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立此存照”(4)--法无定法,了犹未了
也“立此存照”(4)
——法无定法,了犹未了*
马望野
=========================
(甲一)
++++++++++++++++++++++++++++++++++++++
经数次谈判初达共识 被日美安保毁于一旦
苏日谈判分割南千岛群岛始末
秦 鸥
++++++++++++++++++++++++++++++++++++++
对于孤悬远东海外的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斯大林曾经表示:“它们是无数苏联军人用鲜血换来的战利品,谁也无权把它们夺走。”今年11月1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又用自己的双脚兑现斯大林的宣言——南千岛群岛仍在俄罗斯的有效控制之下。但话说回来,苏联乃至俄罗斯曾不止一次打算放弃部分岛屿,上世纪50年代,双方一度甚至达成解决该问题的初步协议。
——苏联对日态度几度转变——
在俄罗斯勘察加半岛和日本北海道岛之间,有一串绵延近1300公里的岛屿群,即千岛群岛。历史上日俄围绕千岛群岛展开过激烈争夺。1855年,日俄签署《和亲通好条约》,约定整个千岛群岛以得抚岛为界,以南归日本,以北归俄罗斯,由此确认了日本对南千岛群岛的领有关系。1875年,日本获得了整个千岛群岛的控制权。1945年2月,作为苏联将出兵打击日本的回报,美英苏在雅尔塔签订秘密协定,指出“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同年8月,苏联派兵占领整个千岛群岛。
起先,苏联在对日领土问题上并不强硬。斯大林担心苏联在远东遭到美国及其盟友的包围,所以一方面坚称国后、择捉二岛属于苏联,另一方面表示愿意归还“小千岛群岛”(即色丹和齿舞),前提是日本先签署和约,并承认其他岛屿的归属。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东西方在远东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苏联在对日领土问题上转为走强硬路线。
1950年2月,中苏签订同盟条约,明文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盟国进攻时,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日本舆论迅速联想到“北方领土”问题,当时,一家报纸警告说:“赤色中国与苏联结盟,将影响北方领土回归,这将是一场可能持续几代人的斗争。”果不其然,由于日本首相吉田茂相继与美国签署一系列军事同盟条约,苏日关系越走越远,解决领土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有别于吉田茂的“师美政策”,1954年底上台的鸠山一郎秉承“敬美路线”,希望使日本的独立性上升一步,但遭到自民党内吉田派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断用领土问题和日本留苏战俘问题对鸠山施加压力。而鸠山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迫切期望在任期内解决一系列对苏问题。苏联则为求离间日美关系,这时也主动对日让步。
——谈判代表成了历史学者——
1955年6月1日,日本和苏联终于在伦敦举行“关系正常化”谈判。谈判一开始,日方代表松本俊一就强烈要求苏联归还南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但苏方代表马立克称:“我们没有和你们建交,何来领土归还?”双方在苏联“先建交后谈领土”的原则问题上争执不下。
6月7日,松本俊一拿出一大摞历史档案,称千岛群岛等从历史上看是日本领土,所以应该就领土问题交换意见。马立克也不示弱,拿出苏联社会科学院的大量考据,证明俄罗斯对那片岛屿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
谈判断断续续持续到当年8月,苏联态度突然转变。8月9日,马立克暗示,可以就齿舞和色丹交换意见。据赫鲁晓夫之子的回忆录《赫鲁晓夫谈赫鲁晓夫》记载苏联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赫鲁晓夫认为齿舞和色丹离日本北海道较近,将其据为己有弊大于利。而之所以不放弃择捉岛和国后岛,赫鲁晓夫则另有考虑:“在经济上,这些领土没有任何意义。相反,它却给我们带来大量的损失,是预算的沉重负担。但是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威信的考量,以及事情的战略方面。”
面对这一变故,松本俊一匆忙请示内阁,但鸠山一郎的回复是,除非“整个北方四岛一并交还”,否则“不可接受”。要知道,色丹和齿舞仅占南千岛群岛面积的6%。
——苏联外长否认存在领土问题——
1956年9月,日本首相鸠山一郎亲自致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提出了进行两国关系正常化谈判的五个条件,包括“苏联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等。这意味着鸠山内阁立场有所松动。事实上,当时的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里只剩下苏联未同日本缔结和约,无论莫斯科还是东京都希望改变这一不正常现象。
10月12日,鸠山一郎亲自率团赴苏,但他一到莫斯科就病倒了,谈判因此由农林大臣河野一郎负责。谈判开始前,河野主动找上苏联外长谢皮洛夫:“鸠山首相不可能再来莫斯科了,如果我们现在不达成协议,日苏关系正常化就要推迟好些年。。。。。。”显然,河野希望用直率的表达来感化苏联谈判代表。
16日,河野见到赫鲁晓夫,又一次提出领土问题。但后者表示,苏联最多只能交出齿舞和色丹,并且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实际向日本转交上述领土应在签定和平条约之后”,二是“应在美国把它占领的冲绳岛和其他历来就是日本的领土交给日本之后”。谈话最后,赫鲁晓夫解释说:“我们不想在这方面有不平等的状态。为什么美国控制着日本的领土并在那里建造反对我国的军事基地,但却要求我们把属于我们的领土交给日本呢?”
经过妥协,双方最终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声明中说:“苏联同意把齿舞和色丹交给日本,但这些岛屿的实际交付将在缔结苏日和约之后进行。”
1956年声明是一份过渡性文件,当时大家都以为达成最终协议不会太久,哪知日美在1960年签定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鉴于该条约继续敌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新任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紧急召见日本大使,强调出于日本丧失了独立性,向日本交出齿舞和色丹已不可能。葛罗米柯后来还坚定地表示“(苏日)领土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于是,终苏联一世,日本都没要回一寸领土。
(《环球时报》2010/11/08 秦 鸥:《经数次谈判初达共识 被日美安保毁于一旦 苏日谈判分割南千岛群岛始末》)
(甲二)
+++++++++++++++++++++++++++
新闻观察:
俄对争议岛屿立场“不再摇摆”
马 宁
++++++++++++++++++++++++++++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和知名国际问题专家昨天在北京-莫斯科视频连线会上重申俄罗斯对俄日争议岛屿的主权,并对诸多敏感问题作出回应。俄方人士表示,梅德韦杰夫总统“登岛”预示着上述岛屿将得到大力开发。
■当年拟归还两岛是“用土地换和平”
俄日之间有关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的领土争端是“二战”遗留问题。1956年10月,苏联和日本恢复外交关系后签署了《日苏联合宣言》,规定“苏联同意待两国缔结和平条约后把齿舞、色丹两岛交还日本”。不过,两国至今未达成和平条约。2004年底,普京也曾表示可以归还齿舞、色丹两岛,但日本坚持对四岛的完全主权。俄罗斯的上述做法都被认为是在争议岛屿主权问题上的摇摆。
昨天,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委员涅纳舍夫针对这一问题表示,苏联在1956年表示愿意归还齿舞、色丹两岛,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于“用土地换和平”的考虑,但日本一直执意要求归还全部四岛,才导致两国至今尚未签署和平条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帕夫利亚坚科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俄日之间更需要一份全面规划两国在21世纪关系、解决两国战略问题的条约。
■俄专家称环境和情况已发生巨变
涅纳舍夫强调,当年签署《日苏联合宣言》的环境和情况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的建议既然没有解决问题,我不认为它在今天仍然有效,我也不认为俄罗斯的任何人和任何势力在当前的情况下仍然愿意向日本归还两个岛屿。”俄罗斯东方大学历史系教授科什勒的回答则更为坦率,“50多年前还没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也没想到可以在海底开采出如此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俄未来将大力开发“北方四岛”
位于堪察加半岛和北海道之间的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虽然具有丰富的渔业和矿产资源,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实际控制这些岛屿的俄罗斯却被质疑对其疏于管理和缺乏关注,导致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岛上人口锐减。
涅纳舍夫昨天表示这些指责并不准确,“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岛上已经建立了十几个渔业加工和科研企业,只是最近几年由于经济不景气其中一些被淘汰了。”他表示,梅德韦杰夫视察岛屿将是这些岛屿的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的开端,“中央政府将投入大笔资金用于南千岛群岛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不是部署军队。”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帕夫利亚坚科说,南千岛群岛已经纳入俄罗斯的远东发展战略中,俄将“一步一个脚印”地对其进行开发。
■解决争端不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中国与日本同样存在遗留自“二战”的领土争端。参与视频连线会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胡继平表示,在解决领土问题时当事国应该尊重历史,找到两国都能接受的方案,而不是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采取失去理智的做法,不但损害两国之间的关系,也会使两国的民间关系受到影响。
(《北京青年报 》2010/11/10 马 宁:《俄对争议岛屿立场“不再摇摆”》
(乙)
+++++++++++++++++++++++++++++++
望太平洋而兴叹
二战后琉球群岛本有机会属于中国
江 淮
+++++++++++++++++++++++++++++++
琉球群岛位于日本九州岛与中国台湾岛之间,从东北向西南呈弧形分布着大隅诸岛、吐噶喇列岛、奄美诸岛、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蜿蜒达1000多公里。它就像一排篱笆一样将西侧的中国东海与东侧的太平洋隔开。
12世纪琉球群岛上出现了中山、南山、北山三国。1372年明朝政府分别册封了琉球三国国王,三国向明朝称臣,成为明朝藩属。几年之后,中山国灭了其他两国,建立起统一的琉球王国,仍向中国朝贡。明朝皇帝还曾赠送闽南人的三十六姓给琉球。明朝灭亡后,琉球王国继续与清朝保持藩属关系。明朝册封琉球200多年后的1609年,日本萨摩藩诸侯岛津氏用武力征服琉球,并强迫琉球进贡,从此琉球进入了“一国两属”时期。初期,日本一直要求琉球对中国隐瞒其向日本进贡的情况。后来,清朝由于国力衰弱,自顾不暇,虽已知悉却“未予过问”,但也从未正式承认琉球系日本属国。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不再满足“琉球两属”的状态,于是谋划吞并琉球。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强制“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并将其列入所谓“华族”。1974年,日本利用琉球船民被台湾高山族杀害的事件派兵入侵台湾,并逼迫清政府认可日侵台为“保民义举”,变相使其承认琉球人为日本属民。1875年日本强制琉球改用日本年号,不准其向中国进贡和受中国册封。1879年日本宣布废(琉球)藩置(冲绳)县,正式把琉球并入日本版图。
日本吞并琉球后,琉球多次恳请中国派兵援琉,但衰弱的清政府却没有答应。不过,毕竟是琉球王国的宗主国,清政府也据理向日本进行多次交涉,反对日本吞琉。李鸿章还请美国卸任总统格兰特居间调解。
1880年3月,日本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分岛、改约”案,即琉球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岛屿属日本管理;琉球群岛的南部诸岛如宫古岛、八重山,则归清政府管辖。作为交换条件,中国应修改日清通商条约,允日享有最惠国待遇。据此,清政府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等人与日方代表进行商谈,1880年10月草签了《琉球条约》及《酌加条款》。
此一“分岛、改约”案在清政府内部引起非议。李鸿章上奏折称:“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则大受其损,拒之则多树一敌,惟有以延宕一法,最为相宜。”清政府最终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对“分岛、改约”案置之不理。
但李鸿章的“延宕一法”即“拖”的政策,既不能、也无力阻止日本吞并整个琉球群岛,结果是中方在琉球问题上一无所得,使中国轻易丧失了琉球群岛的南半部,失去了中国由东海进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试想,如果李鸿章有一点起码的海洋意识和地缘战略思想,在无力也无心阻止日本吞并琉球的情形下,接受日本的“二分琉球”方案,中国则轻易地、合法地拥有了琉球群岛南部的宫古岛、八重山等诸岛。
之后,历史又在20世纪40年代给过中国人一次机会。
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开会讨论对日作战示意。美国总统罗斯福两次向蒋介石表示想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但蒋未接受。
一次是11月23日晚,罗斯福对蒋说:“我考虑琉球在地理位置上离贵国很近,历史上与贵国有很紧密的关系,贵国如想得到琉球群岛,可以交给贵国管理。”蒋不知该如何回答,过了老半天才回应说:“我觉得此群岛应由中美两国占领,然后国际托管给中美共同管理为好。”
另一次是11月25日,罗再次向蒋谈及琉球群岛,说:“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果得不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给你们管辖?”蒋半天不作声,罗斯福以为他没有听清楚,又补了一句:“贵国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战争结束了,就将琉球群岛交给贵国。”蒋犹豫再三,最后答复道:“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罗斯福心里明白了:蒋介石是真的不想要琉球群岛。此后,罗斯福再也不提琉球的事了。
面对琉球群岛,抚今追昔,怎不令国人扼腕兴叹呢?(摘自《世界知识》2010年第21期)
(《作家文摘》2010/11/09)
马氏子曰:
有人告诉我,日本陆地面积虽小,而海洋面积却很大,两者相加,其国家总面积在全世界竟排名第六。我在十分惊讶的同时,也马快想到:它是怎么搞到手的?罗斯福当年对蒋介石已经挑明了:“侵略成性”,真是言之不虚。(这里也要插上一句:美国有嘴说人,没嘴说自己:短短二百多年来,它家国土的扩张也很不文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的先哲就有过名言:“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08/13 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123页)这番话,对于我们观察历史,观察现实,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一切,一直还都是管用的。不信您就以此来看看、侃侃我们周边发生的事变吧!
(题注*)
“法无定法,了犹未了。”这是由在下摘录而来的一句话。源自何元普题四川新都宝光寺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我不过是借人家杯里酒浇自己胸中块垒,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罢了。据《名联鉴赏词典》介绍:“宝光寺在四川新都县城北,距成都10公里。相传始建于东汉,隋代名为大石寺。唐代广明元年(881年)底,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南逃四川时曾驻跸于此,命悟达国师重修庙宇,改名宝光寺。明代寺废,清康熙九年(1679年)重建殿宇,恢复了寺院,即一塔、五殿、十六院的建筑群。殿堂庭院,雄伟壮丽,门窗檐拱,雕刻精美,尊尊佛像,栩栩如生。但如何为佛像题联呢?常见者不外乎三种:敬佛、戏憎、状寺,而本联却开一新域,即讲经。
上联说,我们这些‘世外人’认为宇宙间的道理,没有固定不变的道理;这样,以后就会知道原来认为不是道理的现在却是宇宙间的道理了。下联谈,‘天下事’繁多无绪,想了结还是了结不了,既然如此,那‘何妨以不了了之’呢!上联指出‘法无定法’,宇宙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并且指出随着变化人们对一切事物和道理也就逐渐认识清楚了,这是很宝贵的哲学道理。人们之所以对这副对联念念不忘,还在于作者巧用了‘法’、‘了’二字,这在对联中堪称一绝。下联讲对‘天下事’的处理态度是‘不了了之’,未免有消极情绪,须知这是题在佛门的;况且,就其广泛意义来说,不妨理解成是‘难得糊涂’的同义词。”(《名联鉴赏词典》,顾平旦、常江、曾保泉主编,黄山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
在我看来,尽管人间常态是“法无定法,了犹未了”。可是事关国家民族的权益名节,却不可等闲视之。依照当代普世盛行的丛林法则,还是得牢记咱们祖先的古训:“两军相逢勇者胜”。该开口时就开口,该出手时就出手!即许是韬光养晦,也不能吃哑巴亏吧?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有种的谁也不能是软骨头。。。。。。想想毛岸英,想想他爸!何等的勇敢,多么的坚决。温良恭俭让,那是对待自己人的规矩。有一首歌唱的好啊:“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20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