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草根的足迹看毛泽东闭关锁国吗?
历来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毛泽东闭关锁国吗?
作者: 甄言
我是冶金建设单位施工队伍的一员。
20世纪60年代,我们单位参加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矿山扩建项目施工时,使用的主要施工设备很多都是进口的,有捷克斯洛伐克的太脱拉138自卸汽车,波兰的挖土机,苏联的T100M推土机和铲运机等。
1973年在铜山口施工。我们使用的进口施工设备有日本的D80A-15推土机,有越南的压风机,金属加工设备有朝鲜的车床。
1974年7月10日到武钢,参加 “0七”工程建设。
我们使用的进口施工设备有日本的45t、30t 汽车吊, 40t、60t半挂拖车,D80A-12推土机,有苏联的克拉斯256ъ自卸汽车。
我们参加建设的“0七”工程,是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的简称。 一米七轧机工程是具有7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工程,当时投资为40亿元人民币,是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圈阅(批准)引进的。
该工程由从西德引进的连铸车间、冷轧薄板厂和从日本引进的1700mm热轧薄板厂、硅钢片厂组成。一米七轧机系统具有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特点。热连轧机轧钢速度最大为每秒23.3米,相当1小时84公里;冷连轧机轧钢速度为每秒31米,相当1小时112公里;连铸机最大拉坯速度为1分钟2米。一米七轧机的轧制过程主要由25台电子计算机控制。
一米七轧机工程于1974年9月7日破土动工。冷轧厂、连铸车间、硅钢片厂、热轧厂先后于1978年10—12月投料试车成功。1980年12月投入生产。1981年12月12日,一米七轧机工程经国家验收合格,正式投产。一米七轧机的产品分板、卷、带三大类。主要品种有:汽车板、自行车带钢、镀锌板、镀锡板、船板、普通板和硅钢片。这些钢材的生产,改变了我国钢材过去依赖进口的局面。
建设“0七”工程最令人难忘的是什么?
最令人难忘的是职工的干劲冲天!太感人了!
1974年9月7日破土动工,平基大战100天。
现场后勤把热饭热菜和防暑降温的汽水、酸梅汤都送到工地,工人连夜义务加班不停机(重型施工机械都配了双司机)。
一天中午,老队长和我坐在路边土墩上谈话,他眼睛刚迷了一会儿突然倒在了地上,我以为他发了什么急病,慌忙扶他坐起来问他哪里不舒服,他平静地回答说:“没什么,我只是睡着了”。
领导通知食堂不再送午夜餐,把工人赶回食堂吃完午夜餐就在宿舍休息。
可是,还没有等到后面回来的领导把饭吃完,先吃完的工人又爬进自卸汽车准备上工地了。党委书记只好端着饭碗跑来拦在路口,要求工人回宿舍休息。工人们却仍然坚持要“连轴转”。党委书记只好向工人求饶:“师傅们,你们不休息,我们当领导的也只能坚守在工地,连续不休息,我们的身体也实在扛不住啊”。就这样才把工人拦了回来。
单位职工的这种冲天的干劲和自觉的劳动热情,如今,大概永远也不会再存在了!
1979年8月我随搞土石方的施工队伍到达江西贵溪,参加建设华国锋主席批准的贵溪冶炼厂。
我们使用的进口的施工设备,有日本的D155A、D355A推土机, WS-23S铲运机,TCM-75B装载机, 80t 、127 t汽车吊,有西德的100 t半挂拖车,有美国英格索兰公司的SP60D/D压路机。
贵溪冶炼厂是我国第一家采用世界先进的富氧闪速熔炼技术和两转两吸制酸技术的现代化炼铜工厂。主要工艺设备从日本、芬兰引进,具有设备大型化、技术密集性强、能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至今仍是我国最大的炼铜工厂。闪速炉作业率、转炉炉龄、总硫利用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人均劳动生产率达103万元/人/年,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我们五十多年来使用的大型施工设备,主要都是进口的。这些种类的进口施工设备后来有的引进了生产线,有的成为了国产设备的“样机”。 更值得回味的是,四十年以前从国外引进技术建设的这些工业项目,今天仍然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这充分说明毛泽东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策略是十分英明的,引进的这些工业项目也是非常正确的。 后来的人儿又凭什么说历来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毛泽东闭关锁国呢??? |
近几年在国内也干了几个平基项目,与毛泽东时代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不顾及农民的利益。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有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政策保障。对被于征购了土地的农民,适合条件的安排工作。对于红线外的周边的土地,适合复垦成耕地条件的要复垦,破坏了灌溉系统的要恢复其功能,帮助农民修桥补路,帮助农民修鱼塘,帮助社办企业平基……
如今可不同了,不再给他们安排工作,不再复垦耕地,特别是处于红线外的被破坏了灌溉系统的耕地、被污染的耕地都变成了荒地,这样的失地农民就只有靠老天爷来保佑他们了。
(此文曾发表于搜狐社区的军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