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迎春爆竹

火烧 2009-02-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35
文章通过回忆过去春节放爆竹的热闹场景,对比现在春节的冷清,展现爆竹文化的变化与社会变迁,体现节日氛围的转变与时代影响。

迎春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中国人绵延了上千年的关于春节的记忆。若无08年春节期间的意外插曲,子虚对每年那声声迎春爆竹的感觉是喜庆和愉悦的。这两年,唯有感慨了。

  子虚迁住小区6年多了,整个小区有3栋楼皆为大居室,居者或有钱或有权,并以有权者居多。其中两栋位于子虚的房前屋后。03年~07年春节,每晚,子虚房前屋后居大屋者,家家抬出一两箱花炮尽情燃放,有几家更是赛着搬出一个个粗壮的礼花炮,冲天礼花炫得夜空五彩斑斓。每每这时候,子虚就和家中小朋友各守前后窗户,互相叫着来看自己这边的“盛景”。

   每当这时,总会让子虚常想起小时候过年放花炮的情形。

  上世纪80年代前期,每逢过年,父亲单位有孩子的人家,无分地位高下,家家都会买一大纸箱各式花炮外加几大挂电光炮。春节那几晚小孩子们窜来窜去、呼朋引伴的,忙着看并品评各家的花炮。放过花炮,要好的几家人聚在一起吃自制的汤圆,然后,几乎家家的孩子都提着自制的或买的漂亮花灯挨家炫耀。白天,子虚把电光炮拆散装满口袋,揣上火柴出去和小伙伴们一家家拜年,一路走一路扔炮听响,并比赛看谁扔得远,等回到家,口袋里装满了各家的糖果瓜子花生。

  轮到子虚给家中小朋友过节时,花炮品种更丰富了,但也比当年贵了N多,安全系数也下降了N多,出于经济和安全两方面的因素,像当年父亲那样一次买一大纸箱花炮燃放已成历史。打花灯、与小伙伴团体去拜年,对现在的小孩子来说,如同传说。

  08年除夕夜,子虚带领小朋友下楼放了自家的一点儿花炮,看到出来燃放爆竹的竟然不多,颇觉纳闷,不禁举目四望,才发现居大屋者十室九黑,约好了似的齐唰唰消失。整个儿春节期间,子虚所住区域虽然间或有零星鞭炮声传来,但少了熙熙攘攘前往大屋拜年的人群,冷清超过了禁放的那几年,全然没有了往日处处洋溢着的节日气氛。晚间没有漂亮的礼花炮可看,白天也少了许多同伴可玩,家中的小朋友直嚷嚷着没意思。

  节后若干天,才见房前屋后大屋的灯陆续亮了。后来又风闻居大屋者节前南飞旅游去了。其时,正值南方十九省雪灾。再后来又得知,节前,子虚所在城市曾被可能发生的一场空前大灾笼罩,万幸的是,在瞒了全市平民的情况下化解了。

  风平浪静时,居大屋者不可或缺地成为繁华盛景的妆点者,可谓居功至伟;但有风吹草动,信息灵通,反应迅速,身手敏捷的居大屋者,便可迅即无声无息展翅高飞,飞向那安宁祥和的桃花源。

  09年的春节是居大屋者铆足了劲要补偿的一个春节。

  元旦后,噼噼叭叭地鞭炮声白天黑夜响个不停。年三十凌晨开始进入了高潮,房前屋后满是震天的鞭炮声,躺在床上就闻到了隐隐的火药味,等天亮透了,起床看窗外,缠绕着鞭炮的竹杆仍竞相从许多窗口伸出,各楼都被弥散的硝烟所包裹。开窗换气是不可能了。

  一批批拜访大屋的客人们捂着耳朵,警惕着楼上燃放的鞭炮,踩着厚厚的炮屑为小区带来了人气和年的感觉。

  晚间,历年燃放花炮的主角又依次上场了,热闹不输往年。子虚依旧守在窗前看着熟悉的盛景,直到大年初一凌晨三点左右。

  当主角们尽兴离去后,子虚还未及从窗前转身,不和谐的一幕却发生了。黑暗中,有几人因争抢礼花炮的巨大残壳和其它花炮残壳大声争吵甚至动起手来。从声音判断,前院是几个老头和老太太,后院是一个小伙子和一个老太太,小伙子手中似乎拖了一个很大的袋。辞旧迎新的夜里,她(他)们一直在寒风中静候,为的是捡拾几个可以换钱的花炮残壳。

  此后连着几个夜晚,焰火盛会后,“不和谐”的一幕就跟着拉开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