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王沛人:五六七十年代才是中国音乐的高峰

火烧 2008-12-26 00:00:00 文艺新生 1033
文章指出五六七十年代是中国音乐的黄金时期,老歌具有真挚情感和朴实旋律,而当下音乐追求西方流行范儿,失去民族特色,需重建中国范儿音乐。

王沛人:越听老歌,感触越深

越听老歌,感触越深!什么感触呢?就是——至少在歌曲创作和演唱上,有一种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我想首先是作曲者、歌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心不诚、不正,说白了,其本质是追求功利的,所以其作品自然就很难打动受众。另外就是,很多创作者和演绎者与大众的生活,特别是与底层工农的生活隔膜,他们的作品服务的是小众,表现的多是虚妄的、东张西望的、向下的、下作的情绪。现在的很多流行歌曲的特征是,具有惊人相似的旋律,莫名其妙的歌词,再加上或颓靡萎顿呓语、或鬼哭狼嚎、或装粗装嗲、或舌头都捋不直的所谓“流行范儿”的演唱,所以自然是短命的,是得不到大众认可的。所以现在的歌,如风过耳的就算不错的了,次的干脆就是噪声!再就是创作和演唱上一味追随西方,把西方的垃圾当宝贝儿,失去民族性格,缺少有热情、有自信、有勇气、有能力的人去创作真正有民族气派的歌曲。最后就是歌手素质滑坡,扒拉个脑袋就敢唱歌。连说话都走调(港台腔),就更别提唱歌了,很多歌手连起码的音准都达不到!   

而往昔的作曲者、歌者呢?他们没有电脑辅助音乐制作手段,没有MIDI,没有复杂的编曲、配器、伴奏,没有震撼的音响,没有豪华炫目的舞美,没有花哨的服装和伴舞,甚至没有准确的发声方法,没有准确的节奏与和声,但他们的哪怕是最简单的清唱却能直抵人们的内心,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具有健康明朗、豪迈自信、积极向上、淳朴真挚的心态,还有就是,他们能真正深入底层的生活去创作和演唱。这些老歌往往取材于民间以及鲜活的现实生活,旋律朴实优美,琅琅上口,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举个例子,我童年时代的广播里经常播放的儿童歌曲《火车向着韶山跑》,是70代初由上海杨浦区少年宫合唱队演唱的,虽然当时的录音技术不高,音质单薄粗糙,虽然没有精致的和声,唱得还有些“喊”,节奏上还有些“抢”,但歌声中蕴涵的情感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而“喊”和“抢”恰恰表现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劲儿和坐火车时的兴奋劲儿,听起来是那么自然、稚拙、朴实,简直可爱极了!孩子们那一点点南方口音以及领唱女孩的娇脆的音色也很可爱!后来我又听了一版现在的少儿合唱团唱的这首歌,无论是音色、和声、节奏、吐字都中规中矩,堪称完美,可就是觉得完美得有点过分了,歌声中多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矫情,少了天真和顽皮,美是美了,但不会打动人。  

我以为,当下中国音乐追随“西方流行范儿”20多年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而许多音乐人还在执迷不悟。现在,是重建“中国范儿”的时候了!我们不能无视我们自己的优异的传统和资源,比如我们的山东柳琴,多么风趣幽默,难道比不上西方的RAP吗?其实我们的说唱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评弹、数来宝,快板书,三句半等等。  

有人对我说过:你的怀旧情结过重了,这是衰老的表现。还有人对我说过:现实落魄的人才怀旧,而且喜欢怀旧的人缺乏进取心。我却不以为然,我以为怀旧是一种可贵的能力,有旧可怀是一个人的福分!而无旧可怀是人生的悲哀!我以为,在你被种种诱惑驱使着,惶惶地向前冲的时候,不妨驻足,转身,回望一下走过的路,或许对前程会大有裨益!  

有的年轻朋友以为我说的老歌是80年代的歌,这只说对了一小部分。说到80年代的歌,我只喜欢80年代前期的一些优秀作品,有人评价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前代红色歌曲的“余波”。到了80年代中后期,歌曲的“西化”便越来越严重了。  

其实我说的老歌是指那些更老一些的歌,也就是沉淀时间更长一些的、如同醇厚的陈年美酒一般的、被证明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歌,主要是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优秀歌曲,我以为这30年中,音乐的“中国范儿”达到了一个高峰,涌现出了很多风格清新的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大量借鉴了民歌、曲艺、民族戏剧元素,表演方式多样,有表演唱、小合唱、对唱、独唱等等。还涌现了很多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以及西洋乐器演奏的民族音乐。此外,我喜欢的老歌还有传统民歌以及30年代、40年代的歌,再就是前苏联歌曲和朝鲜老歌。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我所指的老歌必须是原唱的或首唱的版本,绝不可以是翻唱的,这算是我的一种偏执吧?或许原唱版本由于录音条件限制,音质不是很好,但却完整地保留了某个时代的特殊气息,而这正是我所痴迷的。  

老歌由于记录了某个人或某代人的某种特殊情结或个人的某种瞬间体验,每当回放,便会唤醒尘封多年的记忆,心灵便会被熟悉的或似曾相识的旋律触动,仿佛曾经拥有的欣悦、热情、悸动、幻梦以及曾经遭际的落寞、伤感、迷惘、彷徨都被埋藏在了老唱片的细密纹路里。有些歌随着某个人或一代人的逝去便会永远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不为后人知晓。有些歌的作曲是非常优秀的,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只是因为歌词的时代感过于强烈而被人们漠视和遗忘,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以为这些歌曲应该重新填词,使之重新焕发光彩并获得新生!还有一些老歌,它们的光辉则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退,它们会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喜爱并传颂、咏唱,它们就是人们所说的经典。经典老歌给人们带来的感悟和享受是无以言传的。  

当然,现在的新歌再过若干年也一定会变成老歌,然而不是所有的老歌都会成为经典,经典的标准是一定的。我相信,一个时代能产生出多少经典,与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或精神品质大有关系,因为歌曲或文艺作品毕竟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射啊。

我当然也期待着有好的新歌横空出世,无奈好的新歌太少太少了。既然如此,还是去听那些又老、又好、又美的歌吧。

  

摘自《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作者:王沛人,纪录了中国一代人的心灵成长历程,有大量珍贵图片史料和日常生活细节,对其他年龄人群也有参考价值。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附另一旧文:

让纯正优美的民乐在中国城乡多多奏响!!!

    时下,电台电视台节目里充斥着西方风格的流行音乐,很多是软弱无力、毫无原创性的噪音。中国音乐一味跟在西方后面爬行,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而我们自己的宝贵财富:纯正的中国民乐太少了,有的只是糟践民乐的恶心的“大腿民乐”、“搔手弄姿民乐”。以至于让人恍惚觉得,这是在中国吗?
    我严重建议:

    电台电视台至少有一半时间要播放纯正的民乐。比如片子配乐、片花、节目间隔的时候。在公共场所、大型活动现场,比如奥运会,应该多播放纯正的民乐。
    我以为,只要是节奏和旋律里有民族的灵魂,就是纯正的。因此,民乐既可以是传统的曲目,也可以是优秀的创作或改编曲目,既可以用传统乐器演奏,也可以用贴近民乐风格的西洋乐器演奏。我偏爱情绪欢快的民乐合奏。

下面列出一些我能想到的曲目:
传统曲目:
步步高,喜洋洋,花好月圆,娱乐升平,紫竹调,马兰花开,茉莉花,绣荷包,采茶舞曲,花鼓调,欢庆锣鼓,江南好,拔根芦柴花,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行街,彩云追月,旱天雪,良宵,龙船,柳浪闻莺,赛龙夺锦,春郊试马,惊涛,醒狮,龙飞凤舞,狂欢,春风得意,柳绿桃红,锦上添花,雨打芭蕉,翠湖春晓,渔舟唱晚,凤凰展翅,百鸟朝凤。
创作改编曲目:
梁祝片段,滇池圆舞曲,金蛇狂舞,晚会,瑶族舞曲,森吉德玛,春节序曲,火把节之夜,扬鞭催马运粮忙,牧民新歌,拥军秧歌,欢庆的日子,翻身的日子,翻身道情,春到沂河,新疆之春等等。
王沛人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wpr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