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民间读史五

火烧 2011-11-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分析其推动社会和谐与改革的机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如根据地建设、领导力及群众基础。同时对比历史案例,强调毛泽东领导革命的策略与团结的重要性。

农民起义  

说起农民起义,在历史研究中,曾经是很火的。这火是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推动。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起过很大作用的,但从来不受重视,以致要通过国家强制力来推动研究。这主要是掌握话语权的文化精英们都不愿与底层人为伍,对起义是深恶痛绝,对起义的评价非匪即贼。所以,把底层的东西抬上台面,那是需要力量和勇气的。
    一
    说起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我觉得主要是推动社会和谐。我在这里不用发展这个词,因为何谓发展,恐怕是言人人殊。而且,它是启蒙主义者编造出来,并不符合中国历史。
我认为社会和谐是在各主要势力的对立斗争,或说博弈中达成。农民起义就是农民阶层表达他们利益诉求的一种手段,一种博弈方式。在一个王朝的初期,这大多会吸引朝廷的注意,并促使它改善政策,安抚农民,以稳固统治。当到王朝末期时,由于利益格局的稳固和僵化,农民起义随能让王朝清醒者看到危机,但不能使王朝的改革产生功效,因为既得利益集团是要千方百计抵制改革的。这时,农民起义会越来越凶猛,最终通过推翻原王朝,建立新王朝来实现利益的重新的较为顾及农民的分配。这就像一个系统,当其结构稳定后,要改变其状况,只有输入更大的能量,打破其原有结构,按新的要求重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只是小能量的输入,是无法打破原有状态的,农民起义才是那大的足以促使系统结构重组的能量输入。
    二
    说起农民起义的成败,说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似乎太现代化;说是领导能力问题,也是存在……各次有各次原因,各次总起来看,有相同也有不同。但通过比较,我们能从中看出些东西。
    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成功的只有两回,一是刘邦建汉,一是朱元璋建明,其他都算不上成功。比较成功的和失败的,根据地的建设是个大问题。如唐末黄巢起义,转战大半个中国,历时六年,最后惨败身亡,就是游击来游击去,没有建立稳固根据地。明末李自成起义也是。在一次攻打下洛阳后,李岩向李自成提出了一个“三阳开泰”的战略:以洛阳、襄阳、南阳为支点建立起根据地,然后向全国发展。但李自成没有接受,只想回陕西,在西安立都,然后东征。因为他的手下大将大多是陕西人,家乡观念重。后来虽立都西安,并成功东征打下北京,灭亡了大明,但由于根据地建设时间短,根本没有力量来和满清军队作战。
因为不建立根据地,和老百姓的关系就淡漠,你来时,老百姓看到你的好,倒向你;你去时,朝廷军队又回来,反攻倒算,百姓倒大霉。这样来回游击几次,老百姓就不会再欢迎,而是恐惧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其实力是不稳靠的,容易被朝廷的惠民政策瓦解。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根据地,但领导人从此腐化变质,不思进取起来。最后,虽斗争14年,影响及于18个省,但还是被中外反动势力绞杀。
    而刘邦、朱元璋就不同,他们建有稳固的根据地,本人目光远大,身边有能人、贤人辅助。农民起义由于是穷鬼闹革命,能人、贤人看不起,一般都是躲得远远的。而这两次,一是由于秦统一不久,还没形成正统的观念,所以,墙倒众人推,能人、贤人都出来大显身手。一是民族战争,汉人自然帮汉人,能人、贤人也就过来凑热闹了。而太平天国运动,打的是基督教旗号,虽反清带有民族战争的性质,但汉人儒生对基督教不感冒,也就没人参加。再加上对手曾国藩以护卫儒家圣教为号召,更使天下读书人都站到了朝廷一边。
    三
    从这些历史再来看我党的革命,就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的高瞻远瞩了。当年红军上井冈山,很多人也是不愿建设根据地,存在游击主义的思想,但经过毛泽东的努力斗争,得到了克服。
    至于能人、贤人,我党以先进的共产主义为号召,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但我觉得我党我军主要的能干的干部其实都是农民出身。这也是毛泽东的厉害,他通过指引,把一群穷鬼、文盲放到革命实践中,通过实践来锻炼他们,使他们获得成长,成为了革命主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团结。国民党也有根据地,有能人干将,实力远远超过共产党,但为什么最后失败,就是整体不团结,搞派系斗争。毛泽东通过延安整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把各方面赞成他的人团结了起来,还团结了原先反对他的人。把一盘散沙凝聚成一个有力的拳头,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