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读史三
创业集团
君民之间形成等级关系后,在上者团结的便不再是广大的百姓群众,而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构成了一个朝代的统治集团。在王朝建立之初,这个集团又可称之为创业集团。如汉高祖刘邦有“汉初三杰”,汉光武帝刘秀有“云台二十八将”,蜀汉昭烈帝刘备有“五虎上将”,唐太宗李世民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主的关陇集团,明太祖朱元璋有淮西集团,满清有八旗子弟等。
这些创业集团是王朝创立的核心。创立王朝的君王和他们紧密团结,集众人智慧,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敌之短,经过奋斗,终于取得了帝位,创立了大业。
我们来看这些创业集团。它们有几个特点。一是相互之间友好、信任。刘邦对三杰的评价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是刘邦“善将将”。这善表现在哪里呢?就是相信他们,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张良不用说了,刘邦对他是言听计从。张良原先为他人谋划,他人都听不进去,看到刘邦对他如此,张良说道:“沛公殆天授。”从此以后紧跟刘邦。后来项羽分封韩王,张良是韩人,项羽让张良相韩王,张良走到半路,就跑着去找刘邦了。
萧何主持后方,刘邦常年在外,家属、根据地都给了萧何,不信任他,那是不可想象的。何况,萧何不仅治理好了后方,还不断供应刘邦大军的补给和输送给他新兵。至于韩信,刘邦任他发挥,很少打电报去指挥他作战。
这种相互信任导致的是紧密团结。当韩信很强大时,很多人去劝他背叛刘邦。其中的一个谋士蒯通对他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意思是说,你跟着刘邦,不过是一方诸侯,如果背他而立,可以称王称霸。但是韩信拒绝了,说了几句很动感情的话:“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就是说把他的衣脱给我穿,把他的饭食给我吃,对我如此的人,我如果还背叛,那是不义——一口拒绝了蒯通的建议。
二是关系的融洽无间。刘邦称帝后,大臣们在宫殿奏事,大呼小叫,有时还拔出剑来,很没有规矩。这当然有当时封建制度还没完全建立时的宽松环境,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俗话说:一起扛过枪(的是兄弟)。一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兄弟,那感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刘关张更不用说了,三人是结义兄弟,是一起把天下打下来的。
李渊、李世民对属下的感情也很深厚。李渊称帝后,和将领们聊天,总是很和气地坐在一起。大臣刘文静劝道:“皇上既然已经称帝,就是天下至尊,怎么见臣下还称呼他们的名,聊天还平起平坐呢?”李渊说:“都是以前的好朋友,习惯了。你不要担心。” 一次,大臣裴寂请求告老还乡,李渊听了很难过,说道:“我们要一起慢慢变老。到那时,你退休,我当太上皇,一起喝酒谈天,岂不很快活?”
李世民登基后,打仗的事基本上交给了李靖。一次他给李靖下诏书说:“行军打仗的事都交付给你了,我不遥控你。”又有一次下诏书对李靖说:“有日夜看护你的老婆子没有,派一个过来,我想详细向她问问你的起居情况。”后世官员读到这些诏书都感慨流泪,说道:“君臣之间就应该这样互相信任啊。”
李世民不止对李靖一个人如此。很多大臣病后,他总要去看他,送给药物、饮食。死时,怎么也要去送。有时大臣劝阻,他没办法去送,就会登上高楼远望目送。有的还会给他撰写祭文、碑文,叙说君臣的感情,感谢臣子对国家的贡献,寄托他的哀思。
三是遇到困难共同商议,战胜困难,度过难关。曹操、袁绍的官渡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袁绍兵多将广,但是刚愎自用,不与属下商议进退。刚开始,谋士沮授劝他不要攻打曹操,袁绍不听。几个和沮授过不去的人趁机出来离间两人的关系,说沮授掌握着大权,袁绍外出攻打曹操,要小心提防沮授。袁绍听后就把沮授的军权分给了其他人。而曹操这边恰恰相反。大家一开始很害怕,但经过曹操的分析,大家坚定了打的决心。谋士荀彧更是说道:“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袁绍的所有谋臣、将士在他的眼里完全是不堪一击。这种信心来自哪里呢?来自君臣的上下齐心。
两军对垒官渡。田丰劝袁绍不要在官渡和曹操打阵地战,而是分兵出其后,攻击曹操的后方,让他兼顾不及。袁绍信心满满,完全不听田丰的。田丰再三劝说,袁绍火了,把田丰关押了起来。后来沮授、许攸一再给袁绍出主意,袁绍一次都没听,被曹操歼灭了主力军。袁绍恼羞成怒,不仅不思悔改,还变本加厉,杀了田丰。
而曹操这边呢?将军程昱带兵分守鄄城,曹操打算给他二千兵,程昱拒绝了,只要了七百,说道:“我多带兵过去,袁绍必定来攻打我,那时您我两边都会受损。”曹操很是为他的胆量感动。曹操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兵少粮尽,想退回许都。荀彧写信给他说:“这是您和袁绍决战的机会,不可丢失。谁能统一北方,就在这一战,您要坚持下去。”曹操听了头脑清醒了,就坚持了下来。
更有意思的是许攸,他见袁绍油盐不进,就干脆投降了曹操,把袁绍的老底透露给了曹操:“袁氏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曹操大喜,听从了他的建议,一把火烧了袁绍粮草。大军行动,粮草为重。粮草被烧,袁军动摇,被曹操一击而败。袁绍退回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我们读《资治通鉴》对这段历史的描述,经常看到这样几个词:“(袁)绍不从”,“(曹)操从之”等。两相对照,差别巨大,胜负也就自分了。曹操听从属下的意见,就是在危机的关头,和属下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抗敌,最终取得了胜利。
创业集团的这些美好合作都是在创业阶段。大业创立后,封建君主大多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能继续君臣良好关系的没几个。于是,又有了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的事,为曹操一生出谋划策的荀彧也在曹操称王前被赐死。虽然如此,但不可否认,在创业中,君臣的关系是没有那么严重对立的,他们更多的是伙伴,是以君主为核心的创业团队。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