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有在进步新华社在堕落
乌有在进步新华社在堕落
新华社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十分熟悉的,它是国家最权威的新闻机构,发出的是最权威的声音。新华社已经忘记了取得今天这样的地位是从几十年前偏居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里来的。彼时新华社在先贤的领导下,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在人民解放的宏伟诗篇中,始终站在最大多数老百姓一边,高瞻远瞩,得到了全中国爱国人士的拥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今天的新华社已非当年可比,它的硬件设施,它的规模,它的待遇是当年不可比的,它的思想,它的文章,它的作风,它的软件设施与当年的新华社更是新旧社会两重天,新华社富了,脸变了。在围剿 孔庆东 老师的事件中,把自己剥得一干二净,活脱脱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副革命军中马前卒的表演,不是洪博培眼中的同盟军又是什么?
对草民来说,这辈子都会难见新华社记者的风采。不过,本人有兴偶然遇到这样一个机会,虽然几经努力,在寒风中等了一个小时,还是错过了。
早上的时候,据说有领导要来检查工作,这个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全都换上了统一的礼服(这里经常接待检查,一般地方没有)虽然在冬天里看着有些不合时宜。一会儿,我看见一堆人来了,基层的领导们赶紧热情的奔了上去,簇拥着上了楼。我出门站在院子里,打问着是什么人?一会传来消息说是区一个局的领导和新华社记者来了,我想看一看新华社记者的风采和工作,就站在院子里等。一会儿一辆车飞快的开过来,下来了上级的一个领导,熟悉的直上二楼。过了十分钟,有一辆车呼啸而至,下来了上级党的办公室负责人,他也径直上了二楼。我知道,二楼的房子里只有新华社记者、局领导、上级领导、基层领导几个人了。不知道采访开始了没有?我又等了二十分钟,还没有下来。我不知道记者采访的主题是什么?对象是谁?但我想即然是基层组织的人和事,是应该见一见不被指定的基层民众吧。寒风中的我刚上了个卫生间,出来就看见这堆人匆忙上车,绝尘离去。遗憾真是遗憾,没有能看见新华社记者的风采,不过也许过几天,新华社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人民服务的文章就要出来了吧,我拭目以待。
中午我上了一会网,乌有之乡要改版了。好!这是乌有之乡发展壮大的表现,是人民力量发展壮大的表现。不禁令我想起了偏居延安窑洞中的新华社,在人民大众的簇拥下,一步步走向辉煌的过程。在这里我想说给乌有之乡,我们一定要发展壮大,因为这是人民大众共同的愿望,我们一定会发展壮大,因为有人民大众的支持。到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人民大众的土壤中,就如彭丽媛歌中唱到的那样:“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