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秦晖的《田园诗与狂想曲》
看秦晖的《田园诗与狂想曲》
(黄凤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像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其他精英一样,秦晖这个知识分子在中国具有自由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双重性质。《田园诗与狂想曲》是其发迹之作,自然也会有自由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双重性质。
当然,写作并发行《田园诗与狂想曲》的行为作为当代中国中权贵和资本集团的一种文化实践,秦晖本人肯定会对此否认,他会强辩书中从农村历史的封建社会形态的比较研究出发得出的关于兼具“田园诗”和“狂想曲”性格的农民性的结论的普适性,即不光对当代中国人民来说是科学的,在世界历史范围内也是科学。
该书对包括所谓“关中模式”在内的各种农村封建社会形态作了比较研究。比较之前,当然得有一个比较标准,该书一开始就给出了“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和“依附关系”三个描述农村封建社会形态的一般性概念,并作为比较的标准。三个概念中,“自然经济”是对农村封建社会形态的一种孤立的假设,这是得以将农村封建社会形态从更宏观、更长时段的各种社会形态抽取出来并进行比较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之下,“宗法共同体”和“依附关系”被用来描述这种抽取出来的一般农村封建社会形态,并以资比较具体各种形态。
在静止孤立的前提下,该书在比较的基础上对农村封建社会形态“宗法共同体”和“依附关系”的特征的变化规律的认识必然会归结于兼具“田园诗”和“狂想曲”性格的农民性的认识。当然该书的现实关注还在于发泄那种民粹主义对现实农民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宗法共同体”和“依附关系”的表现的恨和怜,一方面认为农民具有天然的“保守性”,一方面又认为农民具有天然的“革命性”。显然,这是任何从静止孤立的前提出发对存在的原因的探讨都会犯的还原主义的错误。
比如,该书对土改前的“关中模式”中阶级分化的认识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关中模式”的农村封建社会形态的革命态度,就是从这种将封建社会形态从西方发达帝国资本主义-东方落后封建社会形态更宏观历史环境中抽取出来进行农民性的还原主义发挥的结果。该书认为,既然“关中模式”的阶级差别不大,那就没必要土改或者批评土改过了头。该书也认识到这种对“关中模式”静止孤立的抽取的比较,是有点理想化,但是继而声称其“近代性”是可以忽略的。乖乖!这倒好,忽略了农村封建社会形态的近代性,就忽略了帝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对农村赋役的普遍加重以及阶级分化严重的事实(形态中各个阶层在近代以前的差别小,但是进入近代后由于基数变小差别就变大了。比如110与120的差别比减去普遍加重的赋役100后变为10和20的差别小很多。这一点也可以从有效需求理论可以解释)。忽略了这两大事实,土地革命就缺乏历史合法性了。
该书还对农村社会形态作了长时段历史的回顾,并认为农村社会形态有从平等自由到人身依附的不自由变化的特征。这同样是犯了上述错误。原始社会中各个部落内的成员是平等自由的,但是部落间却是差别甚大且斗争残酷的。对奴隶主义和封建主义等阶段的平等自由与否的认识也是这样。错误就在于没有历史地考察有差别各个部落、阶层、地区、国家、超国家等各层面上内部的差别和外部的差别的动态调整。从总体上看,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朝向差别减小的方向发展的。任何否认这一点的理论都是反动的。
(2011年10月29日)
科学学学派: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Feng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