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质疑“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

火烧 2011-12-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质疑《人民日报》刊登的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认为其表述夸张且缺乏依据,指出部分差错并非高频或广泛使用,同时批评电视字幕错别字频发,呼吁加强文字质量管理。

                                      质疑“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向以严肃稳健著称的党报《人民日报》,居然刊登了算不得经典,也不一定能得到大众认可的文章《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见《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22日10 版《文化》)。
        文章开首就说:据新华社上海12月21日电(记者孙丽萍)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这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
        这个记者孙丽萍,大概很喜欢使用哗众取宠的词语来赚人眼球,什么“频率最高”啊,什么“覆盖面最广”啊,什么“十大常犯”啊,说得天花乱坠,很能刺激人的神经。然而,仔细往下看,并不是那么回事啊。
        且不说这2011年的美好时光尚未流尽,做盖棺定论略显匆忙,就冲那牛皮哄哄的夸张语言,就让人不能信服。
        譬如,把今年5月故宫的那些个老朽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锦旗上“捍”、“撼”之误,定性为“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疑似可以。但,这仅仅是个人所为,怎么也说不上“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更说不上“常犯差错”了。如若你硬要这么说,就太小瞧我们中国的文化人了——我们有几个人把“捍”写成“撼”啦?你指出来瞧瞧!
        还有“復”与“複”、“泄露”与“泄漏”、“合龙”与“合拢”这几组词的混用,以及“铊”(tā)字读错音,这些字本来使用频率就不高,何谈“频率最高”、“常犯差错”?
还有,把党旗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这是生活中的常识问题,怎么能定性为“语文差错”捏?
        还有,把“一年之计在于春”中的“一年之计”误写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把“家具”误写为“家俱”。什么陈芝麻烂谷子,那是过年八十代的老账,怎么也记到“2011年”的名下来凑数了捏?啊哈?
        总之,今年这只“语林啄木鸟”给人的感觉有点语无伦次,怪腔怪调,也许是啄木啄昏了头,脑子出了问题。
        其实,要说今年的语文差错还真是不少,“覆盖面最广”的重灾区在哪里呢?在电视屏幕上。
你看那电视剧、电影、电视讲座等等,打出来的字幕,那个差错啊,时不时扑入你的眼帘。每每看到字幕上出现一个错别字,就让人像吃了苍蝇一样直想作呕。
        今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文字质量管理的通知》。为什么用“进一步”三个字呢?原因是前几年发过这样的文件,因为言出法不随,效果不明显,所以“进一步”再发一个。假如这次还是放空炮,广电总局的“肉食者”们不知道还用什么样的措辞再发文件。
        这次的“通知”规定:“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单集字幕错别字如有两处,电视台不得播出。”看似措施得力,却让人哂笑不止。一集电视剧的字幕,拢共才多少字,却允许有两处错别字,这不是太宽容了吗?不要说两处,就是一处有错,那也是流毒四方,误人子弟,贻害无穷啊!
        记得前几年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日本出版界的人对中国的出版传媒允许有多少出错率感到奇怪,他认为这在日本是不可能的——面对亿万读者、观众的宣传物怎么允许有差错呢?
        如此看来,我们似乎依稀可以感觉到我们宣传媒体的语言文字屡屡出错的根源所在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