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看更令人深思的《春草》
值得看更令人深思的《春草》
范正美
由郑晓龙执导的电视连续剧《春草》(简称《春》剧,下同),用郑导的话说,“没有偶然与传奇”,而是一部细描现实的故事。开始看时,我以为它是歌颂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个体户的发家致富经,很不以为然,怕耽误自己宝贵的时间。然而,连着看下去,便感到一种戏外戏的魅力,觉得满有意思的,颇有现实感,成功地再现了编剧者可贵的心眼和心力。
在我看来,电视剧通过一个乡村女人春草所谓“不抛弃不放弃”的奋斗史,紧扣农村30余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历史发展脉络,描述了一代代农村人的梦想,刻画了农村大多数人的生存经历与心态。简单的情节,也没有什么故事,仅仅因为社会变迁的推浪,使剧中人物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深沉变化。观看起来,没有那种编导者、演员是疯子,看戏者是傻子,一派瞎编乱造、胡诌八列的感慨,而是深深为剧中人、剧中事所打动,并认为这一个个故事可信,就是曾经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编导者说出了时代的真谛、人们的真情!
还值得一看的是,演员们很投入、很卖力,有生活、有文化底蕴,有审美修养。尤其是主演陶虹,演得出神入化。春草那种不幸的遭际,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不公的待遇,摧残性的折磨,内心的绞痛和毁灭性的精神打击,都通过她的符合主人翁的个性特征,用她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撕心裂肺的哭喊、呼叫,将人物内心世界、思想追求、品行与脾气,刻画得惟妙惟肖,那特有的把握度和分寸感,令人惊叹叫绝!将人物个性化、典型化,一个特有环境、特有历史造就的人物,鲜明地立于人们的眼前,叫人关切她的生活、历程,担心她的前途、命运、荣辱与安危,产生强烈的心灵震颤和理性思维。戏剧的魅力,与观众产生难以磨灭的共鸣。
还有那位春草的亲娘,让奚美娟演绎得淋漓尽致,把一个虽然曾经当过社会主义农村妇女队长,却深受孔孟之道、封建礼教影响和束缚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那种中国农村特有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特有的偏见和固执,演得活灵活现,也符合其时、其事、其人。令人称好!
《春》剧留给我们的思索,我以为,至少有这样三点:
第一、春草、阿远等人的个性形成、生旅命运,包括他们的自私、简单、鲁莽、粗暴、随意、轻信等,固然有其主观的局限性,人们见之动心、同情,而感到可悲可叹,但主要是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所致。这就是,封建主义的男尊女卑以及其他传统的旧观念和旧的习惯势力,小农经济的小我思想、小农意识以及封闭的田园思想,农村经济落后,教育跟不上,管理失控,靠自发等等。
第二、农村发展究竟走什么路,是个头等大事。《春》剧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不破除旧思想、旧传统,走出小家庭、小农经济的圈子,单纯地依靠个人奋勇、苦斗,摸着石头过河,所谓“三农”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就是说,农民要富裕,农业要上去,农村要发展,必须树立社会化大生产意识,引导农民联合起来,通过各种合作的方式,走共同致富的道路。还有,发展农村,就是向钱看吗,就是从抓钱入手、从流通做起吗?也值得思索。
第三、艺术要上去,编剧、演员要下去。这次《春》剧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据报载,为了凸显春草农村妇女的形象,陶虹在造型上也有很大的突破。黝黑的皮肤,土的掉渣的服装,还有随便拿卡子一夹的头发等,很有原生态的感觉。导演说“我这次真是把陶虹摧残的够呛,不但让她在造型上土了点,还要让她付出不少体力劳动。”陶虹自己说:“拍这戏,我不但要干农活、在农贸市场卖菜,还要挑着担子、拎着孩子,甚至还要扛着大包挤车,确实比较辛苦。”这些做法,都为该剧的艺术升华、人物个性的张扬、故事情节感人,平添了不少审美元素。
诚然,《春》剧也有个别的情节、人物与故事的安排,还有某些值得商讨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春》剧很值得看,很值得琢磨。它播出的价值已经远远脱离票房圈子了!
2009-03-17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