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驳“再论反腐的调子该降一降了”的错误观点
再驳“再论反腐的调子该降一降了”的错误观点
前面我们驳斥了某网友的“论反腐的调子该降一降了”的谬论。看来该网友是能根据别人意见改变自己的认识,这点需要肯定的。但是我们也提醒这位网友,写文章是为了阐述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反对自己认为不对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名”或其他东西,更不能以帮忙为名抹黑。喜欢在强坛上发表文章的人,多数是不为利的,当然拿钱的洋奴小右除外。大家起五更睡半夜,写点文字,主要是为了国家强。这个出发点是对的。但对的出发点不一定必然导致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观点。特别是为了有意唱反调以图名的时候。自圆其说是很困难的。除非是有意思地留出漏洞。
又看到这位网友的新作,点击率还很高,但其中明显谬误重重叠叠,点击越多,可能的危害性就越大。即使作为读者的网友们水平很高,但也还是容易造成一些模糊认识的。所以不得不驳。我们驳的方法是只引用其主要观点,不全文驳了,但绝对不会夸大其缺陷,也不会用过激的语言。
一、关于形势的判断
作者认为:“令人不解的是腐败不仅没有被反绝迹,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这个判断是经过我们驳斥后,作者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后得出的。这个结论基本正确,我们同意。
二、如何理解为什么腐败现象越反越严重的问题
首先,作者提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比较高的,这个观点基本正确。无论是从进入的门槛、文化层次,还是从日常受到的教育和严格的约束,干部特别是公务员,是受到比其他社会阶层更为严格的管束的。这也是一些机构或媒体得出公务员是最辛苦、最不幸福、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群体的结论的主要原因。我的一个公务员的朋友曾给我看过一本他们编的“小百科全书”――汇集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党委各部门的各类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的制度规定和相关文件,象一本学生用的小字典那么大、那么厚(正文是五号字)。看了后,我极为奇讶:制度是要人遵守的,遵守的前提是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么多制度能记得住、能自觉遵守吗?该同志苦笑,用了十四个字总结不违反这些制度的经验“领导说啥就做啥,小心听话不会错”。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干部队伍整体上是好的,管理也是严格的,公务员们是上级的公仆。
其次,我们看看作者的进一步分析的主要论据和论点
原文:“这就需要对腐败进行再认识。”“为什么现在很有一些干部成为了腐败分子?甚至在一些偏激的人的眼里干部基本上可以和腐败分子划等号了?为什么会有‘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的说法?”“如何理解‘几任交通厅长的前腐后继’?如何理解一个又一个的窝案、集体腐败?”“解释只有一个: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腐败是特定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一种不可避免的系统产物。”“在‘一切向钱看’、人人讲发家致富,以钱的多少来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社会环境下,独要求我们的官员两袖清风、安贫乐道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难道是现实的吗?”
这一段分析是很成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作者默认了“无官不贪”这个前提并拙劣地找理由归咎于社会环境这个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我们早就分析过,权力滥用才导致腐败,99%的公务员是服务员,手中是不掌握权力的,他们没有条件腐败。只有1%左右的公务员手中掌握权力,他们才有可能腐败。所以说全体公务员队伍都腐败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肯定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抹黑的结果。相反,普通公务员的生存环境远远比其他职业的人要恶劣得多。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某地区有一年搞作风整顿,一个干部因为家里有事,很少迟到而这次迟到了一次恰被抓个正着,于是受到通报批评、不得年终评优、不得年终奖的惩罚(那时候没有规范津补贴,年终还是有奖励的)。他不服,就反映,结果被改任非领导同级职务,从此学乖,自认倒霉,再无精气神。还有个比较典型大家都熟悉的,衡阳那六个受处分的干部也是同样的例子。这就是公务员时刻可能面临的“反面典型”和给猴看的“警示鸡”风险,万千指责集中于一人的舍卒保车替罪式风险。二是听到的一个故事,某国家部委到地方暗访,结果一单位领导态度不好,被加大监督力度,果真还有问题,本来严重违纪接近轻微违法的事情,由于上面压力大,结果最终以违法论处,按照相关法律条款以最重的上限判刑。具体参与的司法界人士讲:如果不是上面压,即使按违法算,也只能按最轻的处罚走,不致于判刑。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特别是被一些新闻媒体如焦点访谈爆光而小错重罚被冤枉的干部大有人在!!!有兴趣的可以从网上找。处于这种高风险的环境也,没有权力和强大的后台,一般公务员是不敢犯错误的,否则饭碗不保。
二是作者认为腐败不可避免的观点和论证也是极其可笑的。如他强调“在‘一切向钱看’、人人讲发家致富,以钱的多少来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社会环境”必然会出现腐败现象,这个观点是不对的。这种环境只是可能会产生腐败的思想原因,而不是必然条件。这种思维就象判断一男一女一同走路就必然行淫一样荒谬。
然后他又为腐败的产生找客观的制度上的理由:“腐败是特定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一种不可避免的系统产物。”“腐败是市场经济社会一种不可避免的、规律性的存在”、“ “那么,为了根治腐败,而重回计划经济年代好不好呢?不好,因为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是地地道道的折腾””。很显然,作者认为腐败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我们反问一句,香港、新加坡腐败现象严重吗?他们是实际计划经济吗?所以说,腐败和市场经济这种“特定的制度”并没有必然联系。
三、作者的结论是否能成立
原文:“别说我们才搞市场经济没有多少年,就是搞了很多年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典范如美国、日本都有很多的腐败大案发生的。因此,对于反腐这件事就应该有一个理智、平和的态度,不要总为之吵吵把火,叫嚷什么‘腐败不除,国无宁日’,好像反腐败压倒一切。其实,我们要做的和应该做的只是通过法律和制度把腐败控制在一定程度就可以了。主次不分、喧宾夺主都是不利于发展的。”
这就是他为什么得出主张反腐败的调子该降一降的结论。尤其最后一句话,隐含了为了发展是可以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腐败的,反腐败是不利于发展的。这些观点是根本靠不住的。
这些观点的荒谬性、以及如何正确认识腐败现象、如何标本兼治打击腐败现象等问题,本人先后在《向诸葛亮学反腐双打选手打两面针两手都要硬》《乱谈贾雨村不折腾周正“尤”》《关于健全党内监督体系的思考》等三篇文章中,都已经详细谈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写了。
四、结尾的话
本人通过看“反腐降调论”的作者的文章,特别是他这两篇降调论的东西,是深有一些感受的。最大的一个疑问是作者写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目的?
因为从该作者的多篇文章分析,他显然不是一个糊涂人。而且十分勤奋,一天两三篇甚至四五篇地高产,而且基本上都能在强坛上发出来。但就从强坛发的这两篇“反腐降调论”的文章,笔者想请教一下作者你写作的动机是什么:
第一种动机,作者是为党和政府帮忙的,正面呼吁的,目的是担心反腐败调子过高影响中心工作。那么两篇降调论的文章出台,说明作者的思维能力成问题,表达更成问题,因为通过对两篇文章的分析反驳,我们完全得出了作者看似正面写、实际上却起到了反面作用好象是有意抹黑的结论。如果是作者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原因,我们只能苦笑而矣。如果不是因为能力问题,那肯定就是态度问题了。说明作者是为了完成篇数的任务,写作态度极不负责、极不严谨,好心办了大坏事,这种典型的形式主义的官样文章,写了还不如不写,真成了小帮忙大添乱。因为从正面角度讲,这种文章,把反腐败和发展和稳定对立起来,以高尚的名义为罪恶辩护,不仅是完全不通而且是巧言令色式的无耻而强要有理的东西,更容易激发正义反腐者对授意者的强烈反感。给他下达任务的那些人也是白痴,即使不是白痴的话,也是官僚主义极其严重,对革命工作特别地不负责任。如果脑子稍微清楚一点,有一点点责任心,只要认真看一下这两篇文章,就必然得出不是引导而是误导的结论。下任务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正常思维,肯定是不会花了钱让人写这种文章的。
第二种动机,作者是有意识抹黑的。不过这种抹黑的手法极其高明,是正话反说写作法的倒用,反话正说。这种方式面对的读者是需求层次比较高善于分析的那类读者,这恰恰是强坛爱好者共同的特点。用写正面灌水文章的方式,在一片深红中悄悄地加两点黑,既不太明显,又容易蒙混过关,而且还容易被有心人看到,从而达到实际上的抹黑、彻底使人们丧失信心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通过对两篇文章的仔细分析:在论述得比较严谨的文字中,两篇文章都出现极为明显的“漏洞”,即特别荒谬特别明显的错误,而且这“漏洞”却恰恰能够发挥极大的杀伤力:如前一篇的“漏洞”是干部队伍整个都是腐败的,第二篇的“漏洞”是现有体制必然导致腐败。分析这两处关键点,似乎作者欲说还休,点到为止。故意这样做,其效果就是白纸上的一个小黑点,虽然小却十分引人注目,从而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也是抹黑洋奴们使用的另一个太极拳术,顺便提出来,大家要警惕)。
作者到底是什么动机,请你回答。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