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国防战略报告昭示美国特色
李浩:外向型国防战略报告昭示美国特色
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08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是美国国防安全与军事战略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承袭了2002年和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及2006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战略思想,即“结束暴政,推进有效民主进程和拓展繁荣来推进自由、公正和人类尊严”,以及“领导不断壮大的民主社会来应对我们时代的挑战”,这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外向型国防战略思想,是美国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观的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美国战略和军事行动的走向。
比较在此之前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及2006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2008年的《美国国防战略报告》四大发展和特点:
明确界定“挑战美国的战略环境”的 “四种力量”
该报告开宗明义的表明,2008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依托2006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两个支柱(Pillar),即“结束暴政,推进有效民主进程和拓展繁荣来推进自由、公正和人类尊严”,以及“领导不断壮大的民主社会来应对我们时代的挑战”。[/url]报告紧接着对战略环境进行界定:“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际体系内会掀起一场与暴力极端分子意识形态进行的全球性斗争”,比如基地组织(al-Qaeda)及其同伙;除此之外,“流氓国家(朝鲜、伊朗等)对核武器的觊觎”, “极端分子武装的次国家行为体”以及“其他强国(明确指出中国)正在崛起的军事实力”,这些“都对美国的战略环境带来长久的挑战”。
所谓的“流氓国家”,是指“威胁国际秩序的朝鲜和伊朗”。对于参与六方会谈的朝鲜,美国虽早已提出将其从“无赖流氓国家”名单中去除,但是在2008年的国防战略报告中并没有履行诺言,而是继续“担忧朝鲜政权在核扩散和导弹扩散方面的问题”。同时,报告指出“伊朗政权资助恐怖主义,试图摧毁刚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建立的脆弱的民主政权”。不难看出,美国所定义的流氓国家实质是在远东和中东两个具有重要战略地缘价值的国家。而对这两个国家的界定以及美国心存的打击渴望,同遏制中国和俄罗斯是不能分开的。
该报告提出,对于“民主程度倒退以及对邻国采取能源和政治恫吓”的俄罗斯,要明确其谋求昔日全球性大国地位的意图,但囿于其民主制度进程倒退,经济的持续低迷以及行政效率低下等方面的限制,向美国挑战尚待时日。当务之急,要“强化在后苏联空间内的地缘政治多元化趋势,从而有效抑制俄罗斯的帝国野心”。而报告中提到“希望印度在国际体系中以利益攸关方的身份承担更大的责任”,则是意欲抗衡地缘政治上的中国——巴基斯坦联盟。
为了美国在亚太的利益,力保台湾这艘“东亚的不沉航母”
2006年的美国安全政略报告,将中国定义为“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在2008的国防战略报告中,用了各多的篇幅来谈中国问题。国防部指出,“中国是快速上升的对美造成潜在性威胁的大国,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反卫星能力和中国太空战的能力对国际安全带来一定的战略影响,对美国的优势造成了挑战”。“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会继续增加它的传统军事实力,强化反渗入能力,并发展自身的远程打击、太空及信息战能力”。随后,明确了对中国应采取的战略对策:“美国国防部将通过塑造和防范战略,来应对中国不断增强的军力及其使用方式的不确定性”。2006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就曾指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从20世纪90年中后期以来开始加速进行,这是为了应对台湾问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而预作军事上的准备。”[ii]
今年的国防报告中又明确指出:“中国继续推进军事实力的现代化,这些军力主要用来应对台海冲突”。不难看出,所谓“中国军事威胁论”被作为美国国防战略报告的主线,完好无损的保留了下来。这其间的连续性还体现在五角大楼向美国国会提交的《2008年度中国军力报告》。该份报告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地面部队共有一百二十五万人,分为七大军区、十八军团(集团军),其中相当大的比例部署在台海地区。中国(大陆)继续在台湾对面的军事区部署最先进的武器系统。中国军队正在发展针对台湾的各种不同的军事行动选择,包括高压、空中和导弹打击、封锁、两栖进攻。台海两岸的军事平衡向大陆严重倾斜”。[iii]通过对大陆军力的夸大的制造借口,10月3日,也就是中国方面表示要参与美国救市,增持美国债券的情况下,美国政府通知国会,决定向台出售“爱国者”-3反导系统、“E-2T”预警机升级为“鹰眼2000”型相关设备和服务、“阿帕奇”直升机、“标枪”型导弹、潜射“鱼叉”导弹和飞机零部件等6项武器装备,总价值64.63亿美元。美国的行径是在向世人昭示: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中美对弈过程中“台湾”这颗重要的棋子。在台海问题上,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美国必须“维持台湾的独立现状”,全力保护这艘“东亚的不沉航母”。
美国国防安全向“非传统安全领域”延伸
美国国防部在2006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认为,美国正在进行一场“长期”的、以非常规和非直接手段进行的战争。2008年的《国防战略报告》继续将这种“不确定因素”扩大化,认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资源、能源、气候和环境方面”会对美国利益和安全产生挑战,并且提出现今的网络技术对美国舆论霸权带来了威胁。
该报告说,“全球化和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创造了新的财富并提供诸多机会,但也带来了相关国家的易受攻击性,危机在全球范围扩展开来:相对于主权国家的非国家行为体,可以利用新兴的毁灭性技术来抵消美国的传统优势,利用反渗入技术来限制美国的行动自由,并可通过合法的网络交流形式来控制全球舆论”;同时,“接下来的20年里,伴随着快速的社会、文化、技术和地缘政治的改变,会出现新的物质压力,比如人口、资源、能源、气候和环境方面的挑战,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不确定性的产生。” “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变化的规模在激增,特别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负增长,以及相互之间人口流动趋势的改变,带来了资源、环境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安全挑战”。
在2008年国防战略报告中,不但关注传统安全中的“国家行为体”以及“军事安全”,同时也关注非传统安全中的向“非国家行为体”和“非军事安全”:金融经济问题、移民、能源以及经济资源、网络传播、舆论控制等诸多方面。该报告认为,非传统安全是由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美国自身的开放程度带来的,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捍卫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要积极加以应对。针对这些新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报告指出,美国国防部应该“对安全战略观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发展更强的智能技术来预警、识别以及分析新型的非传统安全威胁,通过一些强有力的战略走向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划一个长远的安全环境”,同时“在应对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内的不确定因素时,要辅以传统的军事实力提升及加大制度的灵活性”。
夸大恐怖主义威胁,为布什政府发动的对外战争辩护
该报告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夸大恐怖组织的威胁,并将其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成为继“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后,新的“极端暴力意识形态”。要求美国军队“执行全球防务,军事上从因循守旧和单一防备的模式向外向型的转变” 。
布什政府两届任期内,先后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美军死亡560多人,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4100多人,这两场战争已经耗费了美国8600亿美元。[iv]虽然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但是安全形势并没有达到布什政府预期的效果。在阿富汗,中央政府无力控制首都喀布尔之外的地区;在伊拉克,宗教、种族及地区的冲突愈演愈烈。而在美国国内,近日CNN组织的一次民意测验显示,仅有3成人支持伊拉克战争,有68%的人反对。只有1/3的人认为,下届政府还应在伊拉克保持现有驻军人数。同时,高额的战争费用招致民众的抗议,要求从伊拉克撤军的呼声不绝于耳。因此,该报告对恐怖主义威胁的夸大,旨在为布什政府对外战争的合法性辩护,以息民愤。
美国国防部在大谈恐怖主义威胁的同时,鉴于在两场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也理性的看到自身的不足。报告中多次提到,“纯粹的武力成功并不是最终的胜利”。美国应吸取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的经验,注重自身的非常规力量的构建。接下来,美国受到的最直接的威胁是来自非国家行为体采用的非对称性的战术。因此,五角大楼要重视以往忽略掉的非对称性的冲突。对于反恐新手段,报告中指出,美国应该“更多倚重其软实力和盟友”,也对国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从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发布的一系列战略报告来看,“恐怖主义”一直是个重要的议题。布什政府依仗美国在“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技术和文化方面的主导优势”,以及其国际社会的地位,肆意将反恐战争扩大化,最终走上了“单边主义”的不归路:充分利用其话语霸权,在组建反恐联盟时迫使各国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甚至抛弃其努力建立起来的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借助反恐战争维持其全球霸权。
对于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反恐政策,早有学者指出:“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反恐态势是对国际社会规则和制度的漠视”,“美国政府用强权去摧毁恐怖主义和邪恶国家,却不能带来更稳定和和平的国际秩序”。[v]正因“美国绝对没有强大到能够不顾抵制而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世界”,所以 “这种新帝国的美国政策有可能引起越来越多的抵制和不断上升的成本”。[vi]布什政府所付的巨大战争代价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失道寡助”,都在实践中验证了这一点。在吸取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教训后,布什政府开始强调软实力以及盟友的重要性,
布什政府的反恐政策与追求全球霸权是相辅相成的,只是由于在推行其意志过程中遇到或大或小的阻力,才会出现在“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之间的徘徊。但正如前文所述,美国对霸权的追求由来已久并且不会轻言放弃。所以,布什政府卸任后,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上台,美国的“霸权式的国家利益”都仍将是战略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