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间——三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前言
牛顿的绝对时间是「可加和量」。所谓「可加和量」,就是一个由各个组分构成的联合客体,其对某一数量的值乃是这各个组分的这种数量的值的算术和。质言之,如果我们有两个事件,其一刚好开始于另一事件结束之时,则时间的时间长度乃是两个的时间长度的算术和。简单的说,就是认为时间是可以进行数学计算的概念,亦即,认为「2小时+2小时=4小时」这样的数学式可以成立。
一、1+1=2
「1小时等于1小时」。
这是我们认为时间可以进行数学运算的逻辑起点。此一等于彼一,是1+1=2的前提,而1+1=2又是我们建立数学体系的逻辑基础。
但是,如果我们不把时光抽象化而是具体化的考虑,就可以发现这个等式与我们在尘世中的生活经验是相违背。因为,根据我们的切身经验,如果在两个「一个小时」之内所经历的事件不同,其感悟到的流逝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开会的时候和打麻将的时候,虽然同是一个小时,可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前者无聊而漫长,后者感觉过的很快。
倘若问一个人“200秒和201秒哪个更长?”,大多数人大半会脱口而出“当然是201秒”。可事实上,这种提问本身就已经含有暗示性了,因为已经使用数字表示了时光。一眼看上去201秒应该大于200秒,假如我们只考虑纯粹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话(更苛刻的讲,纯粹数字没有可比性,因为没有指出数字的指向具体到什么物体,譬如201个苹果和200个人,是无法进行无差别比较的)。不过,如果让一个人不看表,也不看数字分别感悟201秒和200秒,无人能肯定的说哪一段更长。
「6小时是2小时的3倍」。
已经习惯于数字化时间表示法的人不会感觉到异常,但“时光”绝对不能如此简单的被数字化,是阅读这段文字的人进行了简单的纯数运算而已,即6÷2=3。诚然,「6÷2=3」之类的抽象纯数计算源出于如下经验,即6个苹果是2个苹果的3倍,6个人是2个人的3倍等等。然而,我们要细细推敲的问题是,这种实物计算中抽象而来的纯数计算,到底能不能无条件的延伸到时光之计算上呢?
流逝感并不是直接出现在我们的生理器官的可捕获能力范畴之内的,所以它其实无法真正的转化为我们的切身经验。直白的说,我们要想验证6个苹果是不是2个苹果的3倍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拿出6个苹果和2个苹果进行直观化计算,并可以切身的经验到「6÷2=3」或「2×3=6」到底是指什么意思。但是,我们可以拿出6小时这样的「实体」,以及拿出2小时这样的「实体」,并进行对比,且在这种对比中切身的经验到两者之间的量化关系吗?否。
或许有人会指着钟表说,6个小时是时针走6个格子所花的时间,而2小时是时针走2个格子所花的时间,而6个格子是2个格子的三倍,所以6个小时是2个小时的三倍。但是,愚想要辨析的是,时针走的是距离,所以用格子来论证倍数关系,只是论证了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依然不能用来直接证明6小时所含有的“时间之量”和2小时所含有的“时间之量”是有必然而确凿无疑的逻辑倍数关系。
二、金刚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金刚经》里的一句。在我国,金刚经是流通最广泛,注疏最丰富者。《金刚经》系般若经典,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盛行。
菩提达摩在传授禅法时,推荐《楞伽经》。但此经概念群庞大,理说繁多,且译文生涩,而这些无疑给修习者加重了理解难度。反观罗什译《金刚经》,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还是对原文的忠实,以及解理的到位程度,都达到了其他经书无法与之媲美的程度。是故,到四祖道信之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成为了最重要的经典。据传说,五祖弘忍为六祖惠能说法,演至金刚经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慧能大彻大悟。
24点是今天还是明天(或0点是今天还是昨天)?
有人会说:“24:00是今天,明天应叫0:00”,或说“今天的结束,明天的开始”等等。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以现行的线性时间表示法,24点又会是0点,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今天就是明天吗?24点=今天,0点=明天,24点=0点,故,今天=明天?
再问者,我们可以认为24等于0吗?因为,从纯粹数学的角度来讲,8加16只能等于24,而绝对不可能等于0。
事实上,时间是个「相」,不可著。有时间相才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无时间相则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分,所谓道也者无古今,真知亦无古今也。诚然,「昨天」已经不复存在,这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但事实上,这个世界同样不存在「明天」。当我们说:“明天8点要上班”的时候,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个「明天」的呢?是指过了今晚,早上起床,洗漱之后的大概时辰。然而,当我们真到了所指的「明天8点」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并不身在「明天」,而是又来到了「今天8点」。
「明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只要到了我们所指的那个「明天」,那个「明天」就变成了「今天」(昨天今天明天,这只是三心的一种形式而已,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这一秒下一秒等等,具是)。
此时此刻,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唯此时此刻而已。然则,此时此刻本身又在瞬息万变,当我们说「现在」的时候,话音未落刚才说的那个「现在」又不再是现在的「现在」,现在又是一个新的「现在」。过去心在上一刹那即已远去,未来心却永远不来,因此,现在心亦处在刹那生灭之中而永不得住。是故,「存在」仅仅只是「变化无常的现在」,无过去,亦无未来。一个生命历程(或者一件事件)是在「连续不断的当下」中完成的,而不是「过去,当下,未来」三心中度过的。
弘扬中华文明学术社团 www.hongzhongshe.com
三、时间定义
物理学对时间的定义:时间是事件发生到结束的「时刻间隔」。换言之,时间是「时刻间隔」的简称。
来看看「间隔」一词。人们对「间隔」一词的理解是对视觉空间的理解开始的,比如,当我们说“两堵墙之间的间隔”的时候,间隔一词是指,我们的眼前有两堵墙,而两堵墙的空旷部分叫做“两堵墙之间的间隔”。
但是,当我们把这种对视觉空间理解转嫁到「时」上的时候,这个「间隔」就要面对语义歧义。因为,当我们使用「间隔」来描述两堵墙之间的时候,两堵墙是同时存在的,而「间隔」用来描述「时」的时候就要面对「一个时刻只有一个时刻」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说“从昨天到今天的间隔”的时候,昨天“这堵墙”已经消失,因而这个「间隔」失去了「一堵墙」,只剩下今天「这堵墙」。质言之,我们永远只能处在一个时刻,或者说,我们无法同时处于两个时刻,如何定义和理解“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呢?
※:在现代语境中,有一个「提前消费」的观念,意思是从我们的未来中透支一部分财富来消费,并通过未来的劳动收入来支付这部分预支。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因为未来是不存在的。所以本质上,是我们在「当下」借了别人「当下」的钱并在「当下」消费,绝非是从我们的未来中预支了。因此,我们并没有“提前”消费,只不过是借款消费了而已。
四、量词
「某物从A点移动到B点用了6秒」。这样的陈述,以白话文透视,并没有多少“异常”,其实,这句话是一句中文病句,是不符合于标准的中文语法的。要遵守中文语法,应该写成「某物从A点移动到B点用了6“个”秒」。
“There are 3 apples on the table.”
翻译工作者顾及到语言通畅性问题,通常会把这样的语句翻译为“桌子上有三个苹果”。这无可厚非,只是如此一来,把中文和西语之间的结构性差异给掩盖住了。且不管生涩与否,我们直译他一回:There(那里) are(有) 3(3) apples(苹果们) on(上) the table(桌子)——简化则是,桌子上有「3苹果们」。
「数词-量词-名词」结构是「儒家语系(贱文暂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的语法特点之一。从儒家语系之语法逻辑的角度来讲,「量词」表述了一句陈述中数字所描述的对象的个体是如何划分的。因此在儒家语系中,表达事物之数时,量词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6个苹果”,“2杯水”等等。
反观西方语言(贱文主论英语),并不存在儒家语系中的「量词」这样的词素。因此,这种语言有可能会省略去数字所描述的对象之「定一过程」。而此章节中所要细论的时间概念正是属于,缺乏「定一过程」却在随意使用数字的情况。
特别要指出的是,科学理论是倾向于定量分析的体系,而不是倾向于定性分析,所以「定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先定义了什么是「一」才能够构建定量体系,并进行定量分析。而正是因为西方语言没有特定的量词,「定一过程」被排斥在文本陈述过程之外,进而有助于形成了科共体的纯数分析体系。换言之,正是因为没有量词,无法确定「时间之量」的时间概念,畅行于文本陈述和语言交流过程之中。
按英文语法的分类,作为时间的「time」是不可数名词,所以即便是在英文语法体系内部,关于time的表示法也是有违反语法规则的弊病。英文会把名词分为可数与不可数,可数名词一般直接使用数字表述,如:two apples,four books等。而不可数名词一般都要夹带另一个名词来表述(通常是以“单位词+of”来表示),如:a piece of paper,three pieces of paper等。所以,「6 seconds(6秒)」这样的用法是不符合英文语法的,这是用可数名词的语法来表述了一个不可数名词,缺少了单位词。
※※:直线时间观在西方诞生和发展,亦与西方语言的语法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西方语言有「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而对于一个表述者和聆听着来说,语言永远只存在现在式。换言之,当我们用一个过去式描述过去的一种状态时,我们的描述行为本身却是现在式。亦有,当我们用一个未来式描述对将来的一种期望时,“此时此刻正在对未来期望”这件事实本身会被遗漏——对于一个主体来说,使用中的语言和文字,只有「使用中」而已,并不存在「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语言永远只存在于使用过程中,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存在即是现在,现在即是存在。
五、数字和序列号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事件的发生是有先后顺序的,并且是绝对的,因此,事件的发生发展只有「先后」而不存在与先后相对的「后先」之顺序。比如,春天之后必夏天,而不可能是冬天。而为了标示事件的这种阶段性绝对顺序,我们会使用到序列号(甲乙丙丁,first、second、third等等)。
科学共同体对时间的论述(转载至百度)——时间的本质:时间是事件先后顺序的「量度」。用公式表达则是,「t=(S1,S2,S3……,Sn)」。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1,2,3……n发生的顺序,时间就是对这些事件发生顺序的「排序」。
以上陈述中,出现了两个定义:
①时间是事件先后顺序的「量度」。
②时间是事件发生顺序的「排序」。
可以看出,科共体同时使用了「量度」和「排序」两个概念给时间下了定义。但需要我们明确辨析的是,量度和排序是有区别的概念,不能轻易混淆。对于这两个概念,我们各自有与其对应的符号群来表述,关于量度,我们用数字表达,而关于顺序,我们有专门的序列号来表达。事实上,事件之先后顺序,与数量并无必然联系,而科共体的“魔术”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用数字来代替序列号。序列号之间没有必然的倍数关系,而只有先后关系,但是如果用数字表示序列,就会产生序列之间有倍数关系的错觉。
假如,从一座建筑物里,第一次出来了1个人,第二次出来了2个人,第三次出来了3个人,那么第四次会出来几个人呢?其实是没有答案的,前三次出来的人数,并不能用来推导第四次出来的人数之根据,出来几个就是几个了,没有必然联系。亦即,顺序和数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科共体的数学教育中,数列教育占有很大一部分在比重,通过数列思维,科共体暗示人们“顺序和数量是有某种关联性的”。)。
题:1,4,9,16,n。问:n是多少?
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马上就会想起25,其实n就是n,是任意数,为什么非要填写25呢?其实可以随意填写的。但是,如果不按照要求填写,会得不到分数,得不到分数上不了大学,上不了大学找不着好工作,找不着好工作,买不起房和车,没房没车会找不着老婆,找不着老婆生不了孩子…………。我就写1了,我就不按套路出牌,能怎么着吧?
人们在进行金融投资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错觉。第一天某一股票涨了8%,第二天也涨了8%,第三天又涨了8%,那么第四天会怎么样呢?其实前三次的涨,与第四天的情况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会蜂拥而至很多人慷慨解囊送钱给庄家,因为很多人会以为「顺序与量变」之间有某种必然联系。庄家是怎么逗你玩呢?他们会在50的时候买入,价格不断上涨会引来无数散户想跟着捞一把,等炒到100的时候,他开始转手卖给你,把50,60买的东西以100,110卖给你,然后就走了。泡沫破裂之后,你手上的股票变成了40,他又开始回收,又开始炒,你又不死心,拿出棺材本…………。
国家进行汇率管制的时候,也会用到这种方法,要不断的调上来调下去,如此才能打掉人们内心的追涨追跌心理,因为一旦出现连续性上涨或连续性的下跌,会蜂拥而至更多的人,助长其涨其跌。
六、惯性的暗示
科共体用来“隐喻”出惯性原理的实验,就使用了混淆顺序和量变的方法。(注意,惯性原理是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的,那么用来说明“惯性”的实验,不是验证,会是什么呢?既然无法通过实验验证惯性原理,为什么可以通过某种实验来暗示出惯性原理呢?)
伽利略斜面实验过程如下: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上毛巾,小车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离就停下了。
第二次,在水平面铺上较光滑的棉布,小车在棉布上滑行的距离较远。
第三次,是光滑的木板,小车滑行的距离最远。
结论是,要是能找到一块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为零,小车的滑行速度将不会减慢。
在这里“第一次铺上毛巾,第二次铺上较光滑的棉布,第三次放光滑的木板”这个顺序是人为安排的顺序,如果我们第一次放光滑的木板,第二次铺上毛巾,第三次铺上较光滑的棉布,我们无法与“要是能找到一块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为零,小车的滑行速度将不会减慢”这个结论搭配,进而构建量之递增或递减的变化顺序。
七、为什么是数字化时间
其实,历法体系正是由序列号构成的符号系统,无论是东方传统也好,还是西方传统也罢,皆是以序列号为历法体系的构建符号。比如,东方传统的「干支纪法」,还有西方的January,February……December序列号体系等等(序列号只表示了January之后必然是February,但是如果我们用数字表示月份,即1月,2月……12月如此这般表示,会产生顺序之间有一种倍数关系的错觉)。
科共体所推广的所谓的「公历(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西历,而把一种西历尊呼为“公”历,说明……某些集团……洋奴……)」,是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初期,罗马教皇格雷果里修订了西方历史上的「儒略历」而制定和颁布的「格雷果里历法」。
这种历法只有主观数学分段意义,是完全不去考虑月亮周期在太阳年中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进而主观性的把一年截分成为12个月,而后为了调整每四年出现一次的太阳运作日和数学分段日上的差异情况,武断的规定为1、3、5、7、8、10、12月为31日,4、6、9、11月为30日,2月为28日,其中2月成为了四年一次的调整日差日。
那么,科共体为何情有独钟于这种用数字表示出的历法呢?
如果考虑到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科共体内心深处的真实心理动机。「循环时」的观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循环时都是传统观念)对于资本积累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并且与会计学的持续经营假设相悖。比如,众所周知,历法的一年有十二个月份,而十二月份之后又会回到一月份,并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里的玄机很简单,「时」只以序列号的方式循环往复的体系无法支撑金融体系,试想,在某个银行系统里,十二月之后一切利息都将清零,金融体系恐怕就无以构建了。所以,资本计算的「时」绝不能是与客观世界完全匹配,而是要成为十二月之后还会有第十三个月,二十四个月之后还有第二十五月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可以随意进行计算的直线时间」。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