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蓝胡子与麻胡子

火烧 2011-11-17 00:00:00 读书交流 1035
文章解析蓝胡子歌剧的不同版本,包括巴托克与凯莱的创作差异,探讨其文学来源与艺术改编,突出蓝胡子与法蒂玛的象征意义及人性剖析。

萨克雷小说《名利场》恢谐地写道,“大象的步伐就配音《蓝胡子》歌剧中进行曲的节奏”,译者注解说,“《蓝胡子》原是十七世纪法国诗人贝罗(peyrault)所著的童话,蓝胡子是个财主,凡是嫁给他的女人都活不长。最后娶的妻子名法蒂玛,有一次蓝胡子有事出门,法蒂玛不遵丈夫之嘱,擅自开了密室的门,发现丈夫好几个前妻的尸体。蓝胡子回来,见秘密已经揭穿,准备将她刺死,幸而她的哥哥们及时赶到,杀死监胡子,救了她的命。这故事在1798年编成歌剧,凯莱作曲,考尔曼作词。”  

前不久,有关监胡子的外国歌剧上了中国舞台,网上热心人介绍说:  

   

独幕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是作曲家巴托克的一部著名的歌剧作品,其于1918年5月24日,在布达佩斯歌剧院首演,由巴拉斯(Bela Balasz,1884-1952)编写脚本。这部歌剧取材自夏尔佩罗1697年的故事集《马梅尔罗尔》,并对于原著进行了一些改变。佩罗的这个故事激发了许多作曲家的灵感,其中著名的有格雷特里的《蓝胡子拉乌尔》、奥芬巴赫的《蓝胡子》、迪卡斯的《阿丽安与蓝胡子》以及雷兹尼切科的《蓝胡子骑士》,而其中尤以巴托克的这部《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比较特别。首先,尤迪丝打开七道门并不是乘蓝胡子外出时,而是两个人同时在场,其次是对于血迹的处理,最大的区别是歌剧中蓝胡子并没有杀死自己的前妻,而是把她们活活的囚禁起来。这部歌剧如巴托克其他的一些舞台作品一样,其内容中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寓意,蓝胡子和尤迪丝代表着现实中的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公爵”象征着蓝胡子的财富与地位,“城堡”则指他的心,城堡中一个个被锁起来的房间代表他的秘密。孤独的男人希望有一个女人能够满足他所有的欲望,但实际上他只能承受部分的幸福,为了有所保留他自私的要求女人停止付出。女人愿意为了男人而牺牲自己,但只要是出现牺牲的场合,那里就同时有欲主宰别人的意志。他们自私、互不信任,虚荣与贪欲是他们种种行为的动机,爱情似乎早已变质,竟成了他们伤害彼此的武器。最终,男人重又孤独的寻求他那理想中的幸福,而女人也走上了那条前人走过的不幸的老路。  

   

1798年凯莱作曲的蓝胡子歌剧与巴托克作曲的蓝胡子歌剧,好像不是一回事,并且作此歌剧者,不止一人,但文学来源大约是一个,即贝罗的童话,而在改写为歌剧时在人物与情节与立意等方面有所改作。  

互联网还介绍格林童话里也有关于蓝胡子的故事:  

   

从前有个男人,尽管他很有钱,却长着一脸难看的蓝胡子。妇女们一看到他,吓得转身就跑。蓝胡子的邻居是个贵族妇女,她有两个花一般美丽的女儿。蓝胡子很想娶其中一个为妻,可是两个女儿都看不上他。再说还有一个原因,蓝胡子已经结过几次婚,但是从来没人知道那些女人的下落,因此谁也不愿嫁给蓝胡子。
  蓝胡子为了讨好她们,特地邀请母女三人到他的乡间别墅住一个星期。别墅主人非常好客,一切都安排得尽善尽美,他们举办舞会、打猎、钓鱼和夜宴。这一星期她们过得十分快乐,那位被虚荣心蒙住了跟睛的小女儿终于动了心,决定嫁给蓝胡子。
  婚后一个月,蓝胡子有事要出门一次。他拿了一大把钥匙交待妻子,这些钥匙可以打开所有房间的门。他取出其中一把小钥匙说: “这是开大走廊边小房间的钥匙,不过那间小房间不许你进去。要是开门进去,可莫怪我生气。”
  蓝胡子说完,拥抱过妻子,坐上漂亮的四轮马车走了。
  丈夫走后,新娘用钥匙打开了所有房间的门,这些房间布置得非常精致,有的放金银食器,有的放金银货币,有的是华丽家具,真是一处胜过一处,看得人眼花缭乱。她走到那个小房间门口,想起丈夫的嘱咐,犹豫了一阵,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取出小钥匙,抖抖索索地开了门。
  起初,她什么也没看清楚,因为里面挂着窗子。过了一会儿她才看出地板上血迹斑斑,靠墙一字儿躺着几个女人尸体,都是蓝胡子从前的妻子。她吓得要死,一不小心,钥匙落到地上。她忙拾起来,逃回卧室,发现钥匙上面沾了血迹,想把它擦干净,可那把钥匙是施过魔法的,无论怎样擦洗,血迹都会重现。
  第二天蓝胡子回来了,他向妻子要回那些钥匙。妻子的手在瑟瑟发抖,蓝胡子一下子就猜出了发生的事。
  “钥匙上怎么会有血迹?”蓝胡子仔细瞧着钥匙,恶狠狠地问。
  “我不知道。”可怜的女人吓得脸色苍白。
  “你不知道?”蓝胡子说,“我可知道。你是不是去了那个小房间?太太,那你就进去吧,在你看到的那些夫人中间找一个适当位置。”
  “既然我非死不可,那就请给我留些时间,让我祈祷上帝。”美丽的妻子泪如雨下,苦苦哀求。
  蓝胡子答应给她5分钟时间。年轻的妻子上楼对她姐姐说:“我求你到屋顶去,瞧瞧咱们两个哥哥来了没有。他们曾跟我约定,今天要来。”
  姐姐爬上屋顶,只看到亮堂堂的阳光,绿油油的青草,别的什么也没有。
  “哥哥们来了吧?”
  “哎哟,来了一群羊!”姐姐回答。
  “赶快下来,不然我就上来啦!”蓝胡子手执钢刀,厉声说。
  “再等一会儿。”年轻的妻子哀求说,第二次朝屋顶上的姐姐喊道,“看到有人来吗?”
  “看到啦!有两位骑士。不过他们离咱们这儿还远着呢。”
  5分钟过去了,不幸的妻子吓得面无人色,披头散发,淌着眼泪,扑倒在丈夫跟前。“你再哭也没用,你只好靠上帝来救你了。”蓝胡子举起手来,正要把刀砍下去。说时迟,那时快,忽然大门被撞开了,冲进来两个骑士。蓝胡子认识他们,他们是他妻子的哥哥,一位是龙骑兵,一位是火枪手。蓝胡子赶紧逃命,可两个骑士已经拔出剑来,一齐向他刺去,两把利剑同时刺进了他的身体。可恶的蓝胡子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看来,德国的格林童话里蓝胡子的故事与法国诗人贝罗所著的童话蓝胡子故事差不多,或者是对于贝罗所著的童话的改写,或者是自己采自民间传说,因为在相近的地区流传相似的民间传说是可能的。  

以上所列,可以看出原本的蓝胡子故事的大概情况,然而到了小说家法朗士和剧作家梅特林克手中,蓝胡子的故事又变得不同了。  

关于梅特林克戏剧《阿里亚娜与蓝胡子》如何写蓝胡子,以前我有过一篇笔记,正好录来:  

戏剧写的是蓝胡子已娶五妻,但都把她们关进了地狱,他尽管不停地娶妻,却总是会这样加害于她们,而使她们得不到幸福,就是说,他实际上不懂得爱。现在,他又爱上了美丽无比的阿里亚娜,并且把她娶来了。阿里亚娜却知道能够战胜他的秘密,也就是对他“首先不惟命是从”,“那种些女人错了,她们之所以受害,就是因为她们不坚决”。她果然这样做了,她首先不迷恋他的无穷的财宝,扔掉六把银钥匙,任凭财宝象海水一样涌现而不取,她只用第七把钥匙,为的是找到战胜蓝胡子的途径。这一情节象征她自身具有与众不同的高贵的品质。当蓝胡子抓住她要带她走时,她回答“不去”,并且搏斗,于是得到了愤怒守在门外的农民的支持,舞台表现是“外面飞来一块石头,砸碎了一扇大窗。人群骚动,人声鼎沸。又有飞石落入大厅内……大门震动,并开出一条缝来,愤怒而又犹豫不决的农民挤在门口”,于是“蓝胡子松开阿里亚娜”,但他准备用剑,这时阿里亚娜劝退农民,关上大门,而“蓝胡子低着头,看着自己的剑尖”,第一幕结束。这就象征着对于“毫无道理并用威胁口吻下的命令”敢于说“不”,就嬴得了主动和可能有的援助,让邪恶有所畏惧。  

阿里亚娜不仅在第一个回合挫败了蓝胡子,而且勇敢使用了第七把钥匙进入了囚禁五位美女的可怕的地方,并且在那里找到了通向光明的门,但这还不算最后的胜利,因为她们还没有能走出宫殿。这时四周对蓝胡子积怨已深的农民们起义了,他们刺伤并把蓝胡子绑送到阿里亚娜面前,而五个美女吓得躲到远处并且跪了下来。阿里亚娜感谢了民众,劝退了他们。她并没有如农民所说的杀死蓝胡子,反而给他松绑。松了绑的蓝胡子“慢慢坐起身来,伸伸麻木的双臂,活动活动双手,默默地注视着每个女人,然后扶着墙壁站起来,立着不动,察看受伤的手”,他的表现就是这些,至于他下面将会如何,是变得好了,还是凶性不改,不知道。这时阿里亚娜吻了他一下,跟他再见,拒绝了他的挽留动作(这实为又一次“不”)。当阿里亚娜征求五位美女意见,问是否愿跟她去,她们虽然对她产生了感情与信仰,却不愿跟她走,而愿意留在蓝胡子宫中。这里的象征意味也是很浓的,这种意味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无数女性身上概括出来的。至于这些女人今后的命运,当然仍然是决定于蓝胡子了。作品最后的舞台暗示是:在阿里亚娜离开后,“五个女人面面相觑,然后看着慢慢抬起头来的蓝胡子”,其中两个女人“耸耸肩,走去关门。沉默,幕落。”也就是说,作者暗示她们仍将甘心地无所谓地听随蓝胡子的摆布。那么阿里亚娜到何处去呢?她说,“遥远的地方,到那还有人等着我的地方”。这就象征着,她从一个自救者,升华成为一个解放者。  

   

在梅特林克这部作品中,蓝胡子仍是恶人,故事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不是他,而是阿里亚娜,她有自己正确的选择从而战胜了蓝胡子,走出了他的地狱。这是对旧有的蓝胡子故事作了翻转一面的利用,并未颠覆原创。  

法朗士的短篇小说《蓝胡子和他的七个妻子》,则是对十七世纪以来蓝胡子故事作了一个颠覆,蓝胡子成了一个善良无辜的受害者。  

他的第一个妻子是一个耍熊卖艺的姑娘,这姑娘爱流浪生活过于爱这富贵之家,后来不辞而别。  

第二个妻子是个酒鬼,曾用刀戳破蓝胡子的肚皮,但蓝胡子并不计较,这年轻的女酒鬼终因酗酒精神错乱投河而死。  

第三个妻子是个残废的牧鹅女郎,却整天梦想做国王的情妇,因不能如愿而日渐憔悴,得病而死。  

第四个妻子十分机灵,不止一个情夫,结果在情夫间的剑斗中被杀死,而蓝胡子到这时才晓得这位妻子的真实面目,于是很伤脑筋,得了大病。  

第五位妻子是他的表妹,虽然美丽,却近于白痴,后来被一个要饭的僧侣拐走了。  

第六位妻子是一个要做修女的姑娘,虽跟蓝胡子成婚,却决不与他结合,后来在教会主持下离婚,蓝胡子赔出相当多的财产给教会。  

第七位妻子全家合伙行骗,让蓝胡子以为他们是正经人家,娶了其中一位姑娘,最后这位姑娘合伙她的情夫和弟兄们谋杀了蓝胡子,永远占有了他的家财。  

法朗士的小说就这样给历来传说中恶魔蓝胡子彻底打了一个翻身仗,把他变成最善良无辜的受害者。  

互联网可查到有关资料说:  

   

蓝胡子实际上是历史上的真人,在15世纪的法国,他拥有大片领土与城堡,他的真名叫吉尔德雷男爵,绰号“蓝胡子”。这位吉尔男爵曾被任命为法国元帅,他曾是贞德率领的法国救国军的副官,曾深深地爱过贞德,但吉尔是一位同性恋者,他把贞德看成男人。贞德被指为魔女,烧死在火刑台上后,吉尔的精神失去平衡,心理更为变态。据历史记录,吉尔杀害的少男少女总数达40多人。他以金钱和物质诱惑他们,以当仆人的方式带进城堡,当作同性恋发泄的对象,然后加以杀害。吉尔还沉迷于炼金术,他的炼金术需要少年的鲜血,后来教会开始对吉尔调查,宗教和世俗审判终于把吉尔送上了火刑台。  

   

这倒与中国民间吓唬小孩时说“麻胡子来了”有点类似,据说“麻胡子”就是隋朝将军麻叔谋,因他吃小孩(吉尔德雷男爵的炼金术需要少年的血),所以在民间成了恐怖的象征,变成了民间传说中的可怕的怪物。  

由此可见,吉尔德雷实际上是与贞德并肩抵抗侵略军的民族英雄,后竟遭火刑,他之成为恶魔蓝胡子的原型,极有可能正如圣女贞德当时竟被指为魔女,也是一种历史污蔑。法朗士将蓝胡子写成好人,前后受到七个妻子的背叛并死于这种背叛,这不能不是独具眼光,这也很符合法朗士一贯的立场,他一定不是偶然地将传说中的蓝胡子作了这样的“颠覆”,他的短篇小说《克兰比尔》,以满腔同情塑造了一个受资本社会和虚伪法律压迫的小民,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圣女贞德生平》将贞德写为“人民的女儿”,这都是不同凡响的。  

法朗士在蓝胡子问题上的颠覆意识是明确的,他在其小说的开头写道,蓝胡子被“刻画成一个十足的流氓和有史以来最残忍的恶棍”,长期以来,他一直怀疑这只是一种谎言,需要合情合理地弄清真相。  

同样,史载麻叔谋并不是有意吃了小孩,而是在一种被骗的情况下吃了小孩,网络上有“老狼”的文章说得大约不差:  

   

当年隋炀帝下诏开汴渠,麻叔谋被任命为开河督护。他到达宁陵后患病,卧床不起,求医诊治。医生说必须用肥嫩的羊肉蒸熟后加入药物,一起服食。麻叔谋让人找来几只羊羔,同杏酪、五味子一同蒸食,名为“含酥脔”。乡村百姓前来献羊羔约有数千人,麻叔谋收下羊羔,给了他们优厚的报酬。宁陵县下马村有个叫陶榔儿的,家财万贯却为人凶暴,他家的祖坟靠近河道,害怕挖河时被发掘,就偷了别人家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杀死后砍掉头和脚,蒸熟装入食盒献给麻叔谋。麻叔谋吃着这肉,香美异常,和羊羔肉味道不同,十人满意,就下令让河道在经过陶家坟地时绕了个弯。陶榔儿兄弟感谢麻的恩德,继续偷盗小儿蒸熟献给麻叔谋来讨赏。其他百姓得知也效仿他们,偷盗了乡间小儿换取赏赐。当时,附近村庄接连丢失小儿达数百名,到处可以听见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哭声。于是,当地凡是有小孩的人家,都特别制了一个大木柜子,用铁皮裹封,夜里就把小孩藏在柜中,用大锁锁牢,而且全家人点着蜡烛轮班看守。到天亮打开柜子若小孩还在,全家老幼一齐庆贺。即使如此,丢失小儿的事件仍不断发生。后来麻叔谋恶贯满盈,隋炀帝以“食之人子,受人之金,遣贼盗宝,擅易河道”等罪名惩治他,派大将把他逮捕处死,陶榔儿兄弟也同时正法。  

   

我们由此可见“人民”有时会是什么样的,但我们历史上这样的“人民”,也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因为法国的圣女贞德和吉尔德雷,不用说,也是在他们的“人民”面前,被处以火刑的。  

法朗士给蓝胡子“正名”,中国的文学里给麻叔谋“正名”的并没有,主要原因该是麻叔谋跟民族英雄扯不上,但麻叔谋对历史也可能是很有功劳的,因为他是开凿大运河的总督,可见,他后来被处死并且被污蔑为“麻胡子”,大约也可能是他做这项工作得罪了很多人,尽管大运河很伟大,中华民族至今受益,但当时的“劳民伤财”是不用说的。所以,麻叔谋的罪名,也许就值得怀疑,可能只是误吃了“陶榔儿兄弟”献的一个孩子,说他吃了那么多,是真的吗?  

我们的“麻胡子”的传说,只不过“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鲁迅《二十四孝图》语),而西方“蓝胡子”如此这般被作成了童话、歌剧、戏剧、小说,文艺辉煌。外国人真是很会热闹的,我们总有些死板。  

   

剧作家肖伯纳作过《圣女贞德》的戏剧,我以前也有相关笔记,录之如下:  

   

    《萧伯纳戏剧选》的“前言”说,“贞德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青年女爱国者,笃信宗教,对王子查尔斯十分忠诚。她领导农民群众击退英军对奥尔良的围攻。但在贡比涅战争中,被勃艮第人所俘。她被卖给英国占领军后,交付教会法庭审判,诬为女巫,在卢昂广场处以火刑。贞德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一个被尊为圣人的传奇人物……”。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说得更详细一些:“法国北部被英军占领……南半仍在法国手中,由查理七世行使王权……贞德出身于……一个笃信宗教的农家。在她的童年时代,法国的半壁河山已沦于英军铁蹄之下。诺曼底和其它英国占领区的抗敌斗争,激发她的爱国思想。她对宗教的虔诚,又使她相信忠君勤王就是献身于上帝的召唤……处境危急的查理,不得不向人民爱国力量寻求援助。1429年4月,不满二十岁的贞德受命参加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贞德奋勇当先,使全军士气大振,终于胜利击退英军的围攻,保卫了南部的国土……贞德又率军收复许多北方城市,并拥戴查理加冕践位……贞德建议进攻巴黎……贵族对此心怀猜忌,害怕贞德影响扩大,引起人民运动的高涨。1430年春,贞德在康边附近对英军和勃艮第党人的一次战斗中,但任后卫。当她即将撤入城内时,城门竟已关闭,后退无路,被勃艮第党人所俘。六个月后,勃艮第党人把贞德卖给英国,得价一万金镑。查理七世竟坐视不救。贞德在英军中被囚一年,受尽迫害,但始终不屈。英国占领军把她交付教会法庭审判,诬为女巫,于1431年5月在卢昂广场处以火刑。……贞德的抗英活动,体现法国人民在百年战争后期维护国土完整的要求……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告终。”  

   

法朗士写《圣女贞德生平》是1908年,肖伯纳作《圣女贞德》的戏剧是1923年,距离贞德抗击英军并被诬为魔女处死,五百年之久了,然而当作家将贞德写为“人民的女儿”时,胸中一定仍有一种历史的激荡,仍感到对于社会有现实的以至战斗的意义,否则就不必动笔、也写不成杰作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