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故人与故事:1949年初发生在南京颐和路的事

火烧 2011-11-24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1949年初,南京颐和路10号巴达维公馆被接管,回顾当时历史背景与励志社的复杂性质,结合个人经历讲述这段特殊时期的故事。

故人与故事:发生在南京颐和路的事(1)接管美军顾问团长巴达维公馆

(2011-10-19 15:44:44)
转载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cad1e5e9415784bf6e5c05ae9b8fe2ad'; var $r_quote_bligid='63fbc0f10100xpiv';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

杂谈

   三年前的春天我和老伴去南京为女儿生日聚会,借此旧地重游;一步一景,勾起许多的如烟往事,又现眼前。那是1949年1月的一个月夜。我的上级联系人Z告知,组织上命我们即刻去接管国民党励志社的一个重要部门:美军顾问团团长巴达维的公馆。我们俩绕过热闹的市区,踏着近郊山上的残雪,迅步奔向南京市内坐落在西区的颐和路10号。本来上级交给了他大门钥匙,可临到要紧时却遍寻无着。于是两人分工,我看风他翻墙而入,然后从里面“开门揖盗”放我进去。确实如入无人之境。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那时淮海战役刚刚结束,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大小官员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真也是无暇他顾。这里是颐和路10号。原来的主人是汪精卫。抗战胜利后就其性质属于敌产,由国民政府接收(又叫“劫收”)。“劫收”归谁了?归“励志社”;“励志社”什么性质?什么身份?当时与我地下党长期保持密切联系的朋友侯鸣皋说得最具体最形象。侯鸣皋本人在励志社任职10余年,由底层小干事一直到最后升任励志社的代理总干事。这已是励志社的最高职位了。他是励志社的老人,他对励志社的身份概括为:尖、卡、斌3个字。很有意思。“尖”者,又小又大也;“卡”者,可上可下也;“斌”者,一文一武也。说得非常的生动,幽默。什么意思呢?这励志社,它并不是正式机关。因为它的职员不享受文武官员铨叙待遇。如作为文官吧,考试院不予铨叙,不予承认;作为武官吧,国防部专司铨叙的部门也不受理。所以它既不属文官,也不算武官。但又不是民间团体。因为它的职员可穿正式军装,可领“军米”,可享受车船军人半价待遇。它所需经费既可向军需署领,又可向财政部领。它的一年经费开支,抗战时曾经高达1亿7千6百余万美元,占全国财政开支第五位。当然这其中包括招待美军的费用。那么,到底励志社是什么性质,什么身份?没有性质,没有身份。有蒋介石挂名社长,宋美龄垂帘听政,家臣黄仁霖任总干事,就是代表一切,何须再问什么“性质”“身份”,岂不多余?

    前面说的颐和路10号是规模庞大的励志社的一部分。这是一座兼有中国韵味的西式3层楼房,设施完全按照欧美情趣和生活需求,一应俱全。室外有停车场及迎面喷水池;有宽阔的草地和高大的雪松,并配有健身设备。楼下是可分可合气势恢宏的舞池和餐厅。有满铺的提花羊毛地毯,有不同形状的琉璃顶灯和隐壁墙灯。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美军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在蒋介石眼中的身价和给予的待遇是多么尊贵。然而世事沧桑。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把全副美国武装起来的蒋介石几百万精兵打得落花流水。去年正秋风落叶时,这颐和路10号的尊贵上宾、美军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夹着尾巴逃跑了”。人去楼空,连电闸也拉了。害得我和Z当晚摸黑,点根洋蜡烛照亮,打地铺将就了一夜。

    南京地下党市委在这时根据形势的需要,已经部署各系统做南京解放后顺利接管的准备工作。市委下属的文委艺术分委的任务除文化系统外,还包括励志社及牛奶场。为什么有牛奶场?不清楚。我们猜想跟宋美龄有关系,宋美龄及家族饮用的牛奶及奶制品,其奶源都来自这南京唯一的一家奶牛场。励志社的最高掌门人也是宋美龄。一个主的东西就就都交由文委下的艺术分委领导的同志包办了。

    颐和路10号的物资很多,但主要的是生活方面包括供宴会用的器皿等。我们俩加上后来又增派了一个C,也是党员,我们三人成立了临时党小组,专门负责颐和路10号的接管准备工作。随着形势的快速发展,后来我们在地下党的组织领导下,团结了全南京文化艺术界的革命同志和进步人士成立了近乎“地下南京文工团”,人数达三百之众,有美术、音乐、戏剧3个组合,分别对全南京市所有的励志社及美军招待所的接管准备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在颐和路10号关起门排演节目及巨幅欢迎解放军的标语、宣传画、歌咏、活报剧,准备迎接解放军进城。

     这期间发生一起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差点翻船。因为说来话长,就容我在下一篇继续唠叨吧。

故人与故事:发生在南京颐和路10号的事:舞会!舞会!

(2011-10-22 16:18:46)
转载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ac1ecaf728628aa1d13a767012f9a053'; var $r_quote_bligid='63fbc0f10100xrsp';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

杂谈

   时间是1949年2月,春寒料峭。作为国民党政府首都的南京,此时处于摇摇欲坠,恰似“日薄西山,人命危浅,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一样的真实写照。淮海战役将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所谓“国军”基本消灭殆尽。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上台搞“和平谈判”,企图以长江为界,国共南北分治。偏安江南,以待来日再起的政治图谋。与此同时,蒋介石虽然“下野”,不过是一种政治姿态,更是谋略。实际上军、政、经济各方面的实权仍然牢牢掌控在蒋介石及其心腹手掌之中。斯人已去,但南京仍在他们的魔掌中。大的形势基本如此。

   但是南京颐和路10号表面显得相当平静祥和。此时,我所属的“演剧队”全体人员基本是都集中到颐和路10号等待时机。我为什么在演剧队上头加“”引号?因为对上级领导机构来说,这个“演剧队”已经被遣散,不存在了。缘何“遣散”?那是去年的事情。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当局眼看大势已去,党政机构、公共事业等,能够跑的无不争先恐后“逃亡”。那叫首轮大撤退。撤向哪?一是广州,二是台湾。堂堂“行政院”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广州,一部分留南京。而不得不留在南京许多高官要员们,亦已将妻小裹着黄金美钞安排去到香港安居,为自己的后路做好了预备。这时候,蒋介石虽下野身居老家奉化,却也传来严惩令:“应撤而羁留者严惩不贷;应守留而擅自撤离者,严惩不贷”。准此,各军政部门从上至下号令、动员、追查所属,为何“应撤者不撤,应留者不留”。我们这个演剧队的全名应该是“后勤部特种勤务署军中演剧第X队”大概属于“应彻”之类,顶头上级的一个科长惶惶然提着公事皮包上们催问:“怎么还没动静?快准备撤!要快!”而我们南京地下党市委下达的要求则是团聚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留下来。新的中国在等待我们,前途光明。要作好他们的家属思想工作,安定人心。明里暗里是绝然相反的路向和对立的原则要求。说到这里就必然要一个关键人物:演剧X队长李世仪,他确实是非常机智,颇富传奇色彩的老党员。他的家人哥哥姐姐都竭力劝他去美国“深造”,答应经济上鼎力相助。他坚持不去美国,却要求当这个演剧X队队长。为了什么?就为这事是地下党上级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国民党军队内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化工作据点。当时这个演剧X队要建队的消息就是地下党通过关系获得的,并且了解这个演剧队长职位,一定得由2个资格是将级军官的联名介绍方可任用。恰好李世仪的姐夫时任首都城防司令,且是黄埔出身,响当当的嫡系。又由他姐夫联络他的某位黄埔同学联名介绍,于是这个演剧X队队长的职位“舍我其谁”?当然李世仪笃定了。这事前言。后语还有很多。就说撤离不撤离这个事情吧,他叫演剧队负责管财务的一位也是姓李的队员天天去找那位科长,纠缠着他不放,他走到哪跟到哪,死盯着不放,就说“我们急于要‘撤离’越快越好”。要“诉苦我们没有交通,请求拨给至少10辆大卡车,其中必须几辆是带座位的棚车,因为家属老的老,小的小。”还关照10辆只能多不能少,少了一辆整个队动不了。于此同时他自己也每天打电话给科长(那个科长他了解,催“撤离”不过是等因奉此罢了)他反过来催科长,也算一种反守为攻的战略,逼他转圜斡旋。李世仪知道内情,当时“大撤离”情况下,车船最紧张,你一个小小科长能够拿出10辆大卡车简直做梦。再说即使他能够拿出10辆车给演剧队也不行,他还串通另外一个演剧队,也向科长要求大卡车。最后那个科长真的没辙,自己暗示:不撤离就遣散,就地解散。条件是要发“遣散费”。这下好了,“就地遣散,还发遣散费”。了得!遣散费要争取多一些,越多越好。结果是发3个月遣散费的同时宣布“演剧X队”遣散,从此在编制上就没有“演剧X队”的名字了。这个结果对于演剧X队全体是皆大欢喜。一是(对党内说)做到了全队思想稳定,无一人撤离;二是每个人意外地得到一笔遣散费,并且由财物当机立断将金圆券换取了袁大头(银元)大家心里那个美滋滋就去说它了。李世仪当即严肃警告全体:现在我们是被遣散了,“演剧X队”不存在了,但是我们全体还是一如既往地生活在这里,每个人都要对我们这个集体负责。不要出入公共场所,要求不能对外说演剧X队名义遣散,实际仍然存在。记住不要找麻烦等等。可以说有言在先。

    真个是,有的事情就是巧。队里有两位女队员在颐和路10号那么高级的生活环境,日久天长也觉得枯燥乏味,两人竟溜到当时的国防部招待所舞厅去跳舞。哪里不好去怎么偏偏跑到“国防部”招待所去跳!知道去那里跳舞的多是什么样的人吗?可恰巧又遇上最不该遇上的一个人物:邓文仪!他是谁?什么样的身份我下面另作介绍。此处我先讲几句她们当时跳舞的情节。邓文仪在和我们演剧队的一位女队员共舞时,随便问她在什么部门服务。女队员答:在演剧X队。邓问队长叫什么?女队员答:李世仪。邓在一支舞曲结时关照女队员转告李世仪去见他,并约定了时间地址。两位宝贝根本没把邓的话看的多么严重,回到颐和路见到李世仪时便将她们去“国防部”招待所跳舞的事,特别是邓文仪关照李世去见他的话也一五一十转达清楚。没事人似地一笑了之。李世仪对队员一向和善,从来不疾言厉色训斥任何人。可是这次却大光其火,简直不能自制。他反复问她们,不是跟你们讲过不要在外面招摇吗?不是交代过“演剧X队”已经遣散了吗?,你们怎么就不听呢?你们知道闯祸了吗?……

    李世仪本会抽烟,这时却向人家取过一支烟,点燃却又摁熄。想想事情已经发生,埋怨也无济于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不要去见邓文仪。进而想到这事重大,无论如何得马上向上级汇报请示。

    文委经过再三思考,去与不去衡量得失。一致的意见是应该去见邓文仪,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有一定的危险,如党组织的安全。但是如果不去会见,这种危险可能性更大,因为李世仪本人或可转移隐蔽,但是演剧X队的同志暴露了,牵扯面更广。决定一人去面对眼前的局面。这既是斗争,就全靠李世仪的政治胆识和应对艺术了。

    这里我简要介绍一点邓文仪的政治面貌: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出身。留学苏联中山大学。蒋介石的侍从室秘书。“复兴社”(军统前身)创始人。长期在国民党军政部门从事重要的领导职务。最高地位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委。是蒋介石的核心干将。传说中的所谓“蒋介石的13太保”之一。也是“战犯”之一。除此之外,《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四分五裂的反对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也点了他邓文仪的名。文章辛辣犀利的语言指斥“上海伪国防部政工局长战争罪犯邓文仪”“要求所谓‘平等的和平,全面的和平’否则‘不惜牺牲一切,与共党周旋到底’”。其实,彼时彼刻的邓文仪虽然名义是“国防部政工局长”,而实际是身在奉化的蒋介石的代理人。是“不惜牺牲一切,与共党周旋到底”的顽固反动派。李世仪必须去面对的就是这个“国防部政工局长邓文仪。演剧X队先前曾经隶属政工局,说起来邓也算是李的“长官”吧。

    邓文仪的官邸离颐和路不远(路名我已忘记)。李世仪按时间、地址前去会见。当然不免有几分惶惑。可是将到邓文仪官邸时,突然见到一辆宪兵队的美式吉普车停在门口。会不会是执行抓捕行动?我会不会自投罗网?李世仪没有贸然进去。他在官邸前后绕圈子,心里在计算可能与不可能,在权衡利害得失。直到眼见宪兵队的吉普车开走了好一会,他才跨入邓文仪的官邸。门卫引领他到楼梯口告诉他邓局长在楼上客厅等候。

    李世仪刚刚到楼上,第一眼看见的是一个妖冶的女人。李世仪见到过,也听人说起过。她不就是南京风头倍出的一流交际花吗?她出现在官邸是什么身份?此时此刻进去是不是冒失?李世仪犹豫不决,可是已经没有退路了。

   今天到此打住,容每天再接着说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