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成为镜花水月
在一项工程立项、调研、审议通过、启动之前,对以前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工程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认真地调查分析,找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无疑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远的不谈,就看近十年,我们在各方面建设中总共推出过多少称之为“工程”的东西,成功者有几?楼倒倒、楼脆脆、桥塌榻,不管怎样说,也在现实中实现了成果,虽然存在时间有限。而铺天盖地的抽象的所谓“工程”,有很多东西仅是在纸面与口头上建立起来了。从启动到总结再到作用、影响与成就,一切都停留在纸面与口头上。启动时的隆重与声张、实施过程中的散漫混乱、总结时的羞羞答答以及实际效果的弱化乃至虚化,无一不再展示着这样的一个道理:凡好大喜功者,事多不谐矣!
与抽象的所谓“工程”多难成正果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几乎任何一项不成功的“工程”,其出发点都是非常好的,如果实施成功的话,效果都将是突出和显著的。原因何在?依笔者考虑,所有宏大的“工程”,都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群众既是实施这些“工程”的强大的主力军,也是享受这些“工程”成果的最主要群体。脱离群众,是产生“事多不谐矣”的根子。
群众说“领导让咱干”与“领导,咱得干”这两种状态,在任何一项涉及群众的“工程”实施过程都会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横空出世,显然带着强烈的“领导又安排工作了”的色彩。不出所料的话,全国各地、各级、各方面又该忙着发文件、开会了。请记者先生们及其他好事者注意会场,看看又有多少打瞌睡与心不在焉的,大约就能推测这一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效果了。高层放下来的水,还没到群众参与那个环节,就差不多干涸了。群众促领导,事情好办得多;领导促群众,难上加难。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浅显的道理。
我们缺少人才吗?未必!我们缺少的人才成长的机制与选拔出人才的制度。目前的重大人才工程的着力点却没有放在人才成长机制与选拔人才制度的调整上,而放在人才培养上,方向偏了。培养再多的人才有什么用?富人移民了,优秀人才或者忙着移民,或者不归国了,多数在国外吃不上饭的,都回来体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幸福了。一个县有21个政治大家族100多个政治小家族,在这样的人才使用环境下,即使有人才,能有用武之地吗?这不是个例。如果一个机制的功能是既培养人才又驱逐人才,那结果不全是为人家培养人才吗?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还存在一个“知马亦不能用”的问题呢?即使是人才能不能用,也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有着很大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