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秀才军阀吴佩孚

火烧 2011-10-2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秀才出身的军阀吴佩孚,从书法家到北洋军阀的传奇一生,涉及二七惨案、儒将形象及历史评价。

秀才军阀吴佩孚  
   
内容提要:   
吴佩孚,直系军阀代表,与曹锟组成北洋政府,多次与奉、皖系军阀大战,后被革命军打败。书法家,一生爱国,北平陷落后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后吴佩孚的死成了不解之谜。他曾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又是“二七惨案”的罪魁祸首。吴佩孚是20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军阀,曾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横看成岭侧成峰,历史众说纷纭,难成一家之言,猝词短句安道出一个传奇人物的内在,只能浅谈吴佩孚的一生。  
   
关键词:吴佩孚  秀才   军阀  
正文:  
“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董必武
书生意气  
吴佩孚本是一介书生,才华横溢,22岁考上秀才,那个时代,他风华正茂,会写诗、绘画,字也写得潇洒,当之无愧的书法家,此外,吴大帅还熟读《易经》、《春秋》,有“儒将”之誉。五十岁前后,他鼎盛时期,他军中传唱的军歌正是他自己填的一阕《满江红·登蓬莱阁》。九·一八事变,他写诗一首:“国耻传来空有恨,百战愧无国际功。”他以诗批评张学良:“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诗中的“醇酒妇人”,是指当时道路传言“九·一八”前夜,张学良正与电影明星胡蝶翩翩起舞,其实并无此事。北洋军人多不读书,所以,吴的秀才出身就成了很让人羡慕的履历。吴佩孚成为威风八面的“孚威上将军”后,军政界多当面以“玉帅”、“吴二 哥”恭维之,背后却全起哄叫他“吴秀才”,他也欣然默认了。美国史学家费正清显然也看重这个北洋军人的文化背景,干脆称吴为“学者军阀”。   
血腥惨案  
每位英雄的背后都有这一番让人难以理解的,也许是野心的膨胀,他不惜“龙泉剑斩血汪洋”,对其他军阀毫不手软,对芸芸众生的命运更不屑一顾。1921年与湘军打仗时竟下令掘开簰州的长江大堤,致使许多无辜百姓葬身鱼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为了争取自由、人权举行大罢工,他残酷地镇压,制造了著名的“二七大惨案”,为自己的历史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正是因为这一事件,后人再也无法抹除对这位将军的阴影,以至于后来始终给予军阀的恶名而没有改变,这是历史上的一个美丽的错误。  
   
巅峰时刻  
袁世凯在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近3个月后,1916年6月病亡,北洋军阀集团分裂成直、奉、皖等派系。为掌控北京中央政权,各派逐鹿日渐激烈。1920年吴佩孚在直皖战争中击败皖系,权倾中央。1922年4月底至6月初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48岁的吴佩孚任直军总司令,使张作霖12万人的奉军败北山海关外。赫赫武功让吴佩孚声名鹊起。这个有着“一嘴短短的红胡子,长脸高额,鼻相很好”的直系军阀被当着“中国最强者”,于 1924年9月8日 成为首次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是时,吴佩孚掌握着直系最多的兵力,拥兵数十万,虎踞洛阳,其势力影响着大半个中国。人们普遍看好吴佩孚的前途,上海英文杂志《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美国人约翰·鲍威尔甚至认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  

三不将军  
吴佩孚在历史上还享有“三不将军”的美名,不借外债,不入租界,不纳小妾,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各个方面行为都十分检点,不像其他那些军阀头目高调或者是被权力和欲望冲昏了头脑。  
不借外债:在现在的教科书上说直系曾获得了英美的支持。其实吴佩孚一生都没有向外国人借过一分钱。真正获得过英美支持的是直系中的冯国璋和孙传芳,吴佩孚是军阀中的例外。   
  不入租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败给了张作霖和冯玉祥。部下劝他到租界里躲躲,他不听。1937年,日本占领北京,有人劝他搬进天津租界,他不去。1938年,曹琨病死在天津法租界,他不愿自毁誓言,只在北京设灵堂祭奠。   
  不纳小妾:吴佩孚的发妻张佩兰是一个普通小店铺老板的女儿。两人结婚时吴佩孚还是一个破落的穷秀才,后来吴佩孚辉煌后,始终不肯抛弃其糟糠之妻。而且两人无子女,其妻劝吴纳一小妾,不要断了吴家香火,吴不从。1922年,一个德国贵族女子露娜,迷上了吴佩孚,不远千里跑到洛阳,向他当面求爱,被断然拒绝,该女子扔不断给吴佩孚写情书,几个月后,所有的情书都没开封的退了回来,最上面的一个封面上写着“老妻尚在”四个大字。   
命途败北  
他50寿庆之时,正是权势鼎盛之日,各地的军政要人和文化名人、各国驻华使馆的武官云集洛阳,清废帝溥仪也派出其“摄政王”前来祝贺。连曾名震朝野的维新派首领、著名学者康有为也大拍马屁,献寿联云:“牧野鹰扬,百岁功勋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表现了这个“大帅”叱咤风云的气概,还吹捧他更壮观的未来。但是这只“鹰”、“虎”的前景并不美妙。此人虽然精明、狠辣,然而因逆时代潮流而动,终于一败涂地。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他纠集主力扼守湖北咸宁的汀泗桥并上阵督战,亲手枪杀了几名后退的官兵,然而也抵挡不住革命洪流。两个月后北伐军攻克武昌,他大势已去,可是不像其他下台的军阀政客那样,腰缠万贯出洋“考察”或跑到租界去寻求外国人保护,而是在国内辗转流亡。  
   
民族气节  
吴佩孚在民族危急关头拒当汉奸,是与他个人的经历分不开的。九一八事变后,吴佩孚结束流亡生活,迁居北平,然而,手无兵权,纵然满腹怀有抗日之志,亦有心无力。期间,日本掀起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又要拉吴佩孚做“中国王”,吴佩孚说:“叫我出来也行,你们日本兵必须全部撤出中国去。”日本人越俎代庖地在什锦花园为他安排过一次记者招待会,他尚未开口,中外记者们已经读到了打印好的“吴氏对时局的意见”。一身中国绅士装束的他,放下打印稿,一字一句地说:“惟‘平’乃能‘和’,‘和’必基于‘平’。本人认为,中日和平,惟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无条件自华北撤兵;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之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交涉对手。”他还告诉自己的旧部下:“若另组政府,实国家之不幸之尤不幸矣。自治者,实自乱也,自治者,人治也。治其所志,非吾人所谓治也。”七七事变后,北平危急,吴佩孚拒绝南逃,北平沦陷后,吴佩孚在自己客厅的墙壁上挂上了关羽和岳飞的画相,设置香案祭拜,以示自己以岳飞、关羽为榜样,誓死不与日本人合作的决心。首先原因在于,吴佩孚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熟读经书,对孔孟之道极为熟悉。在从幼年到青年的二十余年中,吴佩孚虽曾因父亲病亡中断在私塾的学习,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学业,仍以各种方式坚持自学,为通过科举人士而努力。1896年他以院试第 37名考中秀才,虽不能因此说他旧学深厚,但也反映出他对此确实下过一番功夫。在这点上他与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布贩出身的曹锟又有着显著的区别。儒家思想对国家、民族的强调以及对国人爱国情操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北洋军阀中的“儒将”,吴佩孚喜用儒家的“忠、孝、礼、义”训练部属;在民族大义上,较之其他军阀,吴佩孚也有更清醒的认识。
死因之谜  
精明过人的吴大帅死得不明不白,当时各方面传说纷纭。关于吴佩孚的离奇死因,长期以来历史上普遍流行着三种说法。   

  一、是被日本人害死说,这也是内地和台湾都认同的一种说法。   

  二、是被国民政府的特工人员投毒致死说,这是当时报纸上的说法。   

三、即患牙病并发败血症说,这是参与“吴佩孚工作”的日本高级间谍的说法。 章 君毅著《吴佩孚传》一书中记道,吴佩孚吃饭的时候是小石头卡到了牙齿,又说为吴佩孚拔牙的东洋医生叫伊东,有一定的政治背景。  
对于吴佩孚之死,不仅有着政治层面的必然性,是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对华政策碰壁之后的牺牲品;而且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必然性,就是:他是“胶东文化沉积层”的必然产物,与胶东这块沃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走过的道路可能风云变幻,大起大落,然而归宿却只能拒绝卖国,只有保持住自己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支柱,让他不失为一名爱国者。

  
   
参考文献:  

《中国男》 作者:余世存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吴佩孚传》作者: 章 君毅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吴佩孚死因之谜》作者:苏全有  世纪   2003年第5期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第3期 《吴佩孚的批示》  

互联网资料来源:乌有之乡  相关网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