麻布的价值量是相等的,但是两者的质量级别并未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因为,49质量级别的服装,与25质量级别的麻布处在同一个质量水平上,它们之间的价值形式是,5件服装换取20米麻布,两者之间的价值量相等。现在,20多米麻布与5件服装的价值量相等,说明这20多米的麻布的质量级别在25之下。而且质量级别越是低于25,那么,5件服装换取的麻布数量就越是多于20米。

第3种情况,即5件服装换取少于20米的麻布。在这里,5件服装能够换取少于20米的麻布,说明两者的价值量相等。我们知道这里的5件服装与20米麻布的价值量相等,说明这少于20米的麻布的质量级数,要高于25质量级数,即在25质量级数之上,由此可见,这少于20米的麻布质量级别不仅高于25质量级数,而且还高于服装的质量级数,即高于49。而且,其质量水平级数越是比服装的质量级数高,5件服装换取的麻布数量就越少。

第三,48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与所有质量级数麻布的交换。5件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麻布的交换,其交换方式有三种,一是等于20米,二是大于20米,三是少于20米。

第1种情况,5件服装换取20米麻布。在这里,5件服装换取20米麻布,说明两者的价值量相等。它们处在同一个质量水平上,即服装48的质量级别与麻布24.5的质量级别处在同一个质量水平上。但是,这个质量水平上的5件服装与20米麻布所凝结的价值量,与处于这个水平之上的所有5件服装和20米麻布的价值量相比,是小的,即48质量级数之上的每5件服装的价值量,都大于48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同样,24.5质量级数之上的每20米麻布的价值量,都大于24.5质量级数的麻布的价值量。

第2种情况,5件服装与大于20米麻布的交换。在这种交换中,5件服装的价值量,要与20多米的麻布的价值量相等。否则,无法进行。但是,我们知道,48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与24.5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在价值量上相等。现在20多米的麻布的价值量与5件服装的价值量也相等,说明这20多米的麻布质量级数,比24.5质量级数的20米麻布的质量级数低,即比麻布24.5质量级数要低。质量级数低,价值量就少,所以,要与5件服装的价值量相等,必须在数量上大于20米。

第3种情况,即5件服装换取少于20米的麻布。在这里,少于20米的麻布与5件服装相交换,说明这少于20米的麻布价值量,与5件服装的价值量是相等的。但是,48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与24.5质量级别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相等,现在少于20米的麻布的价值量也等于5件服装的价值量,那么这少于20米麻布的价值量,与20米麻布的价值量也相等,两者在价值量上相等,说明这少于20米的麻布,与这20米的麻布,两者不在一个质量水平上,前者的质量水平高于后者的质量水平,即前者的质量级数高于后者的质量级数,具体说前者的质量级数大于麻布24.5质量级数。而且,麻布的质量级数越大于24.5质量级数,5件服装换取的麻布数量就越少。

上面对三种低于平均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与所有麻布的交换情况做了分析,即50、49、48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与所有质量级数的麻布进行交换的情况做了分析。初步发现,每个质量级数上的5件服装,都能与三种数量的麻布进行交换,即等于20米,大于或小于20米。依此类推,47、46、45……,质量级数上的所有5件服装,都能以等于20米,大于或少于20米的麻布进行交换。

但是,这里有一个特殊情况,即第1质量级数上的5件服装,与麻布相交换时,只会出现两种情况,即一、等于20米,小于20米。当5件服装与20米麻布相交换时,说明两者的价值量相等、质量水平相同。当5件服装换取少于20米的麻布时,说明这少于20米麻布的质量水平,高于5件服装的质量水平。因为,这少于20米的麻布价值量与20米麻布的价值量相等,说明前者的质量水平高于1质量级别的麻布的质量水平,所以,既然这少于20米的麻布质量水平高于1质量级别的麻布的质量水平,那么,显然就高于1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的质量水平。

3、对处于平均质量级数的服装,与所有质量级数的麻布进行交换的分析。这种交换也存在三种情况,即一,5件服装换取20米麻布;二、5件服装换取大于20米的麻布;三、5件服装换取少于20米的麻布。

第一种情况,即5件服装换取20米麻布。这5件服装换取20米麻布,说明这5件服装的价值量,与20米麻布的价值量相等,而20米麻布的质量级数显然与5件服装的质量级数处于同一个质量水平,即处于平均质量级数水平上,或处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水平上。

第二种情况,即5件服装换取大于20米的麻布。5件服装换取20多米麻布,说明5件服装的价值量,与20多米的麻布价值量相等。从质量级数来看,这20多米的麻布显然处于麻布平均质量级数之下,即小于平均质量级数的麻布。因为,平均质量级数的20米麻布换5件服装,而大于20米的麻布换取5件服装,只能说明其质量级数在平均质量级数之下。而且,麻布质量级数越是比平均质量级数小,与5件服装相交换的麻布数量就越大。

第三种情况,5件服装与小于20米的麻布相交换的情况。这里5件服装换取少于20米的麻布,说明两者的价值量相等。少于20米的麻布与5件服装的价值量相等,说明这少于20米的麻布的质量级数在平均质量级数之上,因为,平均质量级数的麻布是20米换5件服装,现在少于20米的麻布的价值量,与20米的麻布价值量相等,只有当它们的质量级数大于平均质量级数时才可能,事实就是如此。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除最高质量级别的服装即第100个质量级别的服装,和最低质量级别,即1质量级别的服装之外,其余98个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与所有质量级别的麻布相交换时,都存在3种交换情况,即等于20米、或大于、小于20米。但是,无论大于或小于20米的麻布,其价值量总是等于20米的麻布价值量,而这20米的麻布的价值量不一定等于平均质量级数的麻布的价值量,当高于平均质量级数的20米的麻布时,这20米的麻布价值量就大于平均质量级数的麻布价值量。相反,当低于平均质量级数的20米麻布时,这20米的麻布价值量,就小于平均质量级数的20米的麻布的价值量。只有当质量级数与平均质量级数相等时,这两种20米麻布的价值量才会等量。5件服装的价值量也是如此,大于平均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就大于平均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小于平均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就比平均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小。只有质量级数与平均质量级数相等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才等于平均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

在以同质劳动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交换中,只有一种情况,即一定数量的商品,只能与另外一定数量的其它商品相交换,如5件服装只能与20麻的麻布相交换,5件数量的服装,即不能与大于20米的麻布,也不能与小于20米的麻布相交换。这就限制了人们对现实丰富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使许多现实经济关系脱离了经济学的分析视野,不利于深入认识商品经济的全面发展规律,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理论原因,就是在对各种经济关系的分析中,没有引入质量的概念。

微观分析二:

货币商品交换。在微观分析一之中,为了研究商品质量对交换(和生产)的影响、作用,及其特征和内容,我们对没有货币参与的物物商品交换进行了分析,初步从理论上看清了商品质量对交换(和生产)的影响、作用,即分析商品交换(和生产)必须联系商品的质量,否则,就会使商品交换(和生产)的许多丰富内容在理论上消失掉,现在,我们对有货币参与的商品交换(和生产)进行质量分析。这里的货币是黄金。假定5件平均质量级别的服装价值是1两黄金,20米平均质量的麻布价值也是1两黄金。

在“微观分析”中,我们知道,服装有100个质量级别,或有100个生产厂家,麻布有50个质量级别,有50个厂家。已经假定5件平均质量级数的服装价格是1两黄金,20米平均质量级数的麻布的价格也是1两黄金,或者在服装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下,生产5件服装的价值量等于1两黄金的价值量,和在麻布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下,生产20米麻布的价值量与1两黄金的价值量相等。在前面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中,我们把生产服装的各个个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视为一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那么,凝结到服装上的价值量也是一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其价格也是一个等差(或等此)数列,假如:这个等差常数是0.1两黄金,就是说每高于1个或低于1个自己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都多于0.1两或少于0.1两的黄金,具体地说,就是第100个质量级别的5件服装,与第99个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在价值量上相差0.1两黄金,同样,第98个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与第99质量级数和第97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都相等0.1两黄金,第97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比第98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少0.1两黄金的价值量,比第96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多0.1两黄金的价值量。依此类推,直至高于1个平均质量级数的服装之上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都是如此。

同样,处于平均质量级数之下的每一级5件服装的价值量,与其之上一级和之下一级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都相差0.1两黄金的价值量。但是,处于1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只有比其上一个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小0.1两黄金的价值量,在它之下就是零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零质量级数是一个质量为空的服装,即不存在。

对于麻布的质量级数来说也是如此。生产20米麻布的各个级别的个别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量,也是个等差(或等比)数列。但是,高于或低于一个质量级数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其价值量之差,即公差不能是0.1两黄金的价值量。因为服装有100个质量级数,麻布有50个质量级数,为了说明5件服装与20米麻布处于同一个质量水平,或同一个质量级数,在麻布平均质量级数之上或之下,每相差半个质量级数,就算一个完整的级数,这样在质量水平上,服装和麻布的质量级数就对应起来了,比如:100质量级数的服装与50质量级数的麻布的质量水平就处在同一个水平,同样,99质量级数的服装与49.5质量级数的麻布处在同一个质量水平,98质量级数的服装与49质量级数的麻布处于同一个质量水平。依此类推,50.5质量级数的服装与25.5质量级数的麻布是同一个质量水平。总之,与服装的质量级数相比,麻布的半个质量级数就算一个完整的质量级数。所以,20米麻布价值量公差常数不是0.1两黄金,而是0.2两黄金。就是说,每高于或低于一个质量级差的20米的麻布价值量,相差0.2两黄金的价值量,比如说,高于1个平均质量级数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就高于平均质量级数的20米的麻布价值量,即多0.2两黄金,低于1个平均质量级数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就比平均质量级数的20米麻布的价值量,少0.2两黄金的价值量。

现在对货币条件下的商品交换进行分析。我们知道,社会平均必劳动时间条件下生产的5件服装的价格是1两黄金,即平均质量级数的5件服装的价格是1两黄金。由于服装的价格是一个等差数列,并且等差常数是0.1两黄金,即每一个质量级数上的5件服装的价格与其之上或之下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都差0.1两黄金的价值量。那么,处在最低质量级数上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最小,其价格最小;处在最高质量级数上的5件服装的价值量最大,其价格最高。其价格是可以用等差数列公式进行精确计算的(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略去,有兴趣的读者可自己试着计算,不难)。对其它质量级数上的5件服装的价格也可以进行计算(计算方法略)。

假如:处于100个质量级数的100家服装厂雇佣的工人数量,工作日的时间和平均日产量相同。这是分析的需要,事实上服装的产量和服装的质量是成反比的,但是,这并不妨碍质量分析。假如每个工厂都有100个工人,每个工人每日均生产10件服装,即每个服装厂的日产量均为1000件服装,那么,处于最低质量级数的1000件服装与处于最高质量级数,或大于最低质量级数之上的所有1000件服装,同样是一天的产量,但一天产品的价格是不一样的。这样,产品质量级数高的服装厂的产品,在市场上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假如这些生产优质产品的工厂主,即资本家,在出售自己的服装时,也按照市场平均价格,即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价格出售,他们的产品销售速度就快,那些产品质量级数低的服装厂的老板,其产品销售速度就慢,这是由产品的质量决定的。因为产品质量好,使用价值量大,价格也便宜,这类产品当然畅销。反之,那类产品质量级数低的产品,与产品质量级数高的产品相比,由于其产品质量差、使用价值量少,也按照市场平均价格出售,显然就困难,产品不畅销,销售速度慢。特别是那些处于平均质量级数之下,或熟练劳动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熟练劳动程度的产品,其销售就更困难,速度更慢。这样,产品质量级数高的服装厂老板,就会较快,较高的获得收入,他会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而那些产品质量差的老板,就不具有这些条件和优势。在这里,竞争的本质就初步的表现出来了,竞争即商品质量的竞争。

宏观分析:

即对有货币的商品交换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就是说在分析商品交换时,不是按照商品质量级数逐一分析,而是将具有多个质量级数的同质商品做为一个整体的交换,即从整体上将这些同种商品分为三大类的交换,即一、对质量级数在平均质量级数之上的那类商品的交换;二、处于平均质量级数上的那类商品的交换;三、处于平均质量级数之下的那类商品的交换进行统一的质量分析,以便进一步说明,商品质量这只有形的手,是如何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分配的。

1、对处于平均质量级数之上那类商品交换的质量分析。从市场上看,那些质量级数高于平均质量级数的所有商品(这里说的是服装),如果以市场平均价格出售,那么,这类商品与平均质量级数和低于平均质量级数的同质商品相比,就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一是产品质量好,使用价值量大,价格便宜,这类厂家获得的利润就大,就会刺激这类厂家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吸收其它部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他们既有加大投入的客观条件,又有主观欲望。但是,经过一定时期的生产后,这些高于平均质量级数的商品数量,超过了市场需求,即供大于求时,这类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或减少,产品表现为滞销,在竞争的作用下,生产这类商品的资本家为了尽快将自己的产品销售掉,纷纷采取降低商品价格的手段,甚至降到平均质量级数以下的市场价格。同时,这类工厂还会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产量,降低质量,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会向其它生产部门转移。同时,第二大类,即生产平均质量级数的厂家,由于受到第一大类,即高于平均质量级数的那类厂家生产过剩的影响,自己的产品也发生供大于求的现象,产品也表现为滞销,其销售比大于自己质量级数的那类商品更加困难,于是也缩小生产规模,降低产品产量和质量,也会发生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向其它生产部门的转移现象。第三大类产品,即处于平均质量级数之下的那类产品,在第一、二大类商品供大于求的影响下,其产品表现得更为滞销,为了生存、也缩减生产规模,降低产品产量和质量,但是,这类产品的质量级数已经处于平均质量级数之下,其竞争力本来就小,现在再缩小生产规模,降低产品产量和质量,其竞争力就更小了。在这种竞争形势下,只有破产,被市场淘汰。由此可以看出,只有那些产品质量好,生产率高的工厂才会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因为这类工厂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这样,这个生产部门的三大类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会降低。经过一定时期后,其总产量和质量总水平都降到了总需求水平之下,即表现为总供小于总需求时,其生产又会缓慢的得到恢复,产品价格会不断提高,价格继续增长,并刺激新的投资,扩大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价格继续增长,直至超过市场平均价格之上,其它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又向这个生产部门转移,于是就出现了生产的进一步高涨。经过一定时间后,又会出现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于是产品再次滞销,价格再次下降。直至跌到市场平均价格之下,即跌到商品平均价格之下。这就是市场价格波动现象。

但是,从一个较长时期的总供求与价值决定关系看,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总是围绕商品的价值波动的,跌到商品价值之下的那部分,与高于商品价值之上的会相互抵销。不过,从新的劳动价值论来看,每一个质量级数的商品价格的波动,都是在围绕自己那个质量级数的社会个别必要劳动时间波动的。比如,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第97质量级别的服装的价格,会下跌到97质量级别服装价值的以下,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第97质量级数的价格大于其价值。这就是说价格的波动是围绕那个商品的质量级别的价值波动的。其它质量级数的商品价格波动都是围绕着本质量级别的价值波动的。并不是每个质量级数的商品的价格,都围绕着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进行波动。只有处于平均质量级数的那些商品的价格波动,才会围绕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进行波动。这就是新的异质劳动价格论与同质劳动价格论的又一个重大区别。

2、对平均质量级数类商品交换的质量分析。当同一种商品,或一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出现供大于求时,这种供大于求,既不是由高于平均质量级数的那类商品引起的,也不是由低于平均质量级数的那类商品引起,而是由平均质量级数的那类商品引起的。这时整个生产部门的生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这个部门的平均质量级数的那类商品的价格会下跌,甚至跌到其商品价值之下,于是处于这个质量级数的商品生产规模就会缩小,产量和质量就会下降。其次,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时,处于平均质量级数之上的那类商品的价格会出现什么变化,显然也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下跌,但是,不会像平均质量级数那类商品价格的跌幅那样大,总体上看,这类商品的价格均跌至其个别价值之下,如第97质量级数的服装,其价格在其97级数个别价值之下,而不是跌至社会平均必劳动时间之下,只有那些接近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那些商品的价格,才会跌到平均价值之中。其三,处于平均质量级数之下的那类商品价格的变动。显然,当平均质量级数的商品出现供大于求,引起整个该部门的生产发生供大于求时,处于平均质量级数之下的这类商品价格的变动最剧烈,因为,这类商品的价值级数本来就在平均级数之下,现在平均质量级数的商品的价格均下跌到其价值之下,那么,这类质量级数低于平均质量级数的商品价格下跌的更大,其产品更加滞销,当这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出现供小于求时之前,大多数质量级数低于平均质量级数的厂家会破产。

3、同一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出现供大于求,是由质量级数低于平均质量级数的产品生产引起的。这时产品价格变化最大的这类商品,对于平均质量级数及其之上的这两大产品的价格,也会发生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只是个别情况。

从上述宏观分析中可以看到,同一个部门的生产存在着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从而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一些产品质量低的厂家出现破产,遭到淘汰。但是,对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的情况,必须要进行质量分析,只有联系商品的质量差别,才会发现生产和交换的丰富内容。

首先,在同质劳动价值理论中,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分析,只有一种,即仅对于平均质量级数的那类商品的市场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对另外两种,即高于和低于平均质量级数的两类商品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未纳入到理论分析之中,这就妨碍了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深入分析。

其次,在以同质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波动的分析中,从一个较长的时期看,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围绕商品的价值波动的,但是,这个价值是同质的,即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从异质劳动价值论看,市场价格波动,是围绕凝结到商品中的个别劳动时间波动的,因为商品有质量,质量有差别,从而形成一个质量级数,每一个质量级数上的商品都凝结着不等量的劳动。由此,才能进一步理解竞争的本质,竞争的本质即质量的竞争。

其三,从一个较长时期看,经过竞争,那些生产低质量商品的厂家被淘汰后,产品的质量会升级换代,其平均质量会发生变化,它也会升级,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也会发生变化,会呈现出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会不断增多的现象。这是由于产品质量越来越好,级别越来越高,而劳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熟练。这就解释了工业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工人工资的秘密。

本文的基本观点产生于十多年前,系统的将其表述出来则起始于今年3-6月。能够形成此文,首先得益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何炼成老师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期间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未曾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和政治经济学训练,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学习的不够,研究的不深,加之对劳动质量分析这种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文中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是,作者坚信,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确实存在质量分析(认真的读者在《资本论》中是不难发现这一点的。研究《资本论》的专家学者是能够比较容易的搞出这方面的专著的,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而这种分析确实需要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循着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内在逻辑,赋予她以崭新的时代特征和新鲜的历史内容。这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迫切的。在此不赘述,读者可参阅《创立社会主义质量经济学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理论基础》一文,该文发表在乌有多乡网站,得到了求实杂志社郑宗汉同志的中肯评价。

我们已经强烈预感到,在我国,用不了多长时间,联系质量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惊叹的成果。会出现一大批有作为的质量经济学家。他们定会引起世界的瞩目。

为了推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质量分析的学习、研究,迅速创立社会主义质量经济学,满足理论上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诚挚欢迎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注1:凡是本文引用《资本论》未注明版本的,其版本均为德文版中译本。

注2:作者参考的部分资料已打包多年,因种种原因开包不便,一些参考著作的标题、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内容无法准确标注。所以,对参考资料的作者就不一一列举了,待以后方便之时,再予一一致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