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吴越春秋看韬晦之术

火烧 2010-12-0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吴越春秋中的韬晦之术,分析勾践卧薪尝胆的策略,探讨韬晦在历史中的应用与成功之道,强调隐藏实力与战略谋划的重要性。

“韬晦”一词,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其解释为——韬:把才华隐藏起来;晦: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再延伸一下,便成为:把方针大计和真实的意图、目的隐藏起来,不让人、尤其是不让自己的对手知道,以便能够从容地安排布置一切。  

众所周知,之所以要韬晦,是弱者对付强者的需要。中国历史上行韬晦之术取得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然,行之较早,又较典型的当数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  

公元前500年后,吴国利用中原诸国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会,逐渐强大。却没想到侵略积贫积弱的越国时,挨了当头一棒,不仅兵败如山倒,国君亦中箭身亡。于是,举国震怒,重新组织兵力。两国毕竟实力悬殊,吴国也没用什么洲际导弹之类的武器,便让越国俯首称臣。  

纵览当时的局势,晋、楚等老牌的帝国主义已经日薄西山,唯吴独大,因占据江南大好河山,“鸡的屁”占了各国总和的一大半,气势熏天。故而,越王勾践不得已采纳了文种、范蠡的建言,假意对吴屈从,开始行韬晦之术。  

也许越国君臣本身就是赵本山的祖师爷,不仅戏演得好,“忽悠”之技玩的也是炉火纯青,硬是把伯嚭给收买了,将吴王夫差给麻痹了。而越王勾践回国后抛却了脂粉荣华,山珍海味,躲进茅屋,席柴薪、尝苦胆,大力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念念不忘报仇雪恨。  

与此同时,范蠡、文种辈在全国范围内富民强兵,“十年生聚,十年恢复”,没用三十年就将越国的“鸡的屁”翻了几个跟头,还不断地发展新式武器,其实力很快便能与吴国一较短长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或者说,在没有达到一击而能至吴国于死地之前,越国君臣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着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内政外交没出一丁点纰漏。概括起来说,他们认识到,欲行“韬晦”之术,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几件事:  

一,首先是不能自我暴露。  

假如,勾践卧薪尝胆时,越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就说:我国奉行的是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越国“韬晦”一百年都不动摇……什么的,那么,传到吴王夫差耳朵里,夫差肯定会马上豁然开朗,然后勃然大怒,继而骂道:“马拉戈逼,原来是糊弄老子的!”于是发兵,四面围堵,于是,就算越国的文臣武将有经天纬地之才,想“韬晦”也“韬晦”不下去。勾践回过头来再惩罚那个发言人是“越奸”亦无济于事。这无异于一个弱汉打不过一个强汉,却丢下一句门面话,说,老子明天就去终南山学艺,三年后咱们再见高低一样,将自己的打算预先告诉敌人,图得就是一个嘴快活。国家博弈靠谋,谋集乎于兵,兵,诡道也,岂可轻易示人?  

二,欲报仇雪恨必先强国富民(不是所谓的国富民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本意截然不同),必须使大多数人饭吃饱了,才能有精神去打仗。因此,勾践一方面采取寓兵于民的政策,大力扶持农桑,他自己除了每天伸着脖子尝一口苦胆外,还带着王后亲自与农夫们一起躬耕于田垄(绝不是像植树造林那样挥两锹土做做样子),另一方面轻徭薄赋,还把与邻国贸易所产生的外汇补贴给穷苦阶层,(不是拿去买吴国的债券)让百姓家家过得殷实。大王尚且如此,其他人还有什么说的?于是乎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复仇的怒火在越国所有人的心里熊熊燃烧。所以说,韬晦的精髓在于自始至终地给百姓以恩惠,在于永无止歇地修炼内功。而不是拿着百姓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今天投资这儿,明天救济那里,被人家吹捧几句,仿佛真的不是老大就是老二了,结果不仅引起吴国的疑心,加强了防备,而且,那些受惠的转过脸去便嘲笑你是个傻冒,既当了冤大头,又两头不落好。  

三,使敌淫乱而丧失警惕和斗志,自己勒紧裤带而励精图治,是越国君臣难以撼动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为此,范蠡舍弃甜蜜的爱情,把千古第一美人西施送到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小三”,文种搜集了无数的奇珍异宝去“孝敬”吴国的第一奸臣伯嚭,于是,伯嚭不断地在参众两院替越国说好话,夫差沉浸在温柔乡里连声夸奖勾践“大大的好!”接着,对越国解除武器禁运,在越国遭受自然灾害时还提供了粮食援助(非转基因食品,可以放心食用),对此,吴国的鹰派人物,三朝元老,总理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伍子胥毫无办法,气得只能在官邸大骂“娘希屁”。  

   然而,倘若当时越王勾践见了西施一眼便不能忘情,把她晋升为国军少将什么的。倘若当时范蠡金屋藏娇,抑或不得已将西施送出去后意志消沉,整天去歌厅唱歌,去桑拿洗澡,然后把与按摩女交往的情形和次数记在日记上。倘若文种当时见钱眼开,把那些金银财宝留一些先盖它七八栋别墅,分一些给小舅子开公司,再把大头交给老婆孩子办绿卡,存瑞士银行,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励精图治,“韬晦”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吴越春秋的历史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四,韬晦并非是一味屈从。怎么说,吴国君臣都不是一群傻蛋,且不说伍子胥老谋深算,就是吴王夫差也是年富力强,英俊潇洒的君主。他在宫殿中检阅仪仗队时,走起路来威风凛凛,比俄罗斯的普金还要性感,绝不是像太监一样扭扭捏捏、袅袅娜娜。他们顶多消沉一阵子,便开始试探越国的深浅和能够容忍的底线。伍子胥先是派了一群武士,去越国首都耀武扬威。越国君臣当时虽然不便于暴露实力,但也绝没有忍声吞气,而是派出一位武功高强的少女,三下五除二就将这帮武士打得屁滚尿流。(确有其事,金庸先生将其拓展,写成小说《越女剑》,故事很精彩)后来,也就是在越国大举攻吴的前一年,吴国派遣一个航母战斗群,越过太湖,直达越国边境挑衅。这时,越国既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提抗议,也没有召集楚国、鲁国等来举行什么几方会谈,而是命精锐的二炮部队化装成渔民,利用新研制出来的地对舰导弹——木棍上浇上油,点着火再用大弩发射——转瞬间就歼灭了这一支来势汹汹的航母战斗群。这一仗打下来,大涨了越国人民的志气,坚定了军队必胜的信心。尽管吴国的鹰派嚷着要抱复,但决策层因为摸不着底细没敢轻举妄动,至此,吴国的一个将军本来想说要把越国打回100年前的话,也悄悄地吞回肚子里去了。而由此,楚国等一些邻国看到了越国人的胆略、智慧和实力,从此开始信任、支持越国,从而保证了越国大举进攻吴国时战略后方的稳定。  

概括起来讲,韬晦之术,无论是作为一种战略还是战术,它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谋略一样,是教科书里面的学问,关键在于掌握、使用这门学问的人。善之上者,可将其灵活运用,演绎出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画卷来;拙劣不堪者,只能东施效颦,手忙脚乱的疲于应付,其高下不可以道里计。每读史至此,不免令人掩卷长太息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