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猫”周正龙:改革开放的“新”事物9
“好猫”周正龙:改革开放的“新”事物9
沸沸扬扬地闹腾了一年多的“华南虎事件”,终于以政府当局公开认定它是一只假虎、周正龙被判徒刑而告终。虽然这个结果早已经存在于广大群众的心目中,但是通过政府公开地这样说出,却还是多少有些新鲜感的。因为,这样的记录不仅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就是在旧中国以至世界的历史上,都还是极其罕见的哩。
我们不妨揣摩一下政府在发布这样信息时的心情,估计那心情一定是极其不情愿的。因为这样一来,不仅一桩眼看即将做成的、对提高当地知名度和发展旅游经济都有着极大好处的“好事”却成为了泡影,而且政府因此还要蒙受信誉上的巨大损失,同时还有一批政府官员因此而受到了处理(尽管在许多人看来,那些处理都是不痛不痒的)。
虽然,在现在这种结局下,镇坪县、陕西省林业厅以及周正龙等单位和个人也还是出了名的。但是,人们知道,同样被称为名的却有芳名和臭名之分别。现在他们出的不是芳名,而是尽人皆知的臭名。面对这样“飞机上失火——丢人又丢机”的结局,他们怎么会甘心情愿呢?
周正龙纸老虎真面目之所以能够揭开,有几个根本性的条件。其一,是一部分网民所具有的火眼金睛。他们用他们那锐利的眼光,一眼就看出了周正龙所拍摄的是一只纸老虎。这其中,某些专家也起了比较好的作用。这是前提条件。没有这一条,周正龙及其同伙就蒙混过关了。
其二,是网民们的执着态度。从揭示出周正龙的虎是假虎的那一天起,许多网民从维护社会的公道正义出发,不依不饶、不离不弃、追根究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期间,尽管有周正龙拿自己的人头担保,有政府官员和包括北京大学某教授在内的所谓专家(有人戏称其为“专假”)的力挺,网民仍然毫不退缩。没有网民的这种执着态度,华南虎事件肯定要不了了之。
其三,就是互联网的作用。假设没有互联网,没有这个相对来说比较能够表达人民群众意见的公共平台,周正龙的假虎事件,在众多官员们的抵制下,他们的如意算盘就一定能够实现。
有了以上这几条,就把政府逼到了墙角,被逼得走途无路,被逼得别无选择,只得将它调查个水落石出,以给社会、给网民一个交待。毕竟,政府还是以“三个代表”相榜样的,以诚信的倡导者自居的。因此,他们虽然极其不情愿,却又只能如此去做。
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周正龙事件虽然发生在陕西,但是它绝对不是孤立的个别的事件,它是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刻的历史渊源的,也是有着理论和政策根据的。就社会基础和历史渊源来说,只要稍稍回顾一下近30年来中国大陆上层出不穷的、花样不断翻新的造假事件就足够了。这样的社会和历史条件给这样骇人听闻的造假事件提供了土壤和空间。就理论和政策根据来说,它是著名的“猫论”的实际运用和体现。想当初周正龙为什么那样吃香、那样受宠?就是因为他为当地逮住了一只“老鼠”,这只“老鼠”将会为当地骗来旺盛的旅游人气和滚滚的财源。既然如此,当地政府当然要对他恩宠有加了。后来,只是因为广大网民的不认可,周正龙及其“挻哥”们才栽了。于是,周正龙就由一只“好猫”还原成了一只坏猫。对于这种变化,广大人民群众是拍手称快的,而那些“猫论”鼓吹者们却肯定不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