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贵州大山走出来的“学究”!——乱读随钞之五十一 马望野
欢迎您,贵州大山走出来的“学究”!
——乱读随钞之五十一
马望野
================================
偶然,读到榕杨女士的一篇不到千字的文章:《一个言传身教的“学究”》(《北京青年报》2011/12/28,附后)我被一个母亲平凡的话语强烈地感动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是很受教益。这篇文章,朴素却隽永,引起了我的无限感慨和不尽深思。她只讲了几个细小的情节,却涉及一桩天大的事情。平素我们都不太注意一些生活的细节,其实里面蕴藏着诸多不凡的意义。在大家都欣赏洋味,时尚,豪华,急转弯。。。。。。,而鄙视学究,斯文,土气,实心眼,。。。。的时候,我们能见到从贵州大山里走出来、在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的贫苦孩子,依然葆有着淳朴自然的无邪本色,而且在熏染影响着身边的同辈人,实在难得,实在可贵!这是一种什么能量?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错!然而,榜样在哪儿?作风从哪儿来?为什么是贵州大山的孩子在同化着首都北京的孩子而不是相反?为什么是贵州大山的孩子能够同化首都北京的孩子而不是相反?。。。。。。我很想知道那能量的来源和出处,谁能告诉我呢?我是从人民军队退伍的老兵,见闻多限于自己的经历。在我看来,南京路上好八连,和解放上海当夜露宿马路的部队,精神上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在辽西战场战士们不吃老百姓树上熟透苹果的故事,和三湾改编后红军制订的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精神上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那么,贵州大山出来的“学究”,和神州大地的习俗,和炎黄子孙的风尚,也就是和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精神上是也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吧?那是中国人处世的样势,那是中国人思维的路数啊!于是,大家就不能不问一问,为什么如此重大的事情,在三十多年来,居然仿佛视而不见?从而使拜金贪腐、崇洋媚外、假冒伪劣、骄奢淫逸等等坏招恶行、歪风邪气,沉渣泛起、恶性膨胀,像可吸入的颗粒物一样,无处不在地毒害着败坏着人民的心肺?,甚至欲防而不能,欲禁而不止。。。。。。
所以,在这里,我也要说一声:贵州大山走出来的“学究”,欢迎您!
(2011/12/29)
-——附录:
++++++++++++++++++++++
一个言传身教的“学究”
榕杨
++++++++++++++++++++++
今生,我要感恩一个北京学子,儿子玩笑地管他叫“学究”。
“学究”是一个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从贵州大山里走出来的贫苦孩子。儿子比他小四岁。硕博连读的几年中,他一直像大哥哥一样地关心爱护儿子。他朴实而善良、刻苦而节俭,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感动。
记得儿子读本科时,花钱大手大脚,每个学期中经常打电话来要求“经济援助”;从和“学究”在一起,“超支”现象消失,每月有了盈余。放寒假时,竟然用节余的钱,给我买了一条羊毛围巾,给他爸买了一把电动剃须刀。我惊喜地问儿子:“过去总劝你花钱要有计划,你左耳进右耳出地不当回事,如今咋明白了?”他很认真地回答道:“和‘学究’在一起,乱花钱,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儿子的话,让我惊讶也让我感动。
还有,儿子原先所有的假期,甭管在家住几天,基本上是满世界转悠,要么和高中同学聚会,要么找“发小”乱聊一通,很少在家。自打读研,所有假期,不是在家看书,就是帮我做家务。我好奇地调侃他:“怎么,要做‘宅男’啊?”他很感慨地告诉我:“每个假期,‘学究’除了帮家里干农活、打零工挣学费外,还抽空到离家30多里地的小学去义务教学,我又怎么能浑浑噩噩地浪费时光呢?”儿子的变化,让我们惊喜之余,悟到了:“学究”身上那种农家孩子的优秀品行,如细雨润物般渗透到儿子的心田,使他在青春期里,少了许多盲目和浮躁,多了些淡定和扎实。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儿子博士毕业前,老公联系了一家条件优越的军队研究所供他做论文调研,可他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跟着“学究”去了一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位于贵州山区的科研单位。刚开始儿子一周用手机打个三言两语的“报平安电话”,慢慢地竟然一笔一画地给我们写信,几乎不用手机联系了。有一次,我写信问他,“是不是手机坏了?”他回信说:“手机没坏,‘学究’认为,与家人联系应该写信,块把钱就能和爸妈说许多的话;手机长途话费那么贵,还讲不了几句话。再则书信可以永久保留,是父母与子女感情最宝贵的记忆;而电波瞬间即逝,什么也留不下。”“学究”朴素而有着美好含义的话瞬间打动了我,那段时间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读着儿子洋洋洒洒的“万言书”,品尝个中酸甜苦辣,和他们同喜同乐,非常幸福。
回忆点点滴滴难忘的往事,我真真切切地看到:是“学究”言传身教地让儿子懂得了——珍惜人世间最宝贵的情感财富,锁住心中的亲情;学会了——真诚面对和善待身边所有的人,献出心中的真爱,“近朱者赤”,此刻我真正理解了这句千年古训。
“学究”,一个让我永远怀有感激之情的北京学子!
(《北京青年报》2011/12/28 榕 杨;《一个言传身教的“学究”》)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