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话剧涅槃 (文化体制改革三论)
中国话剧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传入辽宁。中国的所谓的“话剧”,是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的。话剧传入辽宁后,各地爱好者纷纷成立话剧社团,开展演出活动。1925年,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年,欧阳予倩到大连、沈阳等地给当地戏剧界和爱好新剧的青年演讲平民艺术,传播现代话剧,自此,中国话剧首先在辽宁蓬蓬勃勃开展起来。日伪时期的话剧有过曲折不赘。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时期,共产党调集许多文艺力量充实辽宁话剧活动配合解放战争,“活报剧”“小话剧”发展迅速;解放前后,郭沫若先生的《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虎符》;曹禺先生的《雷雨》《日出》《胆剑篇》(与于是之、梅阡合作)《北京人》《骆驼祥子》;老舍先生的《茶馆》《龙须沟》;田汉的《关汉卿》《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孙中山之死》、《阿Q正传》、《卢沟桥》、《岳飞》、《文成公主》;留学美国哈佛学习戏剧的洪深先生的突出贡献则是在舞台艺术方面;以及苏叔阳先生的《丹心谱》先后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明珠。20世纪80年代,辽宁“人艺”在李默然先生的带领下,又把话剧演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常青树。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1,时间跨度长。话剧一般是一人一事一议;《茶馆》则是把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放戊戌变法至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对这个的时候变迁进行高度艺术概括。《茶馆》以小搏大,以一个小《茶馆》之兴衰透视社会之兴衰变化,大有曹公《红楼梦》以荣宁二府之兴衰反映清朝由盛到衰的现实主义笔法。(历史积淀)
2,与社会螺旋式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发展没有一帆风顺的,则是有起有伏,有快有慢的曲折前进,。(社会发展规律)
3,非常贴近市井生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如在左右,栩栩如生。(艺术及审美)
4,,以跨时代的“小人物”窥社会上层,见大千世界。 (思想性)
有此四个特点,在实现“环球同此凉热”之前,《茶馆》都一定会是有市场的。平民的生活才是社会的真实生活。这是一切伟大艺术的生命力所在。《茶馆》也是中国话剧赢得世界声誉屈指可数的力作之一。
解放后的《上海屋檐下》《家庭问题》《智取威虎山》《报春花》《自有后来人》,反腐话剧《杨三姐与陈小二》以及2011年的红色话剧《共产党宣言》《解放,解放》等都是不错的。世纪之交,一些年轻人搞“创新”的实验话剧,把话剧搞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思想艺术底子薄是一个因素,浮躁又是一个因素。音乐和肢体语言不是不可以借鉴,采用;但是,“对白与独白”是话剧区别于其他任何戏剧品种的特点,模糊或者边缘化了这个特点就与话剧风马牛了。中国话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严厉批评时下话剧低迷中显现出来的一些毛病:“现在演影视剧的话剧演员很多,但长期脱离舞台,缺乏表演方式和艺术技巧上的训练,即使再回到舞台,也很难以艺术魅力来吸引观众,只能靠名气来玩票”。又说“目前话剧不景气有客观原因,但话剧人也应反省自身,不是观众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脱离了群众”。
事实上,从艺术表现的手段特点来说,话剧比任何艺术品种都更贴近它的受众;话剧舞台上的人物,就是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兄姐妹、同事朋友和街坊邻居。又因为话剧是观众与演员在咫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观众更容易接受感染和产生审美愉悦。
话剧低迷,有人归于改革开放后艺术传播渠道的增加,特别是网络视频和各种高科技视频的无序竞争挤压。这自然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但也是一个不负责任,一切归于客观,不在主观上反省的坏毛病。我的看法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话剧不仅是一个每一场都在付出,都在进行再创作的苦差事;而且演员和剧院报酬低微;换言之,精神、精力、体力付出多,经济收获少。像样一点的话剧演员都改行或者对电视剧趋之若鹜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三日不弹,手生荆棘”;艺苑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之说,长期离开话剧舞台,想偶尔回来走秀,内行一看,不堪入目!李默然批评说“只能靠名气来玩票”是千真万确,一针见血的。
世俗的“浮躁,趋利”严重影响话剧人,也是话剧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承认是不行的。当然,中国大众的审美素质普遍低下,喜欢寻求声色之感官刺激也是一个互动的因素。这又涉及到带根本性的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中有“美育”这个内容。培养艺术细胞是“美育”的题中之义。不要看现在中国遍地都有书画琴歌舞的补习班,说句有的人不爱听的大实话:实为“教者爱财,学者务实(有利于升名校,谋生路)”也!培养“情趣修养”不过是招财进宝的形象代言而已。
话剧涅槃,我认为必须做到“三要”:
1,演员要去浮躁,淡名利,甘当苦行僧。2,大学要加强教育(美育);3,各级政府要补贴扶持。不能同时满足这“三要”,话剧亡矣!
“ 亡”与“不亡”的区别在哪里?关键在于有没有“三固定”:1,固定的剧场。2,固定的演出时间。三天打渔二天嗮网,或者一曝十寒的演出不算;3,固定有以推陈出新的新剧目为主。话剧自然也允许有象《茶馆》那样的传统剧目;但是,话剧最重要的还是与时代紧扣的新剧目。《茶馆》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剧中的众生相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能够找到。有人以“票友”从未间断来论证京剧没有“亡”,未必阿Q了一点。如果是这样,京剧是没有资格称“国粹”的,只能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话剧的命运更现实更残酷,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退路也没有;不生即死,没有第三条路可骑墙。
话剧,是所有舞台艺术中最贴近生活的艺术样式;是最能够与受众产生共鸣的艺术样式;是成本最低的艺术样式;是最能够激励演员精益求精的艺术样式;也是最能够为影视艺术储备最佳演员阵容的人才库。话剧,是一切表演艺术生态链中最至为关键的一环。话剧发展了,作为最普及的影视艺术也一定能够如虎添翼的得到更多发展。几百年来,欧美的事实摆在那里,无须赘言。
涅槃是痛苦的,就象一朝分娩。与其无痛苦的瘫痪,毋宁有痛苦的涅槃。话剧是这样,其他问题也是这样。有人说,话剧是泊来品,由它去罢。非也。话剧传到中国,虽然不过百年,但是他已然被中国本土化了,中国不能没有它。
我希望话剧体制改革能够学习郭沫若笔下的“天狗”,发扬个性特色,勇往直前,不畏困难,吞日月,衔宇宙,发出全部的Energy能量飞跑:我就是我,我就是话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