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你是自由了,还是害怕了?

火烧 2011-11-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共产党如何通过贴近群众赢得民心,对比国民政府失信,分析延安整风与文革等历史事件,强调群众力量与信仰的重要性,体现自由与恐惧的深层矛盾。

民国时期,百姓信服政府的,井冈山初期,群众以为共产党是政府宣传的土匪;但是共产党是贴近群众的,主动走到群众中间去,百姓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光明和魅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先辈们,去农村,下煤矿,那是什么精神------是信仰;试想当年他们都是大学生,留学生,去那山沟沟里;没有理想,甚至没有坚定的理想都是不可能的,就是以你现在的情况,你是个大专生,未必肯去那地方。  

井冈山时期的贴近群众,更让国民政府的信义诚信土崩瓦解-----(原来共匪这样对我们老百姓好啊);说句实话,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反而害了自己啊---至少加速了人民对国民政府的不信任。若无苏联钦差特使,瑞金苏维埃政权未必转到长征的地步。  

延安时期,延安苦,国共合作是个花架子,给名,但是经济限制你,共产党靠群众,到了有人骂劈死毛泽东的事情;最后发动大生产运动。这个事情才平衡了,官僚做法已经有了苗头。幸好毛主席为领导的中央及时发现,开始了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奠定了解放全中国的思想基础,土地运动奠定了解放全中国的经济基础。中国获得解放是很自然的事情。那是人民用热血保卫自己的利益的。  

解放后大建设时期,热火朝天,无论对错老百姓都理解。可是很多掌握权利的官僚已经被糖衣炮弹打残了;不为民谋。这个时期官僚主要是以个人为主,小团伙为辅;以李青山张子善的惩治警示明显。同时,毛主席开始思考“周期律”的问题了。这样的惩治只是一个治表的问题。  

当动员城市子弟下乡时,就是有了这个初衷,现在还有些返城知情说,当时去的地方不是人待的地方(你想过没有,当地老百姓怎么辈辈生活在那里?他们不是人?当然大多数人是得到了教育的:这样的地方就是老一辈当年生活的战斗的地方,那里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是从那里来的,如果不解决那里的问题,现在的乡下穷困,将引发这个国家的未来问题)。  

文革开始了,要从思想上洗礼国家的每个人,百姓为什么那么踊跃?官僚们想过没有?  

让百姓主动的掌握政权,当时人大代表,人民百姓的比重是很高的,这方面可以核查的。但可惜老百姓还没有学会掌握政权,对外还要依靠打过天下的过去建功立业的老革命,对他们只有教育。有些官僚就依靠这些把持。人民的政权最终没有完成尝试,被篡夺了。  

   从这里说,文革只是一个场所,只不过有人给提供了一个场所罢了。在文革中的各派未必都是为人民的,但只有拉出来溜溜,才看得见往日的羊皮下的马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改革也是一样,只是一个场所,只不过主导力量加强了。  

     改革初期的成功,首先,是改革者借着被群众信任的政权开始的,那时百姓是对执政政权的彻底信任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未来道路走向已经峰回路转了。以下是我所知道的生活细节:以佐证改革初期的问题。  

     就是在文革期间,城市也有农民工的,那时我父亲跟随生产队里的拉煤队去徐州用板车拉煤,有时放学时,很多小学生帮助推车。不过父亲他们拉煤队回去后要交给生产队一个月15元钱,买工分。当时我们村甚至组织了一个拉煤小队,去城市拉煤挣钱。村集体也很好,开始买了东方红大型拖拉机。  

改革前,有生产队小队长贪污,查出来了,用贪污的钱买了辆自行车,乡里乡亲的,送派出所都过意不去,就开批斗会,退回赃款。  

改革后,家乡的人出去的就一户,村支书因贪污,还没有查出证据,然后去城里开饭店了。其他的人种地忙不过来,我姑姑家在城里纺织厂,农忙还回来帮我们。后来纺织厂私有了,搞点小生计。  

还有很多老百姓打工一年,没有挣钱;老板拿钱跑了。初期的第一桶金想想哪里来呢。  

现在来说,不能说,国家没有发展,是发展了。可是和百姓关系越来越小。资本的机器已经快速运转起来。如靠百姓推起的一个汽车,却把很大一部分人落下了。开车的人想没想过,如果你再熄火呢?  

现在百姓间相互漠视,在我看来并不是件坏事情,可以促进百姓自觉团结互助组合。群体事件就是这样的一个开始,群体事件只是自发结合。事情还在发展中。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好的老百姓,他们是靠自己活路的。可以请官僚领导放心,他们是不会饿死的。冷暖也罢,百姓有自己的经济循环的。可是有些宣传可像当年国民政府的宣传?

只不过,老百姓再也没有以往的热情,有的省长下基层估计也体验到了:  

人民老百姓已经不理你了。你是自由了,还是害怕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