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没话说,结论请你做——各行其是录奇(7) 马望野
我已没话说,结论请你做
——各行其是录奇(7)
马望野
======================
【报幕词】下面的表演来自同一张报纸同一个版面的两篇文章。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经过剪辑的精华。
◆第一个节目:《“麻雀学校”》◆
“最近几年来,由于农村人口的空心化现象加剧,不少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变成了‘麻雀学校’,学生数量少,师资力量薄弱,校舍得不到必要维护。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很多地方开始撤并中小学,让零散居住的学生逐步向中心集镇靠拢。”
“撤并‘麻雀学校’虽然带有一定的行政主导色彩,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农村现实使然。”
“从总体情形看,‘麻雀学校’的撤并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必然现象,无论基层政府是否推一把,也无论教育机构是否加以某种限制,都很难改变这样的结果。”
“农村学校撤并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用于上下学的时间大幅度增长,脱离老师和监护人视野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其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因路远失学,最终导致某种形式的社会不公平。。。。。。。关爱这些留守儿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寄宿,或者为他们提供校车服务,但这些基于良好出发点的措施往往很难落到实处。农村地区的不少中心学校并非按照现实需求建成的,校舍紧张、生活管理人员匮乏的现象非常普遍,寄宿实际上并不可行。如果政府不提供专门的资金和人员支持,绝大多数农村学校都无法自行购置校车,更无法保证校车的运行和维护。比如在广东湛江某地,推行撤并‘麻雀学校’就遇到了这样的窘境,因为没有校车不能寄宿,原定撤并的34个分教点,最终只顺利撤掉了3个,调整中小学布局的计划因此泡了汤。”
“在农村教育资源自行调整的背景下,校车和寄宿已经成为农村学校理应具备的两大硬件,但在目前,这两大件基本上还是一种奢望。由于既没有校车又不能寄宿,留守儿童‘放羊’的现象必然多起来,农村学生奔波于路途上的时间也成倍地增加。一些营利机构乘虚而入,提供不规范、不合格的校车服务,引发了大量的安全事故。如果国家不能从宏观层面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的教育失衡将会更加严重。”
(《北京青年报》2011/12/04本报评论员蔡方华:《·今日社评·校车和寄宿应成为农村学校的必备硬件》)
◆第二个节目:《“取消公车”》◆
“工信部日前发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明确要求,申报公务车目录的轿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但据11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些地方公车配置有很多变通手法:一是帕萨特的外表,辉腾的内饰;二是新购豪华越野车作为下乡或抢险专车,实际是一把手第二部专车;三是名为购置上级重要领导或外宾接待车,实际是主要领导专用;四是让不受购车限制的下属企业购买豪车,长期借调到上级机关供领导使用。”
“公车改革多年效果不彰,一会儿发车补,一会儿拍卖,而不是坚决彻底地取消公车,关键还在于自己改革自己,不仅认识不到位,也下不了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杭州发放‘车补’,将普通公务员至局级公务员分为300元到2600元9个档次,2600元是什么概念?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处级干部也就2000多元的工资。这种补贴是否合适?为何换一种形式,就把公车消费完全合理化?‘取消公车’应当是最终的方向。”
(《北京青年报》2011/12/04 信孚研究院研究员童大焕:《·一周视界·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
【结束语】
有钱能使鬼推磨,
没钱好事也难做。
就看钥匙在谁手,
偏向是公还是婆?
节目到此结束,拜拜!
(2011/12/04)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