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西方人的洗脑方式之——惯性与自由主义
引子
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
当我们踏到霜,我们就能猜测到寒冷的冬天马上要来临了。这个道理太简单,所以人们不会去思考。任何事物都不是突发的,如果觉得是突发的,那只是因为我们在端倪处没有察觉而已。反过来,我们可以从一件事物的苗头中,可以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一、惯性原理之普遍性
惯性原理是近代科学的起点,基此,科学共同体把提出惯性原理的伽利略称作「近代科学之父」以誉之。以现代科学的视角看,惯性原理已经不再是仅限于力学范畴的概念了,在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等领域皆可寻得见惯性定义的影子,甚至在化学和生物学等物理学之外的领域,亦能发现惯性原理的烙印。
譬如:在电磁学中,当穿过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要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电路中的磁通量的变化。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增大,则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阻碍磁通量的增大,即线圈本身有保持原来磁通量大小的性质(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同样在描述一种惯性:在等温压缩过程中,气体之体积减少则压强就增大,以阻止气体进一步被压缩,即气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假如气体不受外界干扰,将保持原有的状态。在光学中,光唯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才能发生折射,也变相的表达了惯性。其大意是,外界条件(媒介)改变了光的传播路径,而光本身是具有直线传播本性的——假如没有介质的影响,光子就会做每秒30万公里的匀速直线运动。在化学中,化学平衡理论亦是化学反应里的“惯性”。在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反映了大自然的“惯性”…………。
自从伽利略提出惯性原理之后,它成为了科学理论体系的一种纲领,致使惯性原理不断的渗透到别的学科,或者说,别的学科不断的向物理学的惯性原理看齐。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科学共同体」对惯性原理如此的爱不释手呢?或者说,为什么貌似在谈论物体的空间运动和静止的惯性原理,可以贯穿于其他学科呢?
二、绝对概念的引入
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共同体以「静止与运动」定义了惯性,却并未指出定义里的静止与运动,是参照于何物而规定的。请留意惯性定义的陈述方式: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且不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参照于某某物」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而事实上,脱离了参照物我们将无法判断一个物体到底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比如,在一辆相对于地面行驶的车上,以窗外的景物做判断则——我们是相对于窗外之物做运动(或窗外之物相对于我们做运动)。若看车体的话——我们相对于车体静止(或车体相对于我们静止)。那么,「我(或单个物)」到底是静止还是运动呢?这就要看选择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了。
换言之,运动与静止其实是「待判断物」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而不是一个物体的独立状态。但是,按照惯性定义的陈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成为了一个物体的独立状态,亦即,惯性定义里的运动与静止,实际上是脱离了参照物的「绝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科学共同体把惯性释义为物体固有之属性,言下之意就是,惯性定义里的运动与静止,不是物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而是一个物体的独立属性,这违背了我们在世间感受到的真实经验。
惯性原理的“无需参照物”而进行的绝对运动或绝对静止,在基督教文化圈的日心地心之争中发挥了特殊作用。按科学共同体自己的对外宣传,伽利略的惯性原理摧毁了反对哥白尼的,所谓缺乏地球运动的直接证据的借口,也由此科共体提出了地球的「自转」之说。而「自转」和惯性,所要表达的意谓是同出一辙的,即惯性和自转里的运动都是脱离参照物的,绝对的运动或静止(在不违背惯性原理之整体格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惯性原理转换成如下同义陈述句: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自我静止或自我匀速直线运动。再简化的话可以说,不受力物自静或匀速直自动——因为惯性定义并没有指定参照物)。
请留意「转动」和「自转」的区别。当我们说“一个球体在转动”的时候,是在说这个球体参照于其背景在运动,而在说“一个球体在自传”的时候,是说这个球体在进行与背景无关联的,孤立的,自我转动(更苛刻的讲,在我们接收的视觉信号中,并不存在“球体”,我们只能看到半个球面——对于眼睛来说,不仅是球体且是所有的物体都只露出其一半,所谓立体,只是一种我们脑海中的想象构成物——因此,我们看到的真实情况只是“不断变化着的半个球面”,而不是“在转动着的球体”)。
球体的「自转」之说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哥白尼,哥白尼说“转动是球体的本性(转动是一种运动,遂需要与参照物进行对比,但哥白尼却把运动说成是物体的本性,这种说法和之后伽利略提出的惯性定义异曲同工)”。我们对球体之转动的视觉判断依据,是从球体与「球体所在的背景」之对比中感受的,而不是对独立的球体进行单独观察而得出的结论。比如,我们望着远处物体看起来小,就是物体与更大范围的背景同时出现在视野中的结果。因此,当我们说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小,意味着背景在视野中呈现的比例大,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意味着物体在视野中呈现的比例大。事实上,我们也无法隔离出一个脱离宇宙整体的孤立物体,亦即,无法看得见一个完全与背景脱离关系的物体。所以,惯性的绝对静止和绝对运动,以及地球的“自转”等等,是人们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误解,而科学共同体正是利用人们会经常误解动静相对性的弱点,构建了一种绝对化概念体系。
由于科学人为的带入了不存在的绝对化概念(自转),西方历法只能再人为的创造其他概念而弥补与现象之间出现的误差。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历法的一天只有23小时56分4秒,天数却又365.24天的原因(一天变小了一点,360度变大了,变成365.24天,每四年还要调整一下,故有了闰年之说)。
有趣的是,按目前的科学体系,绕地球转一圈为什么会减少一天或增加一天?这也是人为的带入了自转概念的原因。试问,如果我们不断的绕地球走呢?会不会不断的减少一天或增加一天呢?当然不可能,貌似真的可以增减一天,其实就是人为带入的自转概念在迷惑大众而已。
三、时态思维
通常,我们可以更简便的表达惯性定义——物体不受力则保持「原来状态」——把这里的「原来状态」展开陈述,就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请大家留意之「原来状态」这个词汇。一个物体的「原来状态」是相对于一个物体的「现在状态」来表述的,并且,在时态条件上的一个物体只能处于「现在状态」,而不能继续处于「原来状态」。所以,惯性定义所要描述的,并不是物物之间的空间相对位置变化关系,而是一个物对一个物自身的「时态参照关系」。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直观的理解什么是「时态参照关系」。
①:当我们说「甲人比乙人胖」的时候,我们是对比了两个人,即这里的「胖」,是两个人之间的「同时性相对关系」。
②:当我们说「甲人比以前胖了」的时候,是对甲人一个人进行了「跨时期对比」,是把「甲人的现状」和「甲人的原状」进行了跨时期相对对比。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虽说都是在进行关于胖瘦的相对对比,但其对比对象以及对比关系是有区别的,需要我们仔细甄别。而贱文所要讨论的惯性原理,正是第二种对比关系的一种形式之一。
物物之间相对位置关系,是配置在空间上的,换言之,当我们说「一辆汽车相对于地面行驶」时,是关于汽车和地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描述(甲物与乙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是上述例子的第一种)。而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快」时,是在描述这个物体之自身速度的变化。因此,惯性和加速度所要描述的并不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是如何的」,而是在说「一个物体相对于过去状态的变化」是如何的。这就是为什么「加速度」越来越大,并不意味着速度也越来越快的原因。
总之,在科学共同体的描述中,一个质点的空间位移,并非是以物物相对位置关系来表述的,而是以一物之时态参照关系来表达的。亦即,一个质点的位移表达,是通过惯性(物体自身的属性)和加速度(物体自身速度的变化率)来表达的。是故,惯性和加速度貌似在描述一个质点的空间位置变化,实际上它们与质点之外的其他物体脱离了一切相对关系,仅仅只是在「对一个孤立的质点」进行时态统计而已。这也是为什么貌似是在解释质点在空间的运动与静止问题的惯性原理,可以渗透到其他所有学科的原因,因为它本质上就不是在谈论质点之运动与静止的物理空间位置相对性问题,却是在谈论一个物体在时间轴上的「自身变化」。
弘扬中华文明学术社团 www.hongzhongshe.com
四、与经济学的暗合
熟悉金融学的人都知道,金融学是研究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在经济学中,空间概念不在讨论范畴之内,而物理学貌似在解析质点的空间位移,其实亦是排斥掉了质点的空间相对性)。金融决策之成本与效益是在时间上分布的。所以,惯性定律和金融学之间是存在着某种隐秘共性的——它们两都是在讨论,某概念在「直线时间轴上的变化」。
我们做个简单的统计学演示,就可以非常直观的感知出惯性原理和现代金融体系之间暗藏的内在联系:
例一:
以每秒5米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做惯性运动的质点),每一秒进行统计:
①05米/第一秒=5/1(每次统计时速度为每秒五米,加速度为0),
②10米/第二秒=5/1(每次统计时速度为每秒五米,加速度为0),
③15米/第三秒=5/1(每次统计时速度为每秒五米,加速度为0),
④20米/第4秒=5/1(每次统计时速度为每秒五米,加速度为0),
例二:
未加入市场的资金或银行的无息贷款。5万元,一月一计。
①5万元/第一个月=5/1(每次统计都是5万,利息为0),
②5万元/第二个月=5/1(每次统计都是5万,利息为0),
③5万元/第三个月=5/1(每次统计都是5万,利息为0),
④5万元/第四个月=5/1(每次统计都是5万,利息为0),
提示:
①物理公式=惯性+加速度
②银行核算=本金+利息
请注意,物理世界根本就没有直线以及直线运动,在物理学框架内,惯性原理亦是以无法通过实验验证的假设身份存在着。说白了,所谓的现代物理学其实就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的乔妆打扮,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物理学”。
事实上,对孤立物体的时态统计,直接出处和常用之处,正是人们对自身财产的理解上。对财产理解亦和物体的动静问题一样,也可以划分为两种理解体系。一是,横向对比(类似于质点的空间位置对比),比如,「我」有三十万人民币,可以比一比三十万是比别人少还是多——这种对比,实际上就是大多数人在生活中进行的比较,比人多而高兴或骄傲之,比别人少而垂丧或谄媚之——小人之思也。二是,时态对比,比如,假如「我」有30万人民币投入到资本市场(如股市),「我」关心的将是30万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多变少,而不是30万元比别人多还是比别人少。这种对比法,与物理学对质点的描述是相一致的,在物理学中物体(质点)之间的空间位置相对性是多余的,也非重点因素,因为以物理学的框架,质点的位移是用物体固有的惯性和外力施加而产生的加速度来描述的,而不是以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移关系来描述的。简言之,时态对比,是现代社会非常流行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始模板,而对未来的预期,实际上因为不存在未来,本质上是当下的欲望。
五、相对性
问:不使用任何道具,如何才能让一吨重的石头绕我们转一圈?
答:我们绕着个石头转一圈即可(或我自己原地转一圈)。
人们就会产生疑问,石头在地面原封不动,怎么能说绕了我们一圈呢?实际上,这里指的石头原封不动,是相对于地面,而相对于我们来说,石头确实绕了一圈。因为我们绕石头转,说明石头也在绕我们转(如果我们承认“自转”这种绝对运动存在,我们还可以认为石头在绕我们转了一圈的同时还自转了一圈)。
科共体对外宣称说,通过「十字坐标」可以确定任何质点在空间上的位置,比如可以用(x,y,z)的方式标出一个质点的位置。但很明显,这种标示法的成立必须仰仗于坐标系原点的先定,犹且我们还知之,坐标系的原点只能是(0,0,0)。那么,(0,0,0)的位置到底在哪?
是故,科共体的十字坐标,即便可按科共体的说法“可用以标示坐标系上所有点位”,却也无以标示坐标系原点本身的位置。而作为坐标系“核心”的原点,自己本身无以标示原点本身的位置,「用坐标系标示质点的位置」的说法,是否能成立呢?事实上,由于坐标系原点,即科共体用数字所标示的(0,0,0)无法申明自己的位置,使得整个坐标系只能处于「绝对静止状态」——这是十字坐标的先天性缺陷。
任何物体可以是「参照物」也可以是「被参照物」,因为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但在科共体的术语体系里,坐标系只叫做「参照系」,而不存在「被参照系」这样的名词,如此一来,坐标系的被参照问题,在术语层面上被排除在科共体的讨论范畴之外。除非我们跳出科共体自我编辑的术语体系,但如此一来,科共体就可以利用大众对科学的迷信,宣布对方使用的不是科学术语,进而违反了科学规则。换言之,科学术语体系,是科学共同体自己编辑的体系,而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又是靠科学共同体自我编辑的科学术语的阐述来证明,因此实际上科学术语体系是一种循环论证体系,或可曰,它是一种语言暴力体系。
转载百度百科对《参照系》的解释:“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在变化,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在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不变,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是静止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运动状态可以不同”。
可以看到,在这段陈述中始终都未出现关于「参照系之状态」的描述,也就是说,在科共体对运动的描述中,唯有“物体(实际上只是质点而已)参照于参照系的运动状态”,从来没有“参照系参照于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十字坐标始终只处于绝对静止状态。事实上,我们无法找出这般保持绝对静止的参照系,物体相对于一个参照系右移,说明参照系相对于物体左移。一句话,科共体不是想讨论物理空间的位置相对性问题,而是想逃避物理空间的位置相对性问题,进而把众人的注意力转到「时态参照关系」上,是要带入时间轴而已。
六、牛顿的错觉
按牛顿的原意,惯性定义中的静止与运动是「相对」于「绝对空间」的静止与运动。
但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理解「绝对空间」?它既然是一个空无一物的「空」间,必然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才能具有「可参照性」?试问,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和看得见的东西进行视觉相对参照呢?答案是否定的。「绝对空间」概念存在着严重的「可理解性问题」。按字面解释,「绝对空间」是没有任何实物存在于那里的,而没有了物体,就无所谓运动与静止了,而科学共同体在试图解释运动和静止的时候,却代入了不可能存在运动和静止的绝对空间,可见科学共同体的真实目的绝非是要谈论运动和静止。或者说,某人能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绝对空间」是什么样的,等于承认如下陈述亦可以成立——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东西,但是我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实际上,没有人可以理解或经验到「绝对空间」的实质是什么。因此,牛顿所谓「相对」于「绝对空间」的静止与运动,是个由虚假概念组成的假性陈述。
牛顿给「绝对空间」的定义为:“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相对空间是绝对空间的可动部分,或者量度”。
这个论述,有几处需要我们仔细明辨:
先,牛顿说「绝对空间」和任何外界事物无关的,然后却说「绝对运动」是相对于「绝对空间」做的运动。疑问是,既然「绝对运动」是相对于「绝对空间」做的,那么怎么能说「绝对空间」是与外界无关的呢?因为绝对空间在这里成为了参照物,换言之,如果定义绝对空间为与外界无任何关联的存在,那么绝对空间不能再充当参照物,进而绝对运动是相对于绝对空间的运动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次,牛顿提到“绝对空间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绝对空间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知道绝对空间不动?无法进行比较怎么知道各个部分相同?
事实上,牛顿谈论「绝对空间」是假,欲带入「十字坐标(几何坐标)」才是真,或者说,牛顿所谓的「绝对空间」,其实质是「十字坐标」。科学共同体先以「绝对空间」概念隔离考察物与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相对关系,后以带入坐标系,进而把物物之动静问题皆偷换为「物与参照系(注:是参照系,而不是参照物)」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科共体通过提出「绝对空间是静止和不动的」,可以把十字坐标只能保持绝对静止的先天弊病,转嫁给虚假的「绝对空间」概念,进而在众人的意识形态里形成,是绝对空间静止不动,而不是十字坐标本身处于绝对静止状态的印象。
如果我们知道了绝对空间是个虚假性概念,可以很容易的猜测到,惯性的本质其实是对坐标系本身的文本陈述(所谓静止不过是对坐标系的原点的描述,而匀速直线运动不过是对一个轴线的描述),也能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后来又会出现惯性参照系这样的概念。也不难理解,科共体为什么一直坚持「牛一律」不是「牛二律」的特殊形式的原因,如果承认一律是二律的特殊形式,亦是承认了惯性和坐标系的同质关系,因为F=0时,质点之轨迹就会与惯性或惯性坐标系等效化。
七,自转和自由
绝对化概念的引入,并不是自然科学独有的现象,实际上它是整体白话文语境的问题。自信,自尊,自卑,自由…。
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宣传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等等,都是借以绝对化概念而展开的论述。不过有一点又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宣传的所谓“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等,并不真是他们进行自由思考,或在一种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他们所谓的独立和自由,是依附于西方人,洗脑于西方人而得到的结论。事实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独立的人格,因为每个人都要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才能融入家庭和社会生活。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认为西方人追求个性,且认为中国人从众心强烈,而实际上,追求个性亦是一种模仿和从众而已。所谓追求个性的人,只是看到周围的人都“追求个性”,因而跟着“追求个性”罢了。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看不到这一点,误认为自己在追求独立人格,自由精神,殊不知亦是人云亦云而已矣。
有一个非常混淆视听的绝对化概念必须要澄清——“言论自由”:那些所谓的言论自由者,如果像愚这样的人提出“言论是要管制的”,他们肯定会反对愚,他们绝对不会同意愚可以自由发言。而既然反对“言论管制言论”,他们宣传的言论自由又何在呢?如果他们反对愚的言论管制言论,他们所谓的言论自由是假的,因为他们不打算给“言论管制言论”以言论自由。而同意愚的言论管制言论,他们的言论自由言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因此,不管反对言论管制还是同意言论管制,言论自由都是不能成立的。什么人最怕言论管制?骗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