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如何研究美国文化”
也谈“如何研究美国文化”
------ 与宪之同志探讨
今天拜读了宪之同志的文章:《李君如要我们怎样“研究”美国文化》一文,有些不同意见。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和宪之同志及各位网友讨论一二。
通读了批判对象,李君如的文章《美国文化现象值得研究》,觉得李的文章中间并没有什么错误,并不如宪之所驳斥的那般。待我细细说来。
首先,李君如所说的是研究对象,是“美国文化的现象”,而不是美国文化本身。所以,在这里,并没有去讨论“美国文化是否先进的问题”,而是在评述“美国文化的现象”。这是有差别的。前者是研究美国文化的内容,而后者是研究美国文化传播的形式。在我看来,尽管美国文化有它的腐朽性,并不是我们要去学习的,但是美国文化的传播方式,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毕竟在现在的全球文化中,美国文化用他特有的霸权主义,东征西讨,征服了全球绝大多数的地方,这个是事实,而且是我们应该正视的事实。它的内容是和我们要做的完全不同的,但是它的很多方法是对的。在这里可以看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内容正确的情况下,形式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两者不可偏颇。所以,李君如所说的,美国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的确是这样的。不知宪之同志觉得如何?而且,李君如也说了,研究美国文化现象,“不是崇洋媚外,不是简单地肯定美国文化,而是要好好思考一下文化建设有什么规律,建设文化强国应该有什么样的正确途径。”但就这个观点来说,并没有什么错误。
李君如的文章里说了三个要学习的地方。第一是“美国很重视文化的创新”。这个我觉得也并没有错,而是事实。创新,其实就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做了很多的创新,才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达到了成功,这个其实就是创新。用不变应万变,是古板的,也是危险的。而事实上,我们以前在文化上也做过很多有益的创新,尤其是在文革阶段。比如样板戏,芭蕾舞剧《东方红》等。这些都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创新。也正因为此,文革阶段也是我们新中国文化最繁荣的一个阶段。这里面也有一个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李君如说的第二个要学习的地方是:“美国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美国有一个多样化的文化包容环境”。毛主席是鼓励“百家争鸣”的,其实说的就是文化的包容性。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来自于人民,它的发展本身并不怕“百家争鸣”。只有百家争鸣了,我们才能从中总结出精华所在,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当然,有些不好的所谓的“文化现象”,我们要坚决反对。比如,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现在确实存在的“汉奸文化”。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是我们的党和政府要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带领中国人民铲除“汉奸文化”。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我们的明确的态度。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文化,同样是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的。对于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益的文化,不管形式如何,我们都可以拿来研究总结,拿来发挥。这个是我们对文化应有的态度。拿这个来对照李君如的话,也没有什么错吧。
李君如说的第三点,是说“美国十分重视通过市场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这里我要说说一个实际的例子。我去武汉的一个卡通基地参观,看到当地有一个重要的政府合作项目,用荆楚地区20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来制作成动画片,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本来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尤其对我们的儿童教育非常有帮助。然而我拿起其中的一部,简单地看了内容介绍。上面是这样写的:本片通过……,表现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看完不仅莞尔。这个内容简介,说实话,不是给我们的小朋友看的,而是给领导看的。这样的内容简介,小朋友会乐意看吗?结果就是造成了花了大量的资金做出来的东西,完全没有市场。而大家去看看好莱坞动画片的简介,就知道差距在哪里了。我们现在就是这么个现象,我们的思维还是很僵化,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说教去体现我们的文化。结果就是受众并不接受,这里的确有一个市场包装的问题。
从第三点问题,其实又可以看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问题。内容的正确与否,是我们的政府要把控好,是非问题不能含糊。而形式也同样重要,这关系到我们的文化传播是不是能让大家接受的问题。这里又涉及到我们怎样来培养我们的文化战线人才的问题(又回到了李君如的第二点)。其实我们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我们大量的人才现在正在国内外为洋老板打工呢。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吸引他们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这同样需要我们有一颗包容的心。
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李君如的言论,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美国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还是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大可不必一谈到美国就急着站起身来,要和它撇清关系。我们需要总结和分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这些年来,我们是“取其糟粕”多了一些,但是也不要一下子做得过头了,连先进的东西也放弃了。再次声明,我这里说的先进,说的是美国某些文化传播的方式,而不是腐朽的美国文化。简单点就是我们要扬弃!
这个是我看了宪之同志的文章后的一些感想,有不妥之处,请宪之同志和各位网友多多指教。我对李君如个人的“来龙去脉”也不是很了解,这里只是就事论事,觉得李君如的观点并非胡言乱语。
本人也是第一次在《乌有之乡》上发文。但是我关心我们这个网站有一年多了,的确获益匪浅。也希望这里能成为我们所有爱国的中国人的一个乐园。
谢谢大家。
附:李君如要我们怎样“研究”美国文化?
17届6中全会出台繁荣文化决议,左右两翼都很关注。可以看出,中央力图改变如今丧失民族立场和道德底线的文化现状,是大好事。自提出“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以来,人们看惯了不断出新的振兴繁荣,所以这次也无多大期许,反响并不热烈。但是,扬汤止沸毕竟比堵住排气阀好,不能治本治治标也不失为一个“次优选择”,故人们还是持欢迎态度。而右翼买办连治标也不依不饶,广电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亦不过强调反对“过度娱乐化”耳,马上就面临一个是不是“限娱令”的质疑,正如山西稍微整顿煤矿,精英立马发出一片反对“国进民退”呼喊。“国进民退”乃共产党人立党的根本宗旨,如今居然像偷汉老婆一样见不得人,这就是我们30年打造的文化环境!重庆“唱红打黑”与减少广告自然更是“走回头路”了——这样的文化环境也只配孔庆东式的热骂。
这就是李君如《美国文化现象值得研究》宏文出台的背景,《广州日报》11月14日刊出,《报刊文摘》11月23日转载。
文虽不长,但很有分量。因为:李先生是中共高级党校副校长,翰院智囊身份不同寻常,一也;观点很“普世”,有代表性,二也;右翼的话语策略,或者说他们糊弄国人的伎俩,也很典型,三也。故略作评介。
李君如不像茅于轼那样张牙舞爪,为文有点含蓄蕴藉。标题谦虚曰“研究”,有点躲躲闪闪,但这个时候抬出美国老板,本身就是导向,从全文看,他是把美国文化奉为中国转型接轨的最高范本。
“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既没有那么多文物可以挖掘,也没有那么多文化典籍可以传承。但是,它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影响力”“独一无二”,了不得。然而,“影响力”“独一无二”,就是先进文化么?
这是富豪权贵的霸道逻辑,是买办汉奸的奴才逻辑!
在这社会主义“历史终结”的年代,在这资本全球化的年代,在这殖民文化卷土重来疯狂猖狂的年代,“独一无二”只能说明美国文化是当今的霸权文化,是资本文化和殖民文化,是国际共运遭到空前挫折、资本反动空前嚣张年代的反动文化,与“先进”何干?
李君如作为中共最高党校的副校长,竟然出此不见阶级立场和民族立场的高论,真匪夷所思。
李君如的“研究”,实际上是用美国的霸权殖民文化改造中国,为官僚买办阶级张目,为中国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进一步殖民化构筑上层建筑。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叶利钦休克疗法、伊拉克搜索、利比亚禁飞、南联盟炸馆、米洛舍维奇、萨达姆和卡扎菲的“斩首行动”、劣等民族吃转基因、为洋人打工一百年不动摇、霸权高于主权、哈耶克、亨廷顿、夏志清、张五常、李洪志、方励之、热比娅、达赖喇嘛、余杰焦国标……都是这“独一无二”“影响力”的“先进文化”的辉煌闪光。
历史唯物论,阶级分析,社会主义,早就已经被买办精英窒息脚底下,如今,李君如的文章是向所剩无几的“中国特色”砍下一刀,不仅颠覆了阶级立场,也颠覆了民族立场。
“姓社姓资”问题是不用问了,现在该“不问姓中姓外”,他们是高举“姓殖”的旗帜了。
李文顺应决议打着繁荣文化旗号,为文似乎是探讨文化发展的途径和规律。他颇有自知之明地说明“我们研究美国的文化现象,并不是要崇洋媚外,不是简单地肯定美国文化,而是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文化建设有什么规律,建设文化强国应该有什么样正确的途径。”,文末再次强调“研究我们的文化怎么样也能够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而繁荣发展起来”。那么,李君如所谓的文化“发展规律”是什么呢?
文化的是否先进并不取决于生产力是否发达,列宁当年就讲过“先进的东方,落后的西方”,共产党偏居贫瘠黄土高原一隅,曾经将“三仙姑”和“二诸葛”送进历史的的垃圾堆,《白毛女》和秧歌道情曾令大后方顶级文化精英折腰心仪,如今,中国成了“世界第二经济体”,“三仙姑”“二诸葛”、冥婚豪墓和三陪二奶却卷土重来甚嚣尘上,到底是过去穷时先进还是如今先富起来先进,还要说吗?
不讲阶级分析,没有历史思考,眼睛了只有势利。
李文所谓的“规律”有三:一曰 “重视文化创新”,在《报刊文摘》版上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也即与时俱进; 一曰“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三曰“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文化的概念比较复杂,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可以不同定义。李君如文所讲的美国文化,显然不是就狭义的民族文化,而是以普世和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帝国主义霸权文化,是与中国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相对立的资本主义文化。
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当代的美国文化是帝国主义垄断资本的上层建筑。“历史终结”之后,跨国资本的文化随着跨国资本霸权的扩张而扩张,也成为“独一无二”的霸权文化。无产阶级文化也同时随着国际共运的走向低潮而暂时衰落。30年来,中国官僚买办阶级的帮忙帮闲们打着“思想解放”的旗号疯狂颠覆社会主义文化,无耻贩卖资本买办文化,才使以美式殖民买办文化在中国大陆成为霸权文化。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重视文化创新”,也就是常说的与时俱进,是糊弄国人的一个暧昧话语方式。
“适应”什么、如何“创新”,何谓“进”,实际上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坐标,他们有一个没有明说的极为具体的阶级标准。
在买办的普世坐标里,《共产党宣言》就是陈旧僵化,是民粹主义,是奴隶翻天、“邪恶”和“反人类”,只有《人权宣言》才是“创新”与“进”,尽管《共产党宣言》史无前例,而且出现在后者并以否定后者的基础上出现的。
革命必须“告别”,“过激主义”必须清算,毛泽东思想是极左和僵化,孙中山也是“过激主义”,而从孔夫子、曾文正公、李中堂到蒋委员长,都是“创新”,是“与时俱进”。
“国际”和十月革命、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拉美左转、俄罗斯民族主义觉醒,包括“占领华尔街”运动,都不是“时代发展要求”?只有“历史终结”,只有胡适、张爱玲和胡兰成,只有方励之、茅于轼、李锐、余杰、焦国标、李泽厚、张贤亮,才代表“时代发展要求”?
在这“全球化”时代,不光反帝反殖是陈旧,而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已落伍,人权高于主权也即霸权高于主权,输出“民主”也即输出反革命,“当兵要当美国兵”和“做一夜美国人”,才是与时俱进。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自然是好事,可惜在“中美国”里,强势与弱势、寄主与寄体、主子与奴才,不能同日而语。美国从中国引进的是富豪、裸官和高等买办精英,是方励之、热比娅、余杰焦国标,是汉奸和黄皮烂香蕉;而中国引进的,则是太上管家和文化太上皇,中国的金融重现了赫德时代的辉煌。而中国培养的所谓“创新人才”,则哈耶克和夏志清的徒子徒孙,经哈佛和中情局洗过脑,有福特或索罗斯基金会赞助,回国操控金融发改大权、专门为美国效劳的买办。在文艺界,按美国模式培养的“创新人才”,顶级明星,纷纷成了“假洋鬼子”。
中国学习美国这一规律的辉煌,已经由中国30余年的改开搞实践无情地给予证明——六中全会决议,就是针对性这一文化现状的。
在这一问题上,李先生有两段话别有深意耐人寻味。
“文化人才和其他人才不一样,它不是靠那些听话、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人和事,而是靠求新求变来给社会提供崇高追求的精神力量。”
“美国重视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它具有一种多样性的包容文化环境是有联系的。”
30年批极左反僵化,巍巍式的“老左”早已所剩无几奄奄一息。如今大讲什么“听话循规蹈矩”,似乎有点莫名其妙。这里,李君如的“听话”之所指,实际是与“特色中国”“保持一致”的体制内人物。右翼是自己人,左翼更与此无关,他们所教诲的只能是这些体制内的人物了。不要“循规蹈矩”,要认清大势,当兵要当美国兵,听话要听美国人的话,要向茅于轼和杜润生、像南方系一样敢作敢为,与奥巴马和希拉里“保持一致”,“循规蹈矩”,那才是“先进文化”,前途无量。
“包容的文化环境”是向体制强调,要“包容”买办汉奸新思维,至于重庆“唱红打黑”,那是“回潮”和“破坏法制”,违背“程序正义”,是“走回头路”,不在“包容”之列,是不能容忍的。
以抽象取代具体,抽象说事具体实践,打着普世旗号掩盖权贵阶级的实质,只能说不能做,依然是右翼买办的基本话语策略。
“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是针对六中全会决议的,进一步强调“市场化”,只要有光市场化,资本,特别是跨国资本就可称心如意地支配文化,其他一切都是空谈。这个问题无需多说了。
附:
李君如:美国文化现象值得研究2011年11月14日04:03
来源:广州日报
美国只有二百多年历史,既没那么多文物,也没那么多文化典籍。但是,它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提出,美国现象是我们应该好好去研究的。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既没有那么多文物可以挖掘,也没有那么多文化典籍可以传承。但是,它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研究美国的文化现象,并不是要崇洋媚外,不是简单地肯定美国文化,而是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文化建设有什么规律,建设文化强国应该有什么样正确的途径。如果不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这个目标,很可能就变为一种口号。
在李君如看来,美国文化现象有以下几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一、美国很重视文化的创新。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好事,但是好事背后也有一种隐患,那就是背上了文化的“包袱”,缺少文化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文化是我们一个民族血管里的血液,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意味着生命的衰退。所以,一个民族文化有没有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取决于它能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能不能创新。美国文化现象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创新。
二、美国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文化是靠人去塑造的,是要靠有创新能力的人去推动的。人才问题在文化建设中间事关全局,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和其他人才不一样,它不是靠那些听话、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人和事,而是靠求新求变来给社会提供崇高追求的精神力量。所以,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首先要有一大批创新人才。
美国重视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它具有一种多样性的包容文化环境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在文化创新过程中间,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看法。是包容,还是扼杀,将会影响到创新人才的成长,更会影响这个国家文化的繁荣发展。所以,毛主席提出的“双百方针”,实际上是一种包容性的政策,我们现在提倡文化繁荣也是因为社会逐渐增加了这种包容性。如果没有这种包容性,就不可能有创新型的人才,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繁荣。
三、美国十分重视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文化的影响力是在传播中实现的,在一个商业社会里,市场是文化传播的良好渠道。所以,美国的文化影响力就是同它的文化传播力相联系的,而文化的传播力又同它的文化市场的发展相联系的。比如一部《阿凡达》可以有十几亿的收入,就是靠市场。而市场带给美国的不仅仅是美元,而且是美国的文化影响力、美国的软实力。所以,我们这次六中全会根据这几年文化改革的经验,强调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大量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市场化的路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来扩大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美国的文化现象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很好的思考和总结的,我们不要去感叹美国的文化为什么那么强势,而是要去研究我们的文化怎么样也能够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而繁荣发展起来。中华民族要在文化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