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辞旧迎新,写给“乌有之乡”

火烧 2009-01-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文章回顾2008年与乌有之乡的相遇,讲述海外学子在国家事件中的思考与成长,体现对祖国的认同与文化反思。

辞旧迎新,写给“乌有之乡”

七十年代生人  

   

今天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08年我和我的祖国一道经历了太多太多。人常说出国后更知祖国的含义,而08年似乎以格外强烈的方式让我这海外学子体会了“祖国”二字的分量。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这一年里,我结识了一位良师——“乌有之乡”。  

此时此刻,回首即将远去的这一年,“乌有之乡”无疑是我08年最珍视的收获。  

自认为有点文化的我,对一些推崇自由的网站是较为熟悉的(或许是身边的“自由主义者”太多的缘故吧),但“乌有之乡”是我的盲点,这让我在认识“乌有之乡”后分外汗颜。甚至让我无数次的假设,早结识“乌有之乡”我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与“乌有之乡”的第一次短暂接触是在去年此时,那时《色戒》正火爆登场,即便在海外也能感受到它的热度。看片子前,我是很看了些评论的,众口一词的褒奖让我对片子有着极高的期待,但看片后却失望至极。我开始困惑——是我的欣赏水平低没看出片子的好?还是我曾推崇的“主流精英”们在集体“歪语”?为了让自己混沌的思想清晰起来,我开始进一步搜寻相关的评论。搜寻过程中,我发现了几篇转自“乌有之乡”的酣畅淋漓的评论,看后让我茅塞顿开,对这部片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来按照我的上网习惯,看到好的转载文章,是一定要到原来的网站看个究竟的,但当时对于“乌有”二字却产生了莫名的排斥,大概是因为很快联系到“乌托邦”的缘故吧。就这样我和“乌有之乡”失之交臂。  

几个月后,真正走进“乌有之乡”是因为柏杨的去世。这个用“丑陋”来定义中国人的人,曾经在我们这代人眼里是有些分量的,甚至“丑陋的中国人”常用来作为对国人的批判挂在我们的嘴边。他的去世,让我有了再读《丑陋的中国人》的想法。从网上找到链接,重读十多年前读过的文字,但已不是十多年前的感觉。“他怎么可以这么写?”“毫无道理!”经过十几年,大相径庭的感觉和判断让我又困惑了,于是我又开始在网上搜寻,这一次又是“乌有之乡”的文字打动了我,而我无论如何不会再让“乌有之乡”从我的视野中消失。  

从几个月前的失之交臂到几个月后的牢牢抓住,正印证了我和“乌有之乡”的不解缘份。而这几个月,作为一个海外学子所经历的种种,或许就是不解之缘的催化剂。从08年初特大雪灾到奥运圣火世界各地的艰难传递,特别是在我所生活的巴黎遭遇的不公待遇,直至我亲历了全法华人和平集会,这所有的一切让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的认识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变化中的我是踯躅的、无措的,我希望有人能在懵懂中给我启发,此时结识“乌有之乡”正是我的大幸。  

于是,每天看“乌有”成了我的习惯;每有大事发生,必先到“乌有”来看相关反馈;不断地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乌有”,“乌有”已成为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她的文章让我混乱的思想开始条清理晰;与“乌有”结识,让我被理想激励着,被责任牵引着,我发现,当你走出个人奋斗的拘囿,将自己与国家、民族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内心的充实是那样令人愉悦和振奋。  

我感谢“乌有”这位良师,辞旧迎新之际,学生要向老师表达内心的敬意和祝福。  

我祝老师健康长寿——永远弘扬公平和正义!  

我祝老师桃李满天下——感召更多的人拥有自由的激情,充满生命的活力。  

09年,我将和“乌有”继续这段师生情谊。  

祝福“乌有”!  

祝福我的祖国!  

   

                                                                                      2008年12月31日于巴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