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招来干啥?
笔者是个改革的粉丝,但对招商引资一直不太感冒,尤其是对近几年的招商引资情况,更是忧多于喜。前段时间,曾写过一个帖子,题目忘记了,但观点记得很清楚,基本反对招商引资,坚决反对盲无目的的招商引资。今天看了网友“仇和在用官员顶戴打造‘第一政绩’”的帖子,又想说几句。
“招商引资”这个词,可能对各地地方政府的官员来说,都不陌生。大家为了实现招商引资的宏伟战略,都是绞尽脑汁。有发物质奖励的,有给予荣誉的,这不,昆明的仇书记又出了“招商引资工作不利就免职”高招。各地官员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我们招商引资的目的是什么?招商引资的目的实现了吗?对招商引资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是围绕着其本身的目的呢?改革开放之初,招商引资的目的一是在于借鸡下蛋,本地财政困难,缺少发展资金,因此需要引进外资,或是外国的,或是外地的,来发展本地经济。这个目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这个角度说,招商引资的策略是成功的。其目的之二在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技术。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我们发现有许多不适用于中资企业的管理。至少到今天为止,许多国企头上的官帽还没有彻底摘掉,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是不可能完全采用完全市场化条件下的外资管理经验的。强制采用外资企业的管理经验,也会产生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为枳的怪胎。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人才素质低下,也不可能采用外资企业的管理经验。管理管的是人,人不同,管理方式也必然不同。当前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中的优秀人才,谁不想办法进入外资企业呢?留给民族企业尤其是民族中小企业的,都是外资企业挑剩下的。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除了其又开发出更新的技术,然后将原来技术以高价转让给我们的情形之外,其核心技术根本就不会转让,并且很多企业都不让中国接触其核心技术。三十年都没有达到的目的,有什么理由认为,再过三十年,我们就能学好用好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呢?难道外资企业原来没有发善心,今后就会发善心?或许吧,但笔者对此严重信心不足。从这个角度看,招商引资的策略并不甚成功。
招商引资并非一无是处,也非百试百灵的灵丹妙药。既然如此,它有多大的作用,就给予多大的关注与重视,这应当是一种正确的处理方式。过于重视与过于轻视,都不对。然而将招商引资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原因何在?再过三十年,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目的也未必能实现,如果根据前三十年的经验来推断的话,结论几乎是绝对否定的。官员们应当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有一点官员们可能更清楚,他们的任期不到三十年。推行招商引资政策时,他们在河东,三十年后,他们早就在河西了。
再看看我们引来了什么企业?有技术密集型的,也有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后者占多数。人家是看中了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另外还有各种优惠政策。一旦我们从法律上强制提高了工人的工资,三年或五年的优惠政策终结,他们有许多就会撤。是不是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技术熟练工人?这只是我们的自我安慰。从外资企业招聘工人,培训一个月或三个月就上岗这一点来看,我们依靠自身力量完全可以做到。况且,一旦用强制性任务的方式推进招商引资,就难免引进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能源耗尽没关系,环境污染了没关系,外国老板到点走人,他们才不管呢。我们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的官员多数还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我不污染,你也要污染,你不污染,他还要污染,而且谁先污染谁先升职,便宜为何要留给别人?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优惠政策给予我们的中小企业,我们本地的企业会不会有更快的发展?有了这些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可以改进生产条件,更新生产设备,可以为工人发更多的工资,可以吸引更优秀的人才。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有些地方政府对引来的外资企业法外施恩,有违法行为不让执法部门处理,把外资企业当爷爷供着,这种高规格的待遇,我们本地企业,除超大型的国企之外,一般更是享受不到的。这种极端不平衡的竞争条件,让我们大量的民族企业怎么跟外资企业竞争?市场经济不是公平竞争的经济么?这难道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更难以令人明白的是,我们的地方官员不是从外国政府领工资啊!笔者更想问一问,把外资当爷爷供着的官员们,你们到辖区内的中小企业去过吗?他们的生产经营条件有多差,你们清楚吗?他们多么需要哪怕是像外资企业一半的优惠政策,你们知道吗?
招商引资与促进本地企业发展,谁是本?谁是末?搞清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搞清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不是本末倒置!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们,应该有一个长远眼光的,我们就算不在乎别人现时的评价,那么应当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是不是也应当考虑一下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