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间派与第二中间派
按:本文原来附在《革命与做人的首要问题》一文后面发过一次,但感觉层次不太清楚,今做修改后重发,并把原题目《矛盾论、中庸之道与庸俗中庸学》改为《第一中间派与第二中间派》。本人认为,第一中间派与第二中间派这种体系方法可以当作一个工具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是一个比较好的工具。例如,对于和谐论,它就属于第一中间派;而对于毛泽东思想就属于第二中间派。毛主席的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就是指就是指第二中间派及它的左右倾之间的矛盾,毛主席的关于敌我矛盾的理论就是指就整个人类而言左派与右派之间的矛盾,这个左派与右派同第一中间派属于一个层次。当然敌我矛盾并不是只有对抗,还有合作,但在合作时忘却了矛盾的敌我性质,就是属于孤立地割裂地看问题,就会犯错误。之所以敌我矛盾中也有合作,这是因为左派只是一个部分,左派和右派构成一个整体。关于合作问题的分析另在别文论述。下面言归正传。
矛盾论继承了古代辩证法思想,道家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体。在这一点上古今是统一的,我们这里的矛盾论特指这一观点。中庸之道是儒家核心思想。那么中庸之道和矛盾论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
矛盾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包含一对矛盾,从这点出发,就人类整体而言,可分为左派和右派,并且左派和右派存在矛盾的对立。这是一个根本的观点,一切的讨论都从这点出发而展开,如果从这点上存在模糊认识或者调和观点来混淆是非,那就无法讨论了。
左派代表进步,那么右派就代表退步,左派代表先进的,那么右派就代表落后的,左派要求革命,那么右派就反对革命。这是矛盾论的基本结论。毛主席说过,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存在左中右,不假,就整体而言,君子是左,小人是右,这里就出现一个中间派,我们把它叫做第一中间派。这个中间派可是有悠久历史的,也就是民间的老好人,典型庸俗中庸学,其中间性立场更象他们的处世策略,算不上一派,属于早晚要分化的一群,是潜在的左派或者右派,是给孔子真正中庸之道抹黑的假美猴王。这个中间派就象雷达屏幕上的杂波一样,属于分布式存在,不可避免地要存在,但它不代表什么,因此,这种分化情况属于后面所说一分为二的情况。这里毛主席是站在左翼的角度上看整体而说这番话的,不要有不必要的误解。
既然左派要求革命,那么就有一个革命道路的问题存在,即必须有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革命才会成功,这条道路就是真正的中庸之道所在,所以这条正确的道路是左派所探求和追寻的,在此过程中左派内部也会再分化为左中右三派;对于右派他们反对革命,也就无所谓道路,他们维护的只是旧有秩序,守旧就要和革新者斗争,这种斗争是道魔之斗,在此过程中右派内部也会再分化为左中右三派。
下面我们看一下孔子对于中庸之道的论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也就是说小人与中庸之道是无缘的,因为小人根本不去考虑什么中庸之道,追求中庸之道的人只是一群君子。孔子又说道:“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显然人分贤愚,认识与行动就会有差别,但我们不能因为愚与不肖而剥夺其要求进步追求做君子的权利。这句话说 明在 君子也就是左翼内部也同样存在左中右,我们把这里的中间派叫做第二中间派,尽管这里过分强调了做到这个中的难度。这个中间派可不是什么假货,而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代表了正确的路线,是这里面的中坚力量;这里面的左实际上是左中之左,属于过者;这里面的右属于左中之右,属于不及者,这个不及,可能属于贤与不肖,也可能属于小人中的投机分子混进君子队伍中来,属于危险分子,是需要左派重点防范的。
我们知道,绝对的平衡,物体是不会显著运动的,所以第一中间派代表的绝对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只有平衡被显著打破时,显著的运动才会发生,所以第二中间派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发动机,因为它处在了一个先天有利的位置,就是在整体的非平衡点上而在局部的平衡点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中庸之道无可厚非,倒是庸俗中庸学要彻底批判。
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道其不行矣夫。”实际上就是说对 于 君子对于左派而言,探索正确的道路是很困难的事,在革命的过程中,正确路线的取得往往需要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那么中庸之道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此道与时而变,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死执一点,要时中,不要执中。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左派必须时刻坚持这一正确路线,稍一分心,就会偏离正道,这点好理解,就象开车一样,一歪方向车就跑偏。
为了更清楚起见,我们不妨效仿物理学的电磁波谱来描述它们的关系:我们从左到右画一条直线代表整个人类,分左中右分别代表左派,第一中间派,右派。这里左派代表革命一方,右派代表反革命一方,中间派就是庸俗中庸学一群人,实际上是一群墙头草。在左部区域,又可分为左中右,这里的中间派是第二中间派,代表掌握正确路线的一方,代表真正的中庸之道。就整体而言,左派与右派两大阵营有斗争;就局部而言,在左派也就是革命阵营内部左中右三方也存在斗争。但两种斗争性质不同,方法也就不同。但必须明确的是,革命阵营的左派属于极端或接近极端的一派,物极必反,特定条件下须防止走向反面;革命阵营中的右派在谱线上离反革命右派最近,要防止走向投降,因为天然有这种倾向。
这里主要要搞清研究的对象,搞清整体和局部,左派只是整体的一翼,而左派和右派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比如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整体,其中又分革命和反革命两大阵营,国际上的革命政党和人民是我们的朋友,而反革命阵营也同样有他们的国际盟友;革命成功以后,则形势转化为中国与境外敌人的对垒,则中国和中国之外的世界组成一个整体,而中国则成了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在我们本国内部即革命阵营内部又分为左中右三派,在国内公开的敌人已经没有了,但在我们内部右派中就会分化出潜在的反革命分子以革命的面貌出现,很危险。
我们和敌人不仅有斗争,还会有合作,但不能因为合作就把思想也换掉。削足适履迁就敌人岂不是投降吗?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我们的理论清醒。
上面就人类整体而言,中庸之道处于左部之中。而就道义而言,中庸之道则合于天道,属于生生不息之正道,天行之健。
在这里又有一个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争论,一分为三是一个新观点,企图否定一分为二,认为以往的一分为二的观点不科学,非敌即友,使世界充满斗争,这是不对的,实际上这是一种折中主义,或者就是修正主义。其实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并不矛盾,它们是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世界的。这里有一个阴阳奇偶之变主导着是一分为二还是一分为三。
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读老子著作的时候不要把老子当作神话去读,而是要当作严肃的哲学著作去读,最起码上面这句话就是揭示世间万物变化的一条真理,一生二就是一分为二,二生三就是一分为三,只不过这个二分布于两翼,双双一分为三。也就是说,该一分为二的时候就一分为二,该一分为三的时候就一分为三,是有严格条件的。一分为二的一属于太一,是道所生之一,是阳;一分为三的一是一分为二中的二分为两个一,这个一是成双出现的,实际上属于阴。我们把太一叫做阳一,把二分之一的一叫做阴一,那么结论就是:阳一只能一分为二,阴一必然一分为三。三生万物。
举例来说,上面就整个人类而言,属于太一,它分就一分为二,也就是分为左翼和右翼,虽然也有中间派,但这个中间派是两大对立集团之间的中间派,是潜在的左派或者右派,革命大潮来临时它不归依于左或者右就无法独存,因为没有自己鲜明的独立立场,因此算不上一派。左翼和右翼又分别一分为三,形成各自的左中右三派,这就是一分为三。前面说过,这里面的两个中间派叫做第二中间派,第二中间派分别是它们各自派别中的中坚力量,而第一中间派则是墙头之草,根本就算不上派别,这是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的根本区别所在。
中庸之道研究的是一分为三的情况,也就是二生三的阶段,三生万物,也就是芸芸众生相,所以儒学大行于人间,圣人管理人类;而道家的研究范围侧重于道生一,一生二的阶段,所以老子居于三十三重都率之天,道士们多研究成仙升天之事。
相关文章
- 立春偶成 春光好(侍宴苑中賞杏花)
- 立春偶成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一作李乂诗)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立春偶成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立春偶成 蒙恩易镇豫章丐假还乡途中偶成十七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立春偶成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红栌山庄 李乂《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原文及翻译赏析
- 奉和圣制张说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出塞王昌龄 宋之问《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原文及翻译赏析
- 绝句二首杜甫 鷓鴣天(登一丘一壑偶成)
- 宋之问 上官婉儿《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古诗原文意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